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人间小团圆!
12月21日,冬至。上午十点不到,天山脚下的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镇二十里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大院"就已热闹起来。
院子里,两个炉子撑起两口大锅,炊烟升腾,给零下二十几度的院子凭添几分暖意。
屋内,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高彩萍正忙碌地招呼着邀请来一起过传统节、吃冬至饭的河南援疆干部和村民。
不一会儿,高彩萍的结对亲戚木塔里甫·素勒塔汗来了。他今年49岁,已是结亲第四代。炉火正旺,融融暖意里,他们拉家常、问冷暖,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高彩萍说两家的情谊延续了四代,不管遇到任何难事,都是相互帮助和扶持。今年从北京表彰回来,她第一时间与木塔里甫·素勒塔汗一家分享此行的收获和感想。这种民族团结的情谊不仅影响着两个家庭,还带动了奎苏镇二十里村50多户汉族与哈萨克族村民结对认亲。
木塔里甫·素勒塔汗说:"今天一早上嫂子(指高彩萍)打电话说来吃冬至饭,我心里暖和得很!我家今年喂牛的饲草都是嫂子家前几天新送来的,每年入冬,他们都会把种的麦草打包好送来,还会把当年收成的新粮食给我们!"
随后,高彩萍(上图、左)和亲戚、邻里、援疆干部一起快乐地包饺子。抻皮、填馅、封口、定型,一气呵成,其乐融融。
高彩萍边包饺子边与援疆干部交谈。她说:"感谢河南广大援疆干部,你们为新疆的发展无私奉献、真情付出。援疆医生跨越几千里为巴里坤患者带来周到的诊疗服务。就在上个月,河南医疗援疆专家还到我们村开展义诊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的诊疗服务。最近我也抽时间找你们检查一下身体。"
杏皮饭做好了!高彩萍端着饭碗和大家围坐在一起,共同品尝这顿香喷喷的冬至饭。
巴里坤当地人的冬至饭可以称之为一碗豪华版汤饺,里面不仅有饺子,还有肉、有蔬菜、有汤,五颜六色,香味扑鼻,这碗豪华版的“汤饺饭”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杏皮饭。不过这个杏皮饭可是跟水果中的杏儿没有一点关系,而是指面皮捻成的小片儿如杏皮。在巴里坤当地,“杏皮子”代表了“羊”,而饺子代表的是“骆驼”,因此这一大碗物料丰富的杏皮饭也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骆驼吆羊"。
河南第十一批援疆干部、巴里坤县纪委副书记李飞说:“到巴里坤援疆今年是第2年了,也是在这里过的第2个冬至。今天在离家2000多公里的地方,受邀到高大姐家过冬至,吃到一顿热气腾腾、亲情满满的冬至饭,觉得心里面特别热乎!"
说起高彩萍,就不得不提起在巴里坤县广为流传的“一斗青稞四代情”的感人故事。
故事发生在90多年前,当时东迁的哈萨克族青年努尔哈森在巴里坤遭遇困境,幸得汉族青年张盼贵伸出援手,将家中珍贵的一斗青稞予以相赠。这一善举,不仅救了努尔哈森的性命,更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从那以后,努尔哈森与张盼贵结为异姓兄弟,并约定两家人每一代人的老大都要结为兄弟,同时还要有一个特殊的仪式——各自要抓一大把青稞放在同一个匣子里,象征着两家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团结。
作为张盼贵的孙媳妇,高彩萍在公婆的影响下把这份情谊延续了下来,让世代的友情继续传承。结亲还在接力,故事还在延续,两家人互帮互爱、共同致富,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饱含着中华一家亲的冬至饭结束了,民族团结的佳话还在接续相传!在正午阳光的映照下,不远处的天山雪峰更加巍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大院"的匾额更加耀眼。
河南援疆报道组:王义亭 王辉/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