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藏圈经常有一句话,老物件就要有老物件的样,甚至说,这些老旧的痕迹,已经是藏品的一部分,成为欣赏和把玩的一个维度,也是判断藏品真伪的重要依据。所以,相得益彰的老包浆,往往会给藏品的品质和价值加分。正因为如此,在利益趋势下,制作假包浆应运而生,此举不但模糊了钱币品质,还可能提高真伪判断的难度。

以银元为例,我们分析过七种常见的老包浆的成因和特点,真正的银元老包浆,可能会出现局部或整体、形状、颜色、深浅不一的情况,但只要是长时间沉淀出来的包浆,都会表现得非常自然、稳定。而新作的任何包浆,无论为了遮瑕(假币、伤戳),还是冒充老包浆蒙骗新手,因为形成的时间较短,色泽都很虚浮,非常容易去掉。

1)、假币假包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类假包浆,主要为了掩饰作为假币的核心事实,而不是为了“美观”。假包浆类型很多,既有“传世”、“生坑”,也有大家喜欢的“老彩”、“五彩”,但这样的包浆下,就连钱币本身都是假的。通过倒推,可以发现假包浆的一些特征,假包浆的色彩过渡比较生硬,有时为了让人误以为“传世”或“生坑”,还故意留有清洗痕迹,让人放松警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如果一枚假币的做工足够精细,原材料配比和真币完全一致的,虽然可以从磨损、边齿等细节可以去综合判断,但辨伪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这时,假包浆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维度。所以,我们在收藏时要秉持一个重要的原则:一件藏品如果只有一个疑点,还不能判假,但如果几个特征都表现不对,那么大概率是假币。

2)、真币假包浆

无论哪一种假包浆,都是其中的金属成分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比如银元中的银离子与硫,铜离子与氧气、酸性物质,形成覆盖在币面的腐蚀层。无论在哪种环境下,都历经岁月沉淀形成,即便是厚重包浆,也会像树木的年轮一样,层层覆盖。老包浆的深浅变化层次,在包浆边缘处更加清楚,假包浆没有这种层次感。

2-1)、短期:药剂残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假包浆,在2010年前后比较风行,每次去报国寺市场时,都能在币商的柜台里,看到摆成一排的塑料架,放着一枚枚不同时期洗干净的白币,有些上面均匀覆盖了一层黄色,有些比较浅,有些刚洗完的则比较白净。按照包浆颜色,药剂里应该有硫,没有冲洗干净,时间越长颜色越深,但包浆几乎均匀一色,几乎没有任何层次过度。

2-2)、短期:人工传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的传世包浆是在流通中自然形成,币面的银色磨损、色泽自然,字口、图案间附着物长期累积灰尘、油污,整体币感觉非常协调。作伪的传世包浆,虽然模拟了“污化”的过程,油、灰等元素都不差,但和自然流通老包浆相比,这些脏兮兮包浆同样虚浮,颜色单一,没有层次感,有时字口间的黑色污迹都还在,轻轻一擦,就很容易擦干净。

2-3)、短期:人工黑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几年,黑色包浆在钱币收藏圈莫名流行,同一评分黑色包浆价格可能是白净的2-3倍,但很多人不知道,不少黑色包浆是人工制造,黑色表层是通过爆光、加热、化学药剂如高锰酸钾灼烧等形成,由于完工时间短,颜色单一,没有深浅变化层次。不少号称东北坑洞、山西包浆的银元,都是这个范畴,但对新手来说辨别的难度很大。即便真的黑彩到底好不好,晋阶玩家不妨多思考。很多博物馆展示的钱币,普遍颜色深沉,因为在展示过程中,为了让游客看清楚,往往会配备功率较高的射灯,散发的温度极高,长期放置在这样的环境中,钱币中的金属十分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氧化银是棕黑色,氧化铜是黑色,所以展示越久颜色越黑,这种对钱币的伤害是不可逆的。

3)、洗后老包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对于短期包浆的急功近利,还有一种包浆则可以划到“老包浆”的范畴。由于银币极其容易硫化、氧化,所以过往中外的老藏家都有洗币的传统,由于操作者的心思玲珑、操作技术不一样,清理出来的效果也不一样,有的处理得当看不出任何痕迹,有的洗完整体发哑、发涩,那么在后续的氧化过程中,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理得当的钱币,对钱币没有造成化学或物理性伤害,比如没有出现币面腐蚀,底板没有刮擦痕迹等,这样的清理算得上是一种保护。后期如有合适环境和时间,洗后再上的包浆,与传统老包浆无异,比如欧洲纸袋包浆,即便曾经有十分轻微的清理痕迹,但后续的硫化、氧化形成的包浆,也会覆盖掉这些痕迹,使其看上去十分自然。

钱币上常见的假包浆以及如何识别
——当下流行的大老黑好在哪里
文/周寿远

声明:“钱币知行”系列文章,首席收藏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个人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与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