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是孙中山先生用无数血泪教训换来的教训。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孙中山是什么时候明白这个道理的?为什么说黄埔军校是孙中山被逼无奈建立的?

孙中山先生一向主张以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清朝统治和资本主义的入侵,创立中华民国。在他早期领导的革命中,主要依靠各地被压榨百姓的民心,或是通过“联络会党”,借助有革命思想的军阀手中的军队,或是在新军中灌输革命思想,为革命党所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但无论会党还是新军,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可以说,孙中山闹革命初期,手上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兵一卒的。

正如孙中山含恨所说:“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弊。”无论是袁世凯复辟,还是二次革命的失败,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革命军同袁世凯实力差距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次革命照片

要知道袁世凯的北洋新军可是一支不折不扣的正规军队,对袁世凯忠心耿耿且战斗力极其强悍。而革命军主体大多数是各地的新军,并不是由革命党领导。而且革命军内部派系丛生,各有主张和打算,并不完全服从于孙中山。所以孙中山手中其实没什么实权。

1922年6月,作为孙中山曾经最信任的部下,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变,4000余人围攻总统府,炮击孙中山住所粤绣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洋新军

也是在这次叛乱中,孙夫人不幸流产,失去了夫妻二人七年里唯一一个孩子。革命事业遭受重大打击。远在广州洋面上的孙中山悲愤交加,这是革命政府所遭受的最痛苦的一次失败。

陈炯明的叛变,加上数十年革命的惨痛教训,都让孙中山痛下决心,必须要有一支属于革命政府的军队。不然,不要说革命,就连眼前妻儿的命都保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十月革命的胜利给孙中山很大的启迪。他认为,即使俄国革命所面临的困难和阻碍要比我们大得多,但因为有革命军的奋斗,才能够取得最终胜利。

于是十月革命后,孙中山派人去俄国,希望获得这个新生政权的指导和帮助。1921年,孙中山同苏俄代表越飞在上海会谈,此次会谈中详细讨论了如何建立一支革命军队,如何建立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军校,以及如何发动群众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国

1923年8月,孙中山组织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参观各类军事院校,学习苏联红军的组织原则和教育制度。他们在苏联的所见所闻,让孙中山茅塞顿开,下定决心要向苏联学习,建立自己的军事力量武装夺取政权。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这一天是陈炯明叛变的两周年纪念日,孙中山先生将开学典礼定在这一日,是为了让大家记住这个耻辱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军校正面照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提出:为什么有了这个学校呢?为什么一定要开这个学校呢?在他看来,中国革命的屡次失败,就是由于军队被官僚军阀垄断,我们缺少革命军的奋斗。

而黄埔军校的建立,就是以学生作根本,成立革命军,军校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创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才能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军校校区

历史伟人曾对中国的革命,作出过一句精辟概括,那就是“枪杆子底下出政权。”孙中山先生用血的教训换来这个道理。黄埔军校的建立,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军事人才,通过创立革命军,挽救中国于危亡。

黄埔军校领导班子

1924 年广州的街道上,春雨绵绵,春寒料峭。淅淅沥沥的小雨和阴沉沉的天气交替上演,似乎在告诉人们:冬天并没有走远。

如此寒冷的天气里,黄埔军校放出来的招生招牌似乎也冻得瑟瑟发抖,谁也不会想到,这所在不起眼的小岛上颤颤巍巍起步的黄埔军校,竟然在日后名扬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军校照片

1月寒冬中建立筹委会5月酷暑下学校落地建成6月新生迎着大太阳竟然开学了。不得不说,这个建校速度不免令人浮想联翩,毕竟按现在的标准来看,当时的黄埔军校更像一个培训班。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黄埔军校的第一届领导班子,请注意,以下的这些人很多都将在未来几十年声名显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业照

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何应钦任战术总教官,戴季陶任政治部主任,教授部副主任由开国元勋叶剑英担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剑英照片

毕业于保定军校的高材生,李济深受邀成为教练部主任。邓演达任教育长兼任教练部副主任,王柏龄任教授部主任,校长办公厅主任由陈诚担任。

苏联的加仑将军担任顾问团团长,相当于现在的外教,主要教授当时先进的军事理论知识,后被封为苏联元帅,他领导的顾问团还包括炮兵专家,通信专家,战略专家等,大大提高了黄埔军校的战术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诚 照片

黄埔军校的老师有两种,一种是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职业政客,以孙中山、廖仲恺、常凯申为首,包括胡汉民、戴季陶、吴稚晖、谭延闿、陈立夫、陶希圣、汪精卫等。这些人都是国民党资历最深的元老和最主要领导人

第二种,是军人出身的黄埔教官,包括常凯申著名的“八大金刚”:何应钦、陈诚、顾祝同、钱大钧、刘峙、陈继承、蒋鼎文和张治中。也是他们组成了国民革命军最核心的领导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应钦 照片

老师如此厉害,带出的学生当然更厉害,1935年4月,国民党军队将之前混乱不堪的军衔进行重新整理,名单显示,在第一批89名中将中,仅黄埔学生就有胡宗南、李延年、李默庵、俞济时4人。

首批少将更是有孙元良、黄杰、李玉堂等不计其数的黄埔学生。而这些学生从刚毕业到少将中将,仅用了不到十年,这样的升迁速度即使是在战时也是相当惊人的。

新中国成立后,公布了一份对建国有重大贡献的军事家名单,名单中共有36人,其中14位毕业于黄埔军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军校门牌

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中,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林彪5人都出自黄埔军校,陈赓、罗瑞卿、许光达3名大将也来自黄埔军校。除此之外还有上将8人,中将9人,少将8人,担任部级以上领导数十名。

黄埔军校建校史不过短短的六年,就已经为中国培养出如此多的将领,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初期的战场完全是由黄埔军校的师生支撑的。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于是乎,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黄埔军校迎来它的高光时刻。

黄埔军校的优质学生

初试,复试,笔试,面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想成为黄埔军校的学生有多难?

正如上期所说,黄埔军校从老师到学生都是十分出色的人才。最初黄埔军校的学制只有半年,却能培养出如此之多的将军,其中到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原因?

首先是招生范围,对于能够顺利招到第一批学生,还是要感谢苏联共和国,是他们让孙中山意识到,要团结底层群众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共和国地图

我们上一期提到过,在校期间,教学内容以苏联为师,大大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国民党之前最大的错误就是低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脱离人民。但现在他们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放弃了对不同人民傲慢的态度。

开始真诚地走到人民群众中去,走到工人农民中宣传自己的思想理论。因此,国人开始看到进步和希望,“到黄埔军校去”成为无数青年的理想。这群青年中有三民主义的信仰者,有共产党内部推荐的精英,他们怀揣着救中国的理想,奔赴黄埔军校。

就这样,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生600人踏着六月的暖阳走进学校。黄埔军校之后的招生同样不拘一格,将各个阶层的有识之士都招揽进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民主义发刊词

其次是师生素质较高。黄埔军校作为一个新式学校,也不是见人就招,想要招到优秀学生,他们是有一套自己严苛的标准的。

标准一,政治合格。考生必须是国民党党员,或者认同国民党主张的,又或者是国民党党员推荐的,共产党党员推荐的也可以,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两党一家亲,很多共产党以个人名义加入到国民党中,因此当时一期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

标准二,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与其他军校不同,即使大字不识一个,能力过硬就能入伍。黄埔军校需要经过严格的初试、复试、总试三关,考试内容甚至包括几何代数,也就是说,考生中最差学历也是高中了,整体拉高学员的文化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阵前的学生

标准三,通过面试。面试主要考察临场发挥和应变能力,主要考察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或对当局的一些看法,对学生口才有一定要求,学生具备鼓吹能力、宣传能力,为以后招兵打好基础。

标准四,外貌合格。其实这一条不是明确规定,但就是照这个标准选的。蒋介石偏爱长相周正,目光有神的学生,并对其加以关照,重点培养。反之那些样貌清奇的则坚决不准入学。这也许就是我们后来看到每一个黄埔军人都英姿飒爽的原因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优秀学生

能进入面试的学生,在当时绝对是社会的青年才俊,再经过专业的军事训练,假以时日,自然会成为优秀的军事人才。

黄埔学校师生的伟大,或许站在门口就能看到。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横批:革命者来

一批批最优秀的年轻人,最坚定的革命者进入这所学校,成为最优秀的军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