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有灵合伙人团队奥文在2024新网商峰会现场分子有灵团队蓓养乐产品
2024年的4月30日,从阿里离职后,在距离阿里西溪园区2公里外的一栋写字楼里,刘鹏(花名:奥文)开了一家名叫“分子有灵”的公司。
“分子”代表着理性分析,“有灵”意味着灵感和感性,奥文这样解释公司名称的由来。他与公司创始人团队,正希望将合成生物技术这一从实验室走出的理性成果,链接到充满感性、价值感可塑的消费市场。
奥文此前在阿里工作9年,负责过天猫国际、品牌业务发展中心等业务,离职前已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天猫国际总裁。如今“跨度”颇大地从一群生物技术科学家手中,接过来一个主打抗氧化剂“麦角硫因”的品牌“蓓养乐”,开始探索口服美容保健品这一新兴市场。
“过去在平台内,我主要是充当‘裁判员’的角色,如今也希望自己能下场‘跑一跑’,当一个‘运动员’,这感觉很酸爽。”他对《天下网商》说。
我们实地走访了分子有灵公司,它很有创业公司的氛围——门口摆着几个柜台,放满了各种品牌的美妆个护和保健品。进去后,是一片布置紧凑的开放式办公区,奥文和另外4名合伙人,就聚在这个大开间里和团队一起办公。他的办公桌面,与其他员工没有太大差别。
连作息上都很“创业感”。曾任天猫国际进口保健品行业负责人的马嘉俊(花名:牧轩),当时正在工位上拆外卖,那是傍晚5点多,他说他准备吃午饭。
这家公司算上创始人和合伙人,目前只有18个人,可能比这些阿里前管理层们曾带领过的任何一个团队都要小。奥文解释,人少不是刻意为之,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当下创业公司可以链接的外部资源足够充分,庞大的组织配套并非刚需,反而容易内耗。
在赛道选择上,奥文表示,在保健品的红海市场里,找到了一个因技术迭代而被催化、放大的新消费场景,就是口服美容。
“过去女性的皮肤管理,主要是‘涂抹式’的,也就是护肤品,或是微创手术型的,也就是医美。而口服美容场景,还没有被充分考虑。”
这一消费场景的潜力,基于他对新技术、新成分的发展趋势的判定——像“麦角硫因”这样原本造价昂贵、提取效率低的抗氧化剂,可因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开发,未来将在保健品、美妆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过去,如华熙生物、巨子生物这些企业对玻尿酸、类人类胶原蛋白等原料成功的商业化,也为分子有灵提供了可参考的成功路径。
在看到这一趋势后,他联系了彼时同样刚从阿里离职的胡瑜玲(花名:冷月,2006年加入阿里巴巴,先后在淘宝、天猫、天猫国际创始团队担任高管)。
“我原本想的是先‘闲云野鹤’地去玩一阵,没想到很快就开始走访合成生物公司,一圈看下来,我觉得这事儿可以做,就立刻去办理公司、品牌相关的各种手续。”她调侃自己当时就像是进了一家“一人无限责任公司”。
奥文、冷月、牧轩,以及后期加入的前天猫国际总经理冬苓,组成了分子有灵的初创团队,这个团队有着丰富的电商运营经验,清楚自己所参与的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不仅有技术红利催生出来的增量空间,也有着不小的“准入门槛”,涉及保健食品的准入机制、产地保健品的跨境引入等。借此,他们能够在早期规避掉一些竞争。
而唯一一位不是电商平台出身的合伙人,是来自于华睿生物的技术专家张萍,他对快消品的原料技术和配方有多年的研究、开发经验。
行业存在合规性壁垒,市场因技术迭代也存在增量空间,团队兼具运营经验和技术积淀……内容电商的发展,则让新品牌和新品的冷启动有了更好的助力——当然,这支阿里出身的创业团队,会将品牌沉淀的工作,重点放到天猫上。
尽管在很多人眼里,当前消费大环境遇冷,要创牌更是不易,但奥文的眼中却充满着热忱。他曾以阿里高管身份出席多场消费会议,明确表示“当下是消费品‘创牌’最好的时机”“做消费品比以前更容易”。如今,他也自己下场。
12月20日,2024新网商峰会上,奥文作为圆桌嘉宾的一员,分享了今年创牌的心路历程。他介绍:“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收入不断增长,人们对年轻态、抗衰的渴望就会增长。过去,大家很容易妖魔化(保健品),指责其为智商税,或者神话它,好像今天吃了,明天就得活蹦乱跳,但这些都是不现实的。正解是,保健品应该‘科学化’地被表达和理解。因此,我们希望基于自己对电商的理解,借助电商渠道推广我们的产品,并更好地和用户沟通。”
以下是《天下网商》团队与分子有灵团队的对话,经编辑整理:
押注合成生物,周边“环境”比“气候”更重要
《天下网商》:从原先的大厂管理,到如今的初创公司创始人,这种身份和经验的转变已经发生了大半年了,有什么感受?
奥文:原先(我们)相当于是裁判、管理员,品牌才是运动员。如今,我们成了运动员,下场自己“跑”,感觉到“酸爽”。第一,是原来通过管理就能拿结果,现在必须下场实操才行。第二,是意识到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我们要不断去缩小这种差距。原先在平台,好处是看得足够大,视角很宏观,研究的是消费“气候”。现在自己做品牌,“气候”其实没那么重要,首先应该看清楚自己周边的“环境”。第三,平台看到的更多是数据,比如GMV(商品交易总额),而品牌每天面对消费者,比如我们的联合创始人冷月,就经常自己当客服,和用户沟通,所以会看到数据背后具体的人。在这一整个过程中,我们肯定要适应变化,也在不断地交学费。
《天下网商》:你基于怎样的思考,选择了创业而非互联网公司或者成熟公司的职业经理人这一条路?
奥文:首先我是刚好看到了机会。我看到合成生物领域这么多的科学家,他们生产出来非常多、非常好的功能性原料,但是他们只能卖给巴斯夫(全称:巴斯夫股份公司,德国化工企业,拥有全球最大的化学产品基地),卖给消费品集团的代工厂。
科学家有技术,但不了解用户,没有办法去定义一个消费品,包括后续的运营。正好,我和我的团队在用户洞察、产品运营上还是有一些经验的。
我最被触动的点是,有一次去华恒生物(以合成生物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调研,公司董事长说连Lululemon这种服饰公司,都来跟他们探讨如何用合成生物技术研发服饰面料,这让我觉得,合成生物是一个可能会快速改变消费品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技术,被技术改变的行业,我认为是最值得进入的。否则我们去和同行存量竞争,可能没有优势。
《天下网商》:这个创业方向,是你从阿里出来后遇到的契机,还是团队摸索后找到的?
奥文:有两个因素。一是选择,我们团队在一起讨论未来可以做什么的时候,非常坚定的一点,是要做一个消费品牌。因为品牌是长期资产,可以做复利,是长长久久的一门生意。同时也有朋友劝我,说我在互联网平台这么多年,出来后就别做互联网了。
二是运气。进入合成生物(运用到消费品领域)这件事,不是刻意而为之。是正好有朋友想为科学家们做的麦角硫因这类原料做一些推广,想听我的建议。我第一次听到都懵了,我说这是什么东西,这是什么技术,我听不懂。但通过后续的沟通,发现这是件很有机会的事情。
所以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运气和机缘成分。最终,我们选择了合成生物领域创业,开发以麦角硫因为主打原料的保健品。
冷月:那个时候(奥文创业之际)我刚离职,也没想好去做些什么,只想先放松一阵。然后奥文说,他发现合成生物学这样一个很有科技感、很有机会的领域,问我要不要去见一些科学家,也算开拓眼界,我就去了华睿生物,它是蓓养乐背后的原料公司,现在是我们的技术股东。
我看了他们的实验室、工厂,以及怎么去培养合成生物细胞。蓓养乐这个品牌,是一群理工男在实验室创立的,它存在卖点和买点之间的转化问题,一般消费者理解不了他们品牌和产品优势。最后他们说,不如你们来操盘品牌的部分,我们彼此做擅长的事。
奥文:我说干脆我们来把它(品牌)收购掉,你们成为我们技术股东,所以我们这个公司从第一天成立起,就有技术的和供应链的支持。
《天下网商》:保健品过去是植物提取、化工合成,蓓养乐算是押注在了合成生物这一条技术路线上?
冷月:我们认为合成生物技术带给了行业一场变革,这是技术驱动的。而技术驱动的背后,是成本驱动。比如麦角硫因过去是松茸、灵芝等菌类的提取物,几亩地只能提取出一点点来。后来人工培养细胞,做基因对照,也很贵、很慢。现在一方面因为AI技术的发展,由AI来24小时培育,实现了产能上的规模化,降低了成本。我们之前走访了包括华恒生物、巨子生物在内的很多生物科技公司,我们会认为,未来“万物皆可合成”。
《天下网商》:可不可理解为一些原料的成本,从“提取成本”转变为了“合成成本”?
冷月:对,合成生物会重塑保健品行业的价值链,因为它通过有效地降低成本,让一些原本昂贵的原料可以规模化地应用。
张萍:麦角硫因其实早在上世纪初就已经被发现了,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得到重视,因为当时生物学家发现人体内有转移蛋白,能够把它带到细胞里去。之前,这个原料主要只能通过植物提取这样的技术路线来得到,导致它的纯度和价格是受限的,很难被做成消费级产品。合成生物的运用,带来了消费化的可能性。
同时,这个原料第一是天然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氨基酸。第二是安全的,它和我们的人体不存在排异反应。第三,是作为抗氧化剂,它的活性好,吸收上是高效的,综合这些因素,它也很适合用来做保健品。
“人心”是最大的战场,尤其“女人心”
《天下网商》:从零售角度,而不是技术角度,我们这次创业的“新机会”在哪里?
奥文:举例来说,过去戴森牢牢抓住了高端吸尘器的品类心智,但是“地面清洁”还可以用洗地机来完成。如果创业做的是洗地机,那么和吸尘器解决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所以本质上,用户需要的未必是一个吸尘器,而是一套地面清洁方案。过去,用户想要“变美”,可以去做医美,也可以用美妆产品,但本质上,用户需要的是“皮肤管理”的方案。我们选择了口服美容这个场景,用新的消费场景来解决这个问题,绕过了很多竞争。
目前,在口服美容场景里,有一些相对有名的品牌,但站在整个市场看,用户还没形成广泛的品牌认知,规模也不到百亿,我们认为这未来这会成为千亿市场,这是我们的新机会。
我认为任何一个品牌,必须要重新定义品类和场景。如果沿着过去的品类和场景去做,可能很难达到预期。
《天下网商》:之前有业内人士认为,内容电商发展起来以后,保健品将是比较受益的一个行业,它比较适合内容化表达,您怎么看?
奥文:保健品很适合内容电商,但也很有难度。保健品有一些规则,所以有时候消费者刷到口服美容的直播,会觉得主播在讲让人听不懂的“话”。但是保健品,包括美妆,因为侧重成分和科技,需要向大家说清楚“成分是什么”“为什么好”这些问题,它很需要去做直播。所以只要不过度营销、把握好边界就好。
牧轩:早期我们会通过一些短视频、直播去推广品牌和产品,因为保健品用图文去解释缺乏效率。但是直播的时候我们也发现,这个产品不能表达得太“泛”,如果是可以有益大脑、眼睛、皮肤等多方面的产品,用户就会迷惑“你到底是干嘛的”。所以我们“开品”的时候,往往瞄准一个痛点,去做深入研究。而且这个痛点必须非常“痛”,因为市场太卷了,每个痛点背后都有很多产品在竞争解决方案。
目前,我们做产品首先在定位上,不是“大包大揽”型的,没有记忆点;其次,要有非常吸引人的“第一眼”;最后,能不能真的解决问题,有没有第三方报告,有没有针对大量的用户测评,都不可或缺。
《天下网商》:我们正在切入一个新的消费场景,主打的是一个市场认知度还不高的新原料,这确实是新机会,但相应的市场教育成本会不会太重?
奥文:我们不会把一个原料,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去植入给用户。我们认为在现在这不是一个最优选择。就像在美妆领域,“依克多因”(生物工程制剂,起细胞修复作用)这个原料花了很长时间才被部分用户记住。特别是这些英文词翻译过来的中文字,对用户来很难记。所以我们更愿意去强调我们的配方,我们品牌的名称以及单品的昵称。
举个例子,在美妆领域,用户最容易记住的是像“小灯泡”(SK-II旗下产品)、“小棕瓶”(雅诗兰黛旗下产品)这些昵称。所以我们基于方便用户记忆的思路,去打造品牌形象。最重要的,是要和用户沟通口服美容这个消费场景。
比如我们有个产品叫“光子滤镜丸”,我们希望用户一听到就知道这是什么,它传达的就是“光子嫩肤”“美颜滤镜”这些具象的感觉。我们希望用户在产生这类需求的时候,会想到我们的品牌和产品。
《天下网商》:你们是否希望塑造“品牌即品类的心智”的形象?预期什么时候能实现这一点?
奥文:我们肯定想做成这件事,比如希望口服美容这个场景,和我们品牌等同起来。我拿咖啡举例——为什么以前大家认为星巴克等于咖啡?现在大家不这样认为了,现在瑞幸也等于咖啡,库迪也等于咖啡。年轻人现在一天喝一杯咖啡,未来可能会像海外那样,一天喝三四杯。咖啡是一个快速渗透的市场,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诞生,品类词就会遭到“瓜分”。所以阶段性地,我们希望能够“站住”一个品类词,但难度很大。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需要思考自己能为这个品类持续地提供怎样的内涵,而不是说实现了这一步就稳了。
《天下网商》:前两年的新品牌,被诟病比较多的是“营销公式”(基于KOL、KOC的全网种草营销)的泛滥。但是“公式”里也有它的可借鉴的部分,可以快速扩大品牌知晓度。今天我们会采取一个怎样的品牌打造策略?
奥文:首选是内容渠道的建设。我们会在社交媒体上,基于口服美容这个场景,找到匹配我们产品定位的达人,不需要有特别强的带货能力,但是得在这个行业里表现得非常专业。其次,我们希望能让用户的好评得到自然地传播——不是说我们要去干预用户的评价,更多地,我们是想要激励用户去输出真实的好评。然后通过淘宝、天猫的货架,把这些品牌资产沉淀下来,形成自己的私域。
冷月:我认为真正好的营销是很难被公式化的,公式化的营销也很难超越同行,“种草”其实是把每个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象化地呈现出来,它的底层逻辑,是对人心的探索,所以“人心是最大的战场”,女人心更是海底针。我们的营销,始终是寻找用户内心深处的对美的向往。
《天下网商》:在短视频“种草”、直播带货这些环节,目前我们秉持怎样的思路,是“品效合一”,还是可以先做大“声量”?
奥文:我会选择第一种。我觉得在直播渠道,得能做到盈亏平衡,这是底线。有一种说法,就是在直播渠道做更多的投入,会获得更多的品牌曝光,得到更多的用户,我会对这种说法打个问号。
但是该投入的时候,我们会投入。我们只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不管直播还是内容“种草”,在任何一个方面投入,是不是在往我们的品牌里面“存钱”。品牌是个“存钱罐”,如果我们认为是在“存钱”,那么这个事情是可以做的。但如果只是为了销量,我觉得目前我们还不追求做得多大、多快,我们不需要短期的销量。大主播当然能为品牌“放量”,如果我们的品牌资产足够大,通过主播“扩大效果”,去做是没问题的。但我们现在的品牌资产还小,我希望先积累品牌资产。
冷月:品牌是时间的“函数”,做品牌,如果创始人每天都很焦虑,觉得自己被放在火上烤,产品处在一个高压的价格战中,这样是做不好品牌的。而在合成生物领域创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科技性的托举”,给了我们一些时间的冗余,让我们能够在这个窗口期里认真地做品牌。
《天下网商》:你们的投入和决定都很谨慎,在资本方面,考虑融资吗?
奥文:现在就有很多人(资本)找我们,我们会融资的。但是我觉得我们首先要证明自己在建立一个可以盈利的模式,以前那个“拿投资人的钱然后烧钱做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并不觉得那个做法放到现在还有用。所以我们宁愿用自己的钱,这当然会感到更心疼一些,但这也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谨慎,做选择的时候,谋定而后动。而当我们具备了一个比较好的商业模型的时候,我们再拿投资人的更大资本去做扩张,我相信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大象不一定踩得到蚂蚁,小公司会先“跑”出来
《天下网商》:“烧钱换增长”的消费品创业时代确实已经过去了,但是在那样一个时代,也确实“跑”出来了很多新品牌。如今要创立一个新品牌,会不会更难一些?
奥文:首先,资本对消费的投资热情确实有所降温。其次,过去“烧钱换增长”的模式,确实也帮助一些品牌快速地“跑”出来了。但我们选择“步步为营”,有质量的增长,这能让我们感到安心,只要每年都进步,每个月都会有变化。
《天下网商》:在保健品的市场里,通过像麦角硫因这样的新原料,口服美容这样的新场景,找到了一片红海中的蓝海。但如果巨头进来了,怎么办?
奥文:第一,原来阿里有句话,叫做“为什么一只蚂蚁要怕一头大象”——它不一定踩得到你,对吧?第二,大象一般很慢,你可以比它更灵活。
所以首先我们相信,合成生物品这个市场,一定会“跑”出来很多公司。其次,我断言这些公司一定不是现在市面上的大公司,而是新公司。因为大公司很多时候反应慢、决策慢、动作慢,对新事物难以聚焦,它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它有自己成功的历史、成熟的供应链,但它要处理的事情远比小公司多,比如要兼顾新旧技术的平衡,兼顾旧产线和新产品的关系,大公司内部有很多挑战。而像我们只要做好合成生物就够了,所以是轻装上阵。
《天下网商》:这两年出海火热,有些品牌先做国内市场后做出海,有些品牌则选择直接出海,蓓养乐会比较早地布局全球市场吗。在海外市场的选择上有什么样的先后顺序?
奥文:对东南亚市场,我们一直考虑会去做。我认为东南亚市场跟中国市场很像,首先是用户接近,都是亚洲人,他们的体质、肤质和我们接近,欧美人则差别较大的。
其次,东南亚的电商环境和国内接近,无非就是变成了6个主要国家的电商市场。而这个市场里,有我们所熟悉的Lazada、Shopee、TikTok等跨境电商平台可参与,还有当地的一些电商平台,这些(电商基建)和国内是近似的。如果我们熟悉中国的电商运营,那么去做东南亚市场就比较容易。这是品牌出海的机会。
冬苓:关于出海,首先我认为要充分地了解要出海的国家,直接到现场去看,去体验——不是说走一圈,过个三五天就回来。我们当时是一整个主创团队生活在那里,加入当地人的社交圈。
然后一定要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尤其是进出口贸易的监管要求,这可能是生死线。一旦踩到了红线,整盘生意就会结束。很多东南亚国家进出口B2C贸易法规条例可能还没有那么清晰,所以要认真地去研究。
最后,就是运营一定要本地化。不要企图在深圳、杭州建一个团队去做东南亚市场。核心的运营、一线员工,一定得是本地人,真正生活在当地文化里,能够帮你规避很多风险,可能一些文化、语言、民风民俗的差异,会直接决定你的生意能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