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ZHIKUYAOLAN

编者按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工作时提出,积极发展银发经济。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银发经济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期,一些机构研究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并测算了我国银发经济的规模。还有一些机构对我国各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进行了研究。未来,积极发展银发经济,将助力“老有所养”。

银发经济规模未来将大幅增加

阅读提示:银发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报告认为,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与华龄出版社共同发布的报告,基于我国老年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全国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以高、低、中三种方案,测算出我国银发经济规模未来将大幅增加。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发布的报告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与政策的支持,养老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将不断增加。

《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银发经济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共同发布的《银发经济蓝皮书: 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当前中国老龄化程度在全球属于中上水平,少子化和长寿趋势使得老龄化持续加深。 与此同时,银发经济正逐渐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发展的新动力。

《蓝皮书》称,从国际对比看,2022年全球老龄化程度约为9.8%,其中高收入和中高收入经济体分别为19.2%和12.2%。中国老龄化程度超过中高收入经济体,紧追高收入经济体。预计中国将在2030年前后进入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蓝皮书》称,许多城市在经历了快速增长期后,面临着增长放缓、产业老化、人口老龄化和资源压力等问题,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据相关测算,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进入“长寿时代”后,银发经济在GDP中的占比还将进一步增加。银发经济不仅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必要手段,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银发经济将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上海是我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布局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上海在银发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例如,上海在郊区建立了多个银发产业园区,集聚了养老服务、健康管理、智能设备、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的企业。

《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到2035年,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40万亿元以上

12月7日,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在上海举办第四届老龄中国发展大会,由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与华龄出版社共同启动的“老龄中国”出版工程之首部著作《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在大会期间发布。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银发经济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基于我国老年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和全国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以高、低、中三种方案,测算出我国银发经济规模未来将大幅增加。

在高增长方案下,假设老年居民消费增长率为6.32%,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51万亿元,占GDP的25.5%;到2050年,该数字将增至119.51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9.88%。

在中等增长方案下,假设老年居民消费增长率为5.32%,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预计为45.35万亿元,占GDP的22.67%;到2050年,银发经济规模将攀升至98.22万亿元,占GDP的24.55%。

在低增长方案情况下,假设老年居民消费增长率为4.32%,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40.34万亿元,占GDP的20.17%;到2050年,银发经济规模将增至81.13万亿元,占GDP的20.28%。

《2023年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指数测算研究报告》:养老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将不断增加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等机构近日共同发布的《2023年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指数测算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与政策的支持,养老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将不断增加。未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报告》指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不断完善中,参保人数持续增长,为民众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健康保障。2023年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已达到13.34亿,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的目标。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0.66亿,参保率超90%。

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报告》显示,2023年商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已突破9000亿元大关,成为近万亿规模的市场。其中,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占人身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为24.00%,占总保费的比重为17.63%。保险密度从2019年的504.70元上升至2023年的640.93元,这显示出民众对商业健康保险的认可度与需求度在不断提升。

《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66亿,同比增加1336万人,参保率超过90%。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人数为5.21亿,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45亿。基金累计结存方面,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6.36万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45万亿元。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覆盖面与基金规模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累计养老准备金规模超过106亿元,保单件数约74万件。其中,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投保超过8万件,显示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在覆盖更广泛人群方面的潜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措并举让居民老有所养

阅读提示:各地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如何?未来我们该如何养老?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报告指出,东部地区,直辖市、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显示出较强的应对人口老龄化能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认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适老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适老服务氛围将更加浓厚,我国数字技术适老化将实现“从有到优”向“从优到精”的转变。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青海省消费者协会和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联合发布报告显示,居家养老模式备受青睐,养老需求日益多元化,73.72%的受访老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仅有26.28%的老人倾向于机构养老。

《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城市能力指数报告(2024)》: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

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城市能力指数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城市应对人口老龄化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与人口老龄化进程基本适应。东部地区,直辖市、省会和副省级城市,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显示出较强的应对人口老龄化能力。老年人“三项补贴”制度、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专业照护能力系统提升、银发经济新动能培育等重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同时,《报告》也指出,财富储备指数、银发经济指数提升空间较大,城市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差异。

《报告》显示,城市能力指数平均值稳步提升,同比增长5.6%。分领域看,服务体系、政策措施指数较快提升,财富储备、银发经济指数有所提升,社会环境指数基本稳定。青岛市、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成都市、济南市、天津市、南京市、苏州市、杭州市等60个城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能力指数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与去年评价结果相比,宝鸡市、绵阳市、柳州市、达州市、德阳市等城市能力指数提升较快。

根据《报告》,在政策措施支持度方面,福州市、青岛市、重庆市、宜昌市、内江市等60个城市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财富储备充足度方面,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杭州市、广州市等60个城市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服务体系完善度方面,青岛市、唐山市、济南市、南京市、南宁市等60个城市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社会环境友好度方面,上海市、北京市、重庆市、天津市、深圳市等60个城市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银发经济成长度方面,上海市、北京市、杭州市、深圳市、成都市等60个城市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报告(2024年)》:开创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新局面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认为,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适老领域的深 度融合发展,适老服务氛围将更加浓厚,数字技术适老化将实现“从有到优”向“从优到精”的转变。 这一过程,需要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多方共同发力,开创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新局面。

《报告》认为,全球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从全球来看,发达国家老龄人口结构变化早,其相关产业体系已从专为老年人需求服务发展为不单独区分老年群体,打造“无龄感”社会。而大部分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化,数字化发展刚刚起步,在网络接入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

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推进数字技术适老化建设,构建了一整套推动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的中国方案。这为全球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报告》认为,我国数字技术适老化正处于“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迈进的关键期,数字技术适老化发展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发展环境日益复杂。数字化与老龄化交汇,老年人面临鸿沟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二是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例如标准、规范体系有待健全;人才、资金供给不足;市场机制尚不成熟等。三是发展成果普惠性不足,例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有效供给不足等。

《报告》认为,目前我国数字技术适老化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采取更加精准、更加高效、更加有力的措施,促进数字技术适老化向更高质量、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发展。

《2024年居民养老现状消费调查报告》:居家养老模式备受青睐

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青海省消费者协会和重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日联合发布的《2024年居民养老现状消费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居家养老模式备受青睐,养老需求日益多元化,73.72%的受访老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仅有26.28%的老人倾向于机构养老。

参与本次调查的受访老人年龄在70—79岁之间的占比最多,为48.88%;其次是60—69岁的老人,占比为33.92%。

《报告》表明,随着养老需求持续增长,消费者对养老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受访的多数老人都与家人同住,有57.22%的老人生活需要有人照顾,最需要的是“慢性病诊疗及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和“餐饮服务、老年饭桌等餐食服务”,占比分别为38.87%和36.05%。73.72%的受访老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仅有26.28%的老人倾向于机构养老,“观念上认同机构养老”是这部分老人倾向机构养老的主要原因,占比达59.37%。

超半数受访老人有养老消费经历,他们大多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获取养老服务信息。调查显示,52.65%的受访老人表示有过养老服务消费经历,47.35%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有过养老服务消费。“网络社交圈”是他们获取养老服务信息的重要渠道。在有过养老服务消费经历的9892名受访老人中,通过“微信群、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圈”获取服务信息的最多,占比达67.42%,通过“官方渠道”获取养老服务信息的比例仅为8.40%。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郭锦辉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陈 波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