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风云突变,三野猛将无视粟裕指挥,毛泽东果断下令撤职
一切都可能
2024-12-24 11:25山西
粟裕,这位共和国开国大将,一生淡泊名利、高风亮节,上至统帅下至士兵,无不敬重赞誉他。1955 年授衔,粟裕特向毛主席诚挚请辞元帅衔。主席赞道:“粟裕难得!粟裕壮哉!三次辞帅位,比那些为一星就闹跳楼的人强太多!”
粟裕为新中国解放事业立下赫赫战功,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其宽广胸怀令人折服。然而,解放战争时,他的谦逊低调,却换来宋时轮两次出言不逊。宋时轮的火爆脾气,甚至惊动了中央!
一、人格魅力、党员标杆
粟裕的一生,充满着传奇和光辉,不仅在军事指挥上享有盛名,而且在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上,为全军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作为共产党人的标杆,粟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粟裕虽然功勋卓著,却从不居功自傲,时常以小老弟自居。
毛主席曾高度肯定和评价粟裕说:“淮海战役的头功当属粟裕!”的确,毛主席的这番话也是粟裕一生战功的缩影。
对此,粟裕却谦虚地说道:“我只是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指示贯彻下来,结合了战场具体情况,当了一个联络员而已!”
面对粟裕的低调和谦逊,叶剑英钦佩地说道:“这个联络员可是不简单啊,功高而不居功,贡献大而不自大,实在不简单!”
叶剑英的这番“不简单”论断,清晰地展现了粟裕的谦卑,这位战功赫赫的大将却如一名“沧海一粟”的士兵。
每当谈到战场上的功绩时,粟裕总是会将“功”和“绩”分开,在粟裕看来,“功”是党中央和人民的,“绩”才是自己的。
粟裕的党性十分坚定,在战争年代,粟裕一直将自己看作是一名普通的士兵,在保持劳动人民风采的同时,坚决不以权谋私。战场上,粟裕与解放军各级官兵同吃苦、共患难,没有首长的架子,更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始终秉持艰苦奋斗的理念。
即使在解放后,许多干部开始讲究排场,讲究住宅和军职,而粟裕却仍然只对望远镜、地图和枪械感兴趣。
别人在意的是自己的生活状态,而粟裕最在意的,却是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无愧于共产党人模范的称谓。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一直过着粗茶淡饭、简朴旧衣的生活,从不搞特殊化,不脱离人民群众,不要求制度以外的享受,在北京工作的30年时间里,粟裕一直住在一间“古董”房屋中。
在教育子女方面,粟裕要求子女自食其力,从基层工作做起,从艰苦的岗位做起,不会为子女安排舒适安逸的工作。
粟裕去世时,留下了令人感动的遗嘱:“不召开追悼会和遗体告别仪式,将火化后的骨灰撒在他曾战斗过的8个省,与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永远长眠在一起!”
作为我党的高级指战员,当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逐鹿中原时,粟裕勇于担当重任,多次犯言直谏党中央领导。
对于党中央制定的战略方针,粟裕斗胆提出异议,请求党中央改变决策,由此促使淮海战场由战略进攻发展为战略决战。
在决战中原、生死对决的舞台上,粟裕的勇气和直接,与国民党杜聿明的畏首畏尾,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当时,解放军内部的许多战略决策都是毛主席亲自制定的,党中央的五大书记也都是同意过的,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作战命令。而粟裕却敢于尊重事实,没有一味迎合毛主席的意见,反而多次“违抗军令”,向“老上级”反馈意见,这对淮海战役的战局走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粟裕的“直言进谏”和毛主席的“从善如流”一唱一和,才使得解放军迅速打破僵局,进而顺利使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
粟裕一生都以大局为重,恭逊谦让,其“让帅”的佳话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令部队所有官兵都感到敬佩。
粟裕一生中曾三次“让帅”,在出任华中军区司令员时,在出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时,在被授予元帅军衔时,粟裕都曾主动请辞。
毛主席曾客观地评价道:“论才德、资历和功劳,粟裕完全可以授予元帅之衔,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粟裕啊!”
然而,粟裕虽然淡泊名利名利,却仍被许多人误解和不服,三野的名将宋时轮就曾两次不服从粟裕的领导,对粟裕出言不逊,一度惹得毛主席大为恼火。
二、出言不逊、一次撤职
宋时轮之所以对粟裕出言不逊,是因为粟裕的资历不如宋时轮老,这让身为老红军的宋时轮心里感到不平衡。
宋时轮是解放军内部有名的“老红军”,黄埔军校出身,早在1929年,宋时轮就已经参加红军了,在许多战役中都留下了身影。
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长征、西征、东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宋时轮都无一缺席。
到解放战争初期,宋时轮已经从最初的团长升为纵队司令,其赢得的军功更是枚不胜举,加上在部队中的资历,宋时轮深得山东野战军全体官兵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