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原谅这篇文章的题目有点粗俗。
我是借用了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前耶鲁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大卫·格雷伯的畅销书《毫无意义的工作》的一句话。
他将毫无意义且对人身心有害的职业称之为“狗屁工作”。
我想,把毫无意义的排名称为“狗屁榜单”,也相当合适。
有空可以看看这本书,相当睿智
荐书
01
— Dr小鱼 —
煞有其事的“狗屁榜单”
上两周美本早申放榜,国际教育圈热闹非凡。
作为今年美本申请家长兼教育自媒体人,我见证了这场“狂欢”和它掀起的焦虑,以及个中真实的种种。
而这一切,刷新了我对国际升学体系的认识。
最可笑的是流传甚广的各种榜单,无数自媒体、机构,拿着这份榜单认真分析、研究。
恨不得要写出一份万字报告,从中窥探出中国国际教育发展趋势。
这种所有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景象,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要写一份严谨的研究报告,必须基于数据的准确性。
网上流传的榜单,从准确性上来讲,漏洞百出。我身边就有美本前十下车的娃不在榜单上。(人家低调不行吗?)
其二,很多文章在研究比较北上广深或者各个学校的美本前十藤校的录取情况,用的竟然是“录取人次数”。
什么上海没有被美本抛弃,什么北京某学校掉下神坛……
没学过小学数学吗?
小学数学就教过“率”的定义。
要比较录取情况,需要用哪个录取率,怎么能用录取人数?
有的学校一届80个人,藤校录取10个,有的学校一届800个人,录取20个。
你说后者比前者强?
城市情况更是如此,不同的城市国际体系人数差距极大,如果没有基线人数,根本没办法得出任何结论。
第三,美高的数据,更没意义。
藤校和前十的榜单里充满了海外高中的数据,鬼知道是真是假。
这些无从核实的数据,也可以上榜,可见这些榜单有多么“狗屁”。
02
— Dr小鱼 —
被喜报刺激的学生,夜不能寐
前几天,我喜欢的自媒体「谷雨星球」有篇文章写,一位自嘲为“国际教育烂尾娃”的孩子在看到早申喜报时的情景,令人感同身受。
我知道父母花了很多钱培养我,我也很努力了,可是我仍然焦虑到得了抑郁症,不得已休学了一年,之后成绩始终萎靡不振。
当我看到刷屏的早申喜报录取时候,痛恨自己是个没有用的废柴。
作为亲历者,我感受到了申请季的这种焦虑。
高考是“一锤子买卖”,痛苦但也痛快。
考前能做的只有学习,考完等成绩,成绩出来等分数线,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时间表。
国际升学更像“钝刀子割肉”,慢慢熬慢慢等,一个邮件提醒,都会惊慌失措的感觉。
早申后,好多同学都开始“怀疑人生”了,对自己的评价跌到冰点。
其实,每年早申能上榜的占比,本来就很低很低,后面常规轮才是绝大多数人的机会。
但这漫天的喜报,局外人的狂欢却把升学群体里的焦虑点燃,刺激着每一个正在等待消息的人。
心态好的,自黑几句,再跟朋友苦命相连开开玩笑,也就算了。
内心敏感的孩子,真的会在漫长的黑夜里泪湿枕巾。
03
— Dr小鱼 —
一些的正确认知,能缓解焦虑
1、被早申录取的每一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优秀和幸运
早申上岸率低,上榜人数少,学过统计学的人都知道,样本量过低,没有统计学意义。
被录取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在小概率事件中,个体性特征不具有普遍价值。
TA在这个学校,TA在这个机构,TA有XXX,被XXX录取,都只能代表TA自己,不代表别人具有全部相同的特征也能被录取。
所以,不用过度去解读他们和与他们比对。真心地欣赏并祝福他们即可。
2、没被录取,也不代表就不优秀,或没机会了
大量非常优秀的同学被脆拒,相信后面还有大餐在等待,不要着急。
3、少刷社交媒体,从现在开始,去做自己喜欢却没时间做的事
我最近真切体会到了大数据推送和信息茧房的威力了。
只刷了几次XHS,结果每次打开都是各种超级牛娃的背景和标化消息。
但在我的认真研究下发现,好多消息页面都是刚刚注册的,只有一条信息,但凡在评论区留言,就有人让加微信要给你介绍机构。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种草”号,专门钓鱼的。
这些种草号发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真的呢?
所以, 不如关掉这些网页,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放下焦虑,就能得到成长,这何尝不是申请季给人带来的成长与收获呢?
不要在乎任何“狗屁榜单”,做独一无二的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学校,才是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