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主营汽车检测的菲特年初定下2亿元的目标。可随着市场业务萎缩,企业也陷入了逆境。菲特主动求变,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拓展检测业务领域,最终实现产值超过3.5亿元。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菲特,探究这一年企业逆袭之路。

近日,位于奥地利维也纳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部,2024年全球学术和产业合作论坛召开。在受邀的6家中国企业中,就有来自天津的菲特检测。今年初,企业定下了2亿元的产值目标,可没想到最终达到了3.5个亿,靠的就是在论坛上介绍的这款工业检测综合平台,成功进入欧洲市场拿到了3000万的海外订单。

菲特在国际舞台上火了。但回想起今年初,企业定下了全年2亿产值的目标,可没想到到了2月份,原本主营的汽车检测业务一下萎缩了50%。生存,成为摆在菲特面前的最大问题。胡江洪,菲特联合创始人,负责技术研发,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字“难”。

要想实现全年目标,就得想办法把萎缩的部分补回来。但增量从哪挖?“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提供了政策牵引。天津12条重点产业链,场景完备,如果能将现有的技术和经验进行推广和复制就是机会。因为在工业生产中,无论是飞机制造还是生物医药,在质量、生产、安全和设备管理等方面,场景和需求都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精度标准。凭借对汽车行业的深度了解,菲特决定瞄准“通用性”,开始转型。今年3月,菲特成立“行业通用研究中心”,启动研发综合工业检测平台,攻关不同工业场景的垂类大模型,并形成适用的检测产品。作为中心负责人,胡江洪的工作也发生了变化。

从技术服务转型到产品开发,需要大量资金。负责企业成果转化的焦璐告诉记者,今年8月,是企业最焦灼的时候,十几个项目,同步研发,每天的运营开支至少30万。而研发拼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时间,早投产就能占领市场。为此,菲特上下连续三个月都只拿70%的工资。就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候,市工信、科技、金融多部门联手,创新项目贷,由政府做背书,不到2周,5000万低息贷款落地了,为菲特雪中送炭。

难中谋变,难中寻机,菲特的路越走越宽。今年10月,随着首批6款检测产品的陆续上市,7000多万的订单入账,菲特把发展的进度抢了回来。眼下,围绕汽车、生物医药、半导体等领域,企业在研的检测设备还有30多款,订单额超过1.5个亿。新产品的加持,让菲特逆势走强,不仅完成了预定目标,产值还比去年翻一番,达到3.5个亿。今年,由市科技部门牵线搭桥,姚建铨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菲特,将利用太赫兹等前沿技术从产品外观检测拓展到成分检测,破解生物医药、石油化工等领域检测产品成分时只能依赖人工抽检,成本高,误差大的共性难题,实现在线秒检。

眼下,在院士工作站里已经有4个“硬科技”项目完成立项,明年菲特也将再投入2个亿,用于这些项目的研发。这样的魄力,不仅来自于自身,更是对国家和天津发展,长期利好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