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键词:招商引资

假设,有一个地方政府,他们所采用的招商策略并非用尽一切方法说服企业落地投资,而是从一开始就告诉目标企业:我们愿意帮你们去做销售、我们愿意帮助你去整合你想要的资源、我们愿意在你们赚钱的前提下提供各项服务……,这样会对目标企业更有说服力吗?

一家企业的存在,终极目标和意义是什么呢?如果说赚钱是企业存在的唯一意义的话,那么在进行招引工作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把有关企业赚钱的逻辑摆在第一位呢?我所见过的很多招引工作人员在工作时总是很积极、很耐心地向目标企业讲述本地区的优势,却忽略了一件事情:地区的优势,和目标企业关联性在哪里,又是如何帮助企业赚到更多的钱呢?

对于地方而言,工作是“招商引资”,对于项目企业而言,工作是“投资获利”,在谈判的过程中,地方是被动的,项目企业是主动的,这是因为地方往往缺乏“包含唯一性”的竞争优势,而企业则有更多的选择。不落地在这里,企业可以落地在那里,企业所考虑的,并不是地区所提供的服务都包含哪些,而是这些服务是否能够保证投资落地之后可以获利。

如果不考虑“赚钱”,那么企业也就不再是企业了,而是一家公益组织。地方上想要企业落地,本意也是要让企业赚钱,这样才可以通过企业的经营来源源不断地为地区创造产值与社会效益——如果真的是这样,为什么地方的招引工作不把“帮企业赚钱”作为切入点和服务项目呢?

确实,招引人员有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本来的工作并不是要为企业考虑,而是要考虑自己的职责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可是,在招商引资工作竞争如此白热化、卷得如此残酷的当下,难道招引人员不应当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型,改变一下服务的项目吗?

比如减免税,这对于不赚钱的企业有意义吗?比如可以提供第一产业的原材料,不赚钱的企业有多余的资金来采购原料吗?直白地说,招引工作做了这么多年,工作人员也有着这样那样的话术,但是,都没有说到“根上”,如果招引人员的话术都是围绕“如何帮助企业赚钱”来展开,效率想必会提升很多。

举例来说,有一个县里面盛产桔子,因此当地的招引工作想要围绕对桔子产品进行深加工的企业展开,这本身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因为深加工企业的介入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桔子的销售单价,把更多的产值和利润留在本地,同时,深加工企业的落地还可以保证种植户的投入不会轻易地“烂在树上”。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上的招引人员如果只是向企业说:“我们这里有大量的桔子种植,产能不必担心,只要你们落地,原材料肯定保质保量,同时地方上肯定会有相应的土地与税收政策以鼓励企业生产……”企业会愿意落地吗?企业在乎的是什么,是销路!深加工产品如果没有通畅的销路,只会“烂在工厂”,这显然并不是企业想要的。

于是,招引工作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呢?比如先去找电商平台,站在乡村振兴的角度,与平台达成合作意向——如果有企业愿意投入深加工生产,平台愿意在销售端给予一定的支持——这样做,省去了落地企业的工作,也等于在销路上做出了一定意义上的保证——在与电商平台达成合作意向之后,再来招商,会不会对企业落地的吸引力更大一些呢?

又比如,地方的招引工作是不是可以先去找邮政总局、供销总社……这样的平台,争取到扶持物流运输的政策以减少落地企业在销售环节当中的物流成本;再比如,地方的招引人员是不是可以先去发改委、工信部了解一下有哪些关于支持智能制造升级改造的配套政策,并了解清楚这些政策是否可以落地于本地,再依托这样的政策去招商……

方法肯定不止一个,但是核心却是不会变的:只有那些一心想着如何帮助落地企业赚钱的地方,才会受到企业投资落地的追捧,才能更好地完成招商引资工作。

本文收录于《招商引资要情参考》20242月号

需要业务沟通请私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