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豪 朱熙君 王亚磊
送丈夫参军时,女儿还没满月;丈夫牺牲时,她才26岁。她带着年幼的女儿与年仅三岁的婆弟弟,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扛起所有的困难;70多个年头,她坚守着和丈夫的爱情誓言,坚强地独自将女儿与婆弟抚养长大…….如今百岁高龄的王汉芝,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去丈夫的墓地看一看……
为保家卫国,她送丈夫参加八路军
1942年3月,家住安徽省亳县(今亳州)牛集镇王堂村 18的王汉芝,经人介绍与邻近的河南省鹿邑县枣集镇小杨湾村22岁的张景雨结婚。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国民党反动派不顾全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发动内战,使人民群众又陷入黑暗而动荡的水深火热之中。王汉芝义愤填膺,毅然决定支持支持丈夫张景雨参军保国。1946年初,张景雨成为八路军120师358旅的一名战士,内战全面爆发后,他所在部队改编为宋时轮司令员领导的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他随部参加过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解放后随部驻防上海。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1月,张景雨跟随第9团20军59师177团参加抗美援朝作战。部队抵达朝鲜江界入朝后乘火车沿着满浦铁路南下,到达武坪里后改为步行,沿着山间小道向预定集结地进发。当时部队处境十分艰难,白天为躲避敌机轰炸不能行军,躲在山沟里,只能晚上走,积雪很厚,一脚踩下去,积雪深没了膝盖。11月27日,已经顺利隐蔽在长津湖地区的20军59师177团接到的任务: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必须从埋伏点插到新兴里!团里将阻击任务交给了二营,到达阻击地点不久,就与敌人打了一场遭遇战,时任五连三班班长的张景雨不幸牺牲,殇年30岁……
一别成永诀,她为丈夫坚守70多年
1946年初送夫参军的一别,对于22岁的王汉芝来说,那是终生难忘的记忆。当年他们的女儿张殿英还没满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当时由于战事紧急,交通不便通信不畅,消息很难传到家乡,而王汉芝所在的豫东农村消息更加闭塞。一开始她对于丈夫的在战场牺牲的消息并不知晓,直到张景雨牺牲一年多后,才知道丈夫已经长眠于朝鲜战场。抱着年幼的女儿等来的是一张烈士讣告,王汉芝泪流满面,她心疼自己的丈夫命太苦太短,她心疼女儿出生就没了父亲……太多的心疼,让她肝肠寸断哭晕在地。
“那个年代生活真的很困难,家里没啥吃啊,女儿张殿英与十多岁的婆弟弟张景亮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天天喊着饿。”王汉芝提起当年,酸楚苦辣涌上心头,仍泪流满面。家里只有她一个女人挣工分,抚养着年幼的两个孩子,所幸因是她烈士家属受到照顾,生产队安排王汉芝到生产队食堂做饭,每天能悄悄揣回两个红薯叶窝窝头,成了女儿与弟弟填饱肚子的“美食”。孩子们要吃饭、穿衣、上学,王汉芝就起早贪黑挣工分,白天去干活,晚上坐在煤油灯下缝缝补补。她把自己的伙食省下来,拿回家给孩子加餐,把家里能穿的衣服改小了给孩子穿,自己冬夏就两件衣服,拆了洗,洗了穿……婆弟媳宋效英说“没有嫂母娘,就没有我们这一大家子人!”一句朴实的话语,揭示了这位烈士遗孀用自己的行动生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贞和大爱。
看过《长津湖》,她想去丈夫墓地看看
历经艰辛,苦日子终于熬到头,婆弟弟张景亮长大后成了家,女儿张殿英在她的培养教育下,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了一位人民教师。外孙女杨明霞在当地镇卫生院上班,她主动接替身体不好的母亲张殿英,与二外公的家人一起来照顾外婆王汉芝。
如今百岁的王汉芝对目前的生活很满足,但老人还有一个未了心愿,就是从未到过丈夫的墓地。看过电影《长津湖》以后,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去丈夫的墓地看一看,奉上一束鲜花,敬上一杯美酒,也算了却今生心愿。“外婆已经100岁了,艰难困苦孤独一生,我和家人想通过官方途径和媒体渠道,带着外婆一起到朝鲜的烈士公墓寻找外公的墓碑,进行祭拜。哪怕只能带回外公坟墓上的一把土,百年之后能和外婆合葬,也算了她老人家的最后一丝念想。”杨明霞哽咽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