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所有内容归纳起来就三点:
1、夺取荆州和益州,作为蜀汉的根据地。
2、东和孙权,南抚蛮夷,北抗曹魏。
3、等到天下有变时,两路北伐
有人认为隆中对战略有两个致命缺点:
一是两路北伐需要分兵,难以集中力量对抗曹魏。
二是北伐没有防备东吴,导致孙权偷袭荆州
老实说,我不认为这两个缺点是隆中对的致命错误,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诸葛亮与隆中对
诸葛亮要求刘备夺取荆州和益州,益州完全是刘备占据了,包括汉中,但是荆州蜀汉只占据了三个郡,而且与孙权因为争夺荆州导致矛盾重重。
曹操南下荆州时,刘备从樊城南逃,路过襄阳时,诸葛亮劝刘备拿下襄阳 ,刘备没有同意,当时曹操已经兵临新野,离襄樊很近了,刘备如果贸然攻打襄阳,短时间内拿不下的话,曹操就到襄阳,这样是很难成功的,不知道诸葛亮当时看到了什么特别情况而建议刘备攻打襄阳。
赤壁之战前,刘备迫于形势,与孙权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赤壁之战后,孙权拿了南郡,刘备拿了荆南四郡,之后刘备向孙权借来南郡。
关于刘备借荆州,其实就是一笔糊涂账,双方到底有什么政治上的协议或者交易,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很明显,双方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讨要荆南三郡,双方一度剑拔出弩张,幸亏曹操此时攻打张鲁,汉中一旦失守,刘备的益州北大门就被曹操打开,刘备割让长沙郡、桂阳郡给孙权,双方议和。
表面上双方议和,实际上孙权并不甘心,为后来孙权偷袭荆州埋下伏笔,这是孙权与刘备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是无法调和的,但是,整个事件都发生在隆中对战略之后。
先来看分兵是不是缺点的问题
如果刘备占据了荆州和益州,那么将来要北伐的话,如果不分兵,那如何安排?
从荆州北伐,还是从益州北伐更合理?
实际上不管从荆州还是从益州一路北伐都不合理,从益州北伐,差不多就是重走当年刘邦的老路,刘邦能成功,不代表刘备也能成功,时势完全不一样,刘邦时代,北方是分裂的三秦王,刘备时代,北方是统一的曹魏政权。
刘邦时期的北方是一团散沙,各自为政,而且三秦王还不得人心;刘备时代的北方是统一的政权,国君清明,人才济济,北伐根本没有胜算。
从益州北伐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粮食运输问题。
秦岭真的是天险,是现在的南北分界线,秦岭南边是秋天的时候,秦岭以北已经是大雪纷飞了,最主要的是道路难走,很多地方甚至没有路,是通过建立在悬崖的栈道来通行的,这个栈道在刘邦入蜀时被烧了一次。
后来曹操打汉中之战与刘备对峙时,之所以把汉中当成鸡肋,送给刘备了,主要原因就是运输问题解决不了,曹操十万大军在汉中,粮食都要靠关中运来,压力很大,所以曹操主动放弃汉中。
同样的道理,刘备如果从益州北伐,运输也很困难,蜀道难,难以上青天,光是走路都难,更不用说运输粮食,刘邦当年能够一次性打入关中,最为关键的是赵衍献了一条绕过陈仓的路,不然刘邦就会被堵在陈仓,他都准备退兵了。
除非刘备能一次性拿下关中及长安,否则益州北伐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蜀汉只有一路北伐,那曹魏也只需要一路军队来对抗,就算刘备能打进关中,曹魏用重兵围剿,刘备能不能守住关中都是个问题,而刘邦时代一次性都打进中原,根本不存在守关中的问题。
如果刘备集中兵力一路从荆州北伐,他同样需要把益州的粮食、兵员、物资通过长江运输到荆州,然后再从荆州北上北伐,这需要大量的动力,而且时间很长,耗时耗力,益州与荆州相隔千里,这种北伐等于是用远水来救近火,是很难实现的。
刘备如果不丢荆州,北伐的话,蜀汉至少有十万大军,十万大军北伐必然要分兵,263年魏灭之战,魏军兵分六路进入汉中,280年晋灭吴之战,晋军兵分六路攻打东吴。
大规模战争不可能不分兵,否则无法顾及到更多战场形势,除非是小规模战争,像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就没有分兵,只有一路,这个战争规模完全不可与北伐相比。
刘备在发动汉中之战后,为了缓解汉中战场的压力,命令关羽北伐襄樊,关羽北伐后,曹仁率军讨伐关羽,结果宛城发生侯音、卫开的叛乱,最终关羽赢得了汉中之战,这就是分兵的好处。
分兵能够牵制曹操,不敢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汉中,但是打仗是否分兵,没有固定的答案,而是要看实际情况,有时候要分兵,有时候不要分兵,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指的就是打仗没有固定的格式,分不分兵都要看情况。
从北伐来看,分兵显然比不分兵要好。
分兵能够牵制曹魏一部分兵力,不分兵的话,集中兵力一路进攻,你集中兵力,敌人也会集中兵力,蜀汉的兵力再怎么也比不过曹魏。
再来说说东吴偷袭荆州的问题
其实蜀汉一直在防备东吴,关羽即使北伐襄樊了,同样没有放弃防备孙权,关羽在长江边上设置了岗哨,公安城和江陵城都有驻军以防备孙权。
孙权为了迷惑关羽,让吕蒙装病,让陆逊写信恭维关羽,孙权甚至还想跟关羽结成儿女亲家,这些行为一定程度上迷惑了关羽,导致关羽放松了戒备,由于襄樊前线吃紧,关羽才把防备孙权的兵力调到襄樊前线。
从关羽的行为来说,蜀汉虽然与孙权联盟,但一直有防备孙权,隆中对说东联孙权,当然不是无条个把联合孙权,而是既联合又斗争,尤其是双方经过湘水对峙后,联盟的真诚实意都打了折扣。
孙权最终偷袭荆州成功,那是因为他耍了相当多的政治手段,早在偷袭荆州的两年前,孙权就私下跟曹操议和了,双方还实行政治联姻,这事把刘备与诸葛亮都瞒住了。
然后孙权欺骗关羽,私下与曹操勾结,约定偷袭荆州,共同攻击关羽,由于关羽在前线,而刘备与诸葛亮在成都,对于很多荆州前线的事情并不知晓,孙权成功地用计谋骗过关羽后就偷袭荆州了,这是关羽疏忽,也是整个蜀汉集团的疏忽。
但是诸葛亮与刘备人在成都,如何防备孙权,即使要防备,他们也只能提醒关羽,大意失荆州,最主要的责任人是关羽。
对于隆中对来说,东联孙权,北抗曹操没有错,曹魏强,蜀汉与东吴弱,两个弱小的政权必须联合在一起对抗强大的曹魏政权,才能维持天下的战略平衡。
如果蜀汉与东吴开战,那受益者只能是曹魏,如果蜀汉不与东吴联盟,仍然北伐曹魏的话,依然要与东吴议和,至少保证东吴中立,这样还不如东联孙权呢。
所以在战略中,诸葛亮必须说东联孙权、北抗曹操。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隆中对没有错,分兵北伐与防备孙权并不冲突,但是政治形势发展得很快,孙权偷袭荆州这种事是刘备与诸葛亮想不到的。
同样想不到的还有糜芳与士仁投降东吴,糜芳是刘备的小舅子,士仁是刘备同乡,跟随刘备几十年,这样的人算是刘备的亲信,居然投降了,你让诸葛亮和刘备怎么想?
东联孙权,北抗曹操没有错,错的是关羽居然把防备孙权的人马调走了,错的是糜芳与士仁居然会投降,这才是致命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