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溥仪的“登基”与变革

1934年3月1日,溥仪的登基典礼在满洲国首都新京南郊的杏花村举行。这一天,杏花村周围早早被布置得井然有序,四处张贴着红色和黄色的装饰,显得庄严而隆重。登基仪式的会场中央搭起了一座高大的平台,平台之上是临时建成的“龙椅”,周围悬挂满洲国的旗帜。在日本人的安排下,现场安保严格,军队和仪仗队整齐列队,周围也有日本关东军的士兵驻守。

溥仪身穿华丽的龙袍,在众人的簇拥下登上平台。他的龙袍色泽金黄,绣满了祥龙纹饰,头戴皇冠,按照礼仪整齐地站立。他的身后是满洲国的重要官员,包括总理大臣郑孝胥和其他大臣们,都按照仪式的要求排列在左右两侧,显得庄重肃穆。来自日本的高级官员与关东军司令官也一同出席,人数超过200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仪式开始后,乐队奏响了事先编好的仪式乐曲,鼓声与号声回荡在整个杏花村的上空。司礼官站在台下,宣布典礼正式开始,声音高亢而清晰。郑孝胥站在溥仪面前,双手捧着一份文书,向溥仪呈上,并恭敬地行礼,口中念诵着祝贺的话语,声称“皇帝登基,万世昌隆”。溥仪接过文书,脸色平静,缓缓颔首。随后,他开口宣布:“即日起,国号改为大满洲帝国,朕为皇帝,改元康德。”

登基仪式进入下一阶段,关东军司令官代表日本政府登台。他身形笔直,表情严肃,手中拿着日本政府的正式承认文书。台上,两人按照日本关东军事先安排好的步骤,互换文书。关东军司令官将文书递给溥仪,随后用日语大声宣读文书内容,宣布日本政府正式承认“大满洲帝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表面上看,这次登基典礼是溥仪作为“大满洲帝国”皇帝的一次重大亮相,然而仪式背后的种种细节无不透露出日本对满洲国的全面掌控。从典礼的设计到流程的推进,甚至到文书的内容和交换,日本关东军都显得极为主动,而满洲国的官员与溥仪本人只是按照安排参与其中。

溥仪的逃亡和投降

1945年8月,苏联正式对日宣战,猛烈的攻势很快席卷满洲各地。伪满洲国的防线被迅速突破,日本关东军毫无招架之力,节节败退,形势已岌岌可危。面对这一局势,溥仪与伪满政府的官员陷入恐慌。8月11日,溥仪带着一批随行官员和家属,匆匆开始了逃亡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火车一路向南疾驰,沿途站点混乱不堪,不少人试图搭上这趟逃亡的列车。士兵们一边维持秩序,一边不时将试图靠近的人驱散。溥仪与随行人员被安排在特别车厢内,车厢里气氛凝重,没有人敢多说话。到了8月13日,溥仪一行抵达了通化县大栗子沟。这里地势偏远,相对安全,但环境简陋。溥仪一行在仓促之间被安排在临时搭建的木屋里,周围还有部分士兵守卫着。

然而,形势并没有因此好转。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通过广播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大栗子沟后,整个伪满政府彻底乱了套。随行官员们聚集在一起,商议对策,但所有人都明白局势已经无法挽回。当天,溥仪发布了《退位诏书》,宣布“朕自即日起,退位为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天后,苏联红军的行动越来越迅速,控制的区域不断扩大。溥仪和随行人员随即决定继续南逃,计划离开满洲,前往日本寻求庇护。8月19日,溥仪一行抵达沈阳东塔机场,机场的跑道上停着一架等待起飞的飞机,溥仪和官员们在护卫下急忙前往候机室。

就在溥仪准备登机前,机场上空突然传来飞机的轰鸣声。苏联红军的伞兵乘坐运输机空降至东塔机场,机舱门一打开,伞兵们迅速跳出,伞花在空中展开,密密麻麻地落在机场各处。地面上的人群顿时慌乱起来,士兵们四处奔跑,日本军官大声喊叫着试图指挥局面。苏联士兵迅速包围了机场,他们手持武器,将机场内的所有人控制起来。溥仪与随行官员在慌乱中被苏联士兵找到,他们被带往机场的候机室内,接受检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联收容与引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