本文所指“土木工程”包含大土木工程学科和土木工程大行业两个慨念,大致与中国工程院的土木水利建筑学部的覆盖面相当。本文标题意味着需要回答两个问题:1.通用提法是“转型升级”,为什么要改为“升级转型”;2.土木工程“升级转型”的内涵是什么?近两年房地产业萎缩,对土木工程学科和土木工程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我们确实需要弄清这两个问题。
产业转型升级宜改为产业升级转型
我之所以主张“升级”置于“转型”之前,是从中文的语感上觉得“转型”多少有些“转业”的意思,容易造成思想混乱。土木工程作为“衣食住行”四个字中占了“住行”两个字的一个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会随人类社会共同存在的,这个大行业不存在转业的问题。但这只是一种语感,我们需要作更多的论证。以下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论述是综合百度查询结果作出的。
首先,来看“转型”的定义。所谓转型,是指事物的结构形态、运转模型和人们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过程。在社会学领域,它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在经济活动领域,它指转换产品的型号或转换生产的门类。这个“转换生产的门类”确实有转业的意思。但是在目前及可以看到的未来,绝对不会发生土木工程行业集体转业的现象。
其次,来看“转型升级”的定义,它是“产业转型升级”的简称。综合百度查询结果,产业转型升级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即向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有技术升级、市场升级、管理升级等多个途径。这个定义中连用了6个升级,但没有用一个“转型”,并归结为“高级化”。其实,高级化只是升级的代名词,这个定义相当于说“转型升级就是升级”了。也许词条作者也感到这个定义中“转型”有点虚,于是在定义之后,强调了市场升级的重要性:“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先是市场升级,接下来才是企业价值链的升级”。强调市场升级比技术升级重要,似乎隐含了一点转型的意思,即观念的转变。
由于“转型”一词容易发生误解,自“产业转型升级”的方针提出后,各地在执行过程中也确实出现了一些误区。例如,转型升级就是淘汰传统产业尤其是一些夕阳产业转而发展新兴产业;区域内所有城市都必须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等等。由于土木工程属于传统行业,也就被卷入到这个误区中了。于是就需要纠偏,重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转型”,其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即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把粗放型转为集约型,而不是单纯的转行业。转行业与转型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转了行业未必就能转型,要转型未必就要转行业。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产业转型升级宜改为产业升级转型,这自然就包括土木工程行业了。
土木工程学科需要也一直在不断升级
学科的划分,主要是依据它所研究的对象。土木工程研究的对象,具有三大特点:不可移动性、高度个性化和受自然环境制约。只要结构的上述三个特点存在,土木工程学科就不存在转业的问题,只需要不断升级。具有这三个特点的其他行业的特种结构,如输变电系统,风电光伏,国防安全设施,乃至地外建筑都需要大土木工程学科的技术支撑,那些需要排除环境干扰的精密仪器和大科学装置,也需要土木工程学科的交叉融合,交叉融合也是学科升级的一种形式。
回顾历史,土木工程一直紧随着科技发展而发展,利用计算机、有限元和CAD的进步,电算代替了手算,图形文件代替了纸质蓝图;利用空间技术的进步,地面人工测绘升级为空天地一体化测绘,施工技术也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不断进步。
目前,受多个因素影响,整个基本建设行业不同层次上出现了业务量下降的现象,相应的就业形势也远不如前十年乐观。这是前三十年基本建设高速发展后必然出现的问题。受此影响再加上媒体上的一些声音,对高校土木类专业冲击不小:招生的人数分数齐降,有的高校取消土木专业或改变专业名称等。我个人认为,这都是正常现象,属于自我调节。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基本建设和土木学科必然会稳定在一个与社会发展一致的适当规模上。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不断上升的,它会刺激土木工程学科的技术升级,有土木工程专业的良好传统和深厚办学实力的高校院系会越办越好,土木工程永远不会沦为夕阳产业,继续从事土木工程事业的青年一样有美好的前途。美国最有名的工学院MIT至今都有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就是一个证明。
土木工程升级转型的内涵
产业升级转型强调先要市场升级。土木工程产品无论对国家,单位还是个人家庭都属于刚性需求,需求升级带动市场升级是必然规律,这一点很容易满足。具体说来,土木工程的新需求有如下几个方面。
房地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提出了今后要建“好房子”的方针。所谓“好房子”,第一是提高住房的舒适性,20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住房已经快到50年设计年限,这批住房建筑标准很低,与新一代年轻人的要求相去甚远,大多数必须重建;第二是新建改建要提高安全性,近几年几次台风,不少高层住宅没有达到抗风要求;泸定地震中,一些隔震设施损坏严重,并非隔震理论不对,而是产品质量不行,因此周福霖院士提出要高质量发展隔震建筑;农民住房的抗震能力大部分不达标,新建城市住房特别是医院等公共建筑的抗震等级也必须再提高;第三是实现建筑低碳化,通过提高新建筑保温标准和改善旧房保温能力以及集中供热等能源管理手段。
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仍然旺盛,至2035年的交通建设规划还没有完成,新的交通方式如超高速近真空磁悬浮正在研究和试验,两个大湾区为适应经济发展,路网需要进一步加密,超大跨度桥梁的挑战一个接一个。城市内部交通网络建设任务随城市发展而不断增加。
大型水利工程仍在继续,运河工程将要全面铺开,成为新的增长点。
与土木工程相关的其他行业的增长也是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
至于技术升级方面,最热门的话题当然是智能化。基于土木工程的三大基本特点,实现智能化设计的困难程度,相比基于语言大模型的文本生成和文生视频不知要大多少倍。一个比较明显的差别就是数据收集,它是大模型的基础。要把已有建筑的数据收集起来而且能反映建筑的全部要素而不仅仅是几何信息,在当前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智能建造也比机械行业的智能制造难得多,目前已有的一些智能施工的成果确实降低了人工和材料用力,但也只是加入了一些现代技术元素的自动化技术升级版,不能算作真正的智能化。有关这方面的观点,推荐大家看梅宏院士的文章“对当前人工智能热潮的几点冷思考”。
本文刊载 / 《桥梁》杂志
2024年 第5期 总第121期
作者 / 陈政清
作者单位 / 湖南大学
编辑 / 陈晨
美编 / 赵雯
审校 / 李天颖 王硕 廖玲
联系人:李天颖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13552183635
稿件投递
联系人:王硕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13910070564
联系人:黎伯阳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010-64282959-503
联系人:穆玉
联系邮箱:xmt@bridgecn.org
联系电话:18910480043
喜欢请转发吧!
原创稿件,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