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洱中学的同学们在讨论版画作品

1951年1月1日,48位民族代表及党政军领导代表在宁洱盟誓立碑,立下了誓言:“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202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亲切勉励他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希望你们发扬先辈光荣传统,更好续写誓词碑故事,让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相传。”

70多年来,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普洱的沧桑巨变,但不变的是各族群众一心向党的共同情感。

近日,记者跟随“牢记嘱托这十年 云岭团结花正艳”主流媒体云南行采访团走进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了解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背后的故事,以及如今对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的传承与践行。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见证,是边陲重地各民族一心向党、巩固边防的镇边宝鉴,是党的民族政策和统战工作在边疆民族地区取得伟大胜利的物证,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新中国民族工作第一碑”。如今,每年来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人员达10余万人(次)。

“如今我们生活得好了,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我想把这段民族团结的佳话代代传下去,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故事,把民族团结的精神发扬光大。”方财兵是誓词碑中哈尼族签字代表方有富的儿子,回忆起父亲参与誓词碑盟誓的经历时,方财兵不禁激动落泪。

2017年,方财兵接过父亲接力棒,成为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义务讲解员。他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入全省各地的村寨、社区、学校等,把誓词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民族团结光荣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

与民族团结园一墙之隔的普洱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一代代普洱中学的学子在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的感召下,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责任,始终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做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者、传播者和守护者。

“从小学时老师便开始向我们讲述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后来亲身到民族团结园里参观之后我对民族团结的感触更深了。”普洱中学初一学生李若溪说。她从四年级开始就在学校内担任小讲解员,“我希望能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民族团结的精神。”

一直以来,普洱中学依托百年老校资源和紧邻普洱民族团结园优势,深挖民族团结誓词碑背后的故事,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光荣传统,开展讲好“一块丰碑故事”,跳好“民族团结舞”,唱好“民族团结歌”,上好“专题思政课”等“八个一”特色教育活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学校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开设版画、剪纸、民族舞等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增强师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走进学校版画工作室,教室里摆放着各式各样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绝版木刻作品,普洱中学美术老师范瑞正在指导同学们进行版画拓印。“同学们通过绝版木刻这一形式来创作有关民族团结的作品,既传承了绝版木刻这张普洱亮丽的文化名片,也能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同学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范瑞表示。

普洱中学初一学生许桎臻一入学就选择了学习版画,如今他的版画技艺愈发成熟。“我本身对版画就非常感兴趣,如今,更是通过学习版画了解到了更多民族团结的知识。”许桎臻说。

不忘来时路,起航新征程。历经风霜洗礼却依然屹立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巨大变化和民族团结事业的蓬勃发展。民族团结誓词碑的光荣传统在边疆代代相传,引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文/图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