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楷之 现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教研室主任,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西青年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1971年出生,广西桂林人。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成员。承教于刘江、章祖安、祝遂之、陈振濂、邱振中、曹锦炎、任平诸师。

参与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4项,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林散之书法全集》副主编、书法分卷主编,主编全国高校书法专业系列教材《草书临摹与创作》。出版作品集《新唐书》、专著《生命现场: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教育创新特色》等。

从象鼻山里走出来的书法家

文/翁志飞

楷之兄是我大学同窗,也是四年的室友。在同班同学中,我与他接触的时间最长。毕业之后,虽各奔东西,但最初几年仍与他保持较多的书信联系,探讨书法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对我帮助很大。后来他去北京大学访学,又回到中国美院读王冬龄老师的博士,然后又是首师大的博士后,一直在学习,令人羡慕不已。他的书法涉足传统与现代两个领域,游刃有余,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此次忽然约我写一点关于他书法的文字,甚感惶恐,因为我对他后来的书法创作与艺术观知之甚少,所以,在此也只能谈点个人零散的感受。

牟宗三《为学与为人》有云:“一个人不容易把你生命中那个最核心的地方,最本质的地方表现出来。我们常说‘搔着痒处’。我所学的东西是不是搔着痒处,就是打中我生命的那个核心?假定打中了那个核心,我从这个生命核心的地方表现的或者是所吸收的是真实的学问。一个人一生没有好多学问,就是说一个人依著他的生命的本质只有一点,并没有很多的方向,可是一个人常常不容易发现这个生命的核心,那个本质的方向,究竟在什么地方。”其实这个生命的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就是道,作为生命个体,自然界的一部分,道自然蕴含其中。所以,艺术也好、其他学问也好,最终目的就是发现自己生命中那个核心的点。这个点是不容易被发现的,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与训练。在书法上,就是对古人技法的学习、训练与吸收,对其艺术人生的感悟,以激发那个核心的点。然后,激发出来的这个点要有足够的能量吸收融合你所学的东西,并以你的个体生命彰显出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如齐王僧虔《书赋》所云:“手以心麾,毫以手从”。如唐孙过庭所说的“心手合一”、“人书俱老”、“心手双畅”。

就我个人的理解,楷之兄在书艺上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已基本融及到这个核心。我们常说:“技法学习是手段,不是目的。”那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创作?!那创作的意义与层次呢?却鲜有人去仔细追究,更有甚者,鼓吹什么“活学活用,边学边用”、“临得再像,用不到创作上,又有什么用呢?”诸如此类,对古人缺乏应有的敬畏。这些问题的产生多是受名利心的趋使,所以,牟宗三先生说这个核心极不容易发现。就书法学习来说,就是先通过技法的学习训练,认识到古人那个生命的核心呈现出一个怎样的状态。以此激发出自身的那个核心。而以创作为目的的学习是不可能深入到古人那个核心的。因为,极容易被其自身所蒙蔽。同时,单有书法技法的临摹训练还是不够的,容易走偏,所以,要有另一门学问作为支撑。如沙孟海《与刘江书》所云:“作为专业书家,要求应更高些。就是除技法外必须有一门学问作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事传记,或是金石考古,……”楷之兄好读书,好藏书成癖,于文学、哲理多有兴会,对其书艺的提升无疑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美院的书法教学相对较注重传统技法的训练,重临摹,讲究用笔,特别注重通过临摹感受古人的书写节奏。所以,大学四年基本都在临摹,兼顾文字学和古典诗词,只有在最后半个学期才稍涉创作。所以楷之和我基本把书法史上的所有碑帖都临遍了。因为楷之和我四年都住校,基本上一有空都在教室练字,晚上直至教室熄灯。当时,班主任陈振濂老师注重分析对比临摹,对细节的把握要求极高;祝遂之老师注重临摹点画的厚实;三年级王冬龄老师回母校,给我们讲解宋四家临摹,尤重临摹的节奏,对我们帮助启发很大。楷之当时对王老师的课尤为默契,他当时临作就非常注意节奏的把握。受王老师的影响,楷之非常喜欢林散之的草书和汉隶临摹方式,临摹中多取其意。所以,通过临摹的像,达到与古人用笔节奏的接近,以触及个人内心的核心点,这是学书的捷径。而这个过程极容易被名利所惑。即“虚名易得,实学难求。”(林散之语)

大学四年,受林散之、王老师的影响,楷之练得最多的就是隶书和草书,毕业创作也以此为主,当时,他已能把握巨幅创作,其草书创作与现在略有不同,用笔按的较重!

毕业后,我对他创作的情况了解不多,有一次,他给我寄了一本作品集,才知道在搞现代书法创作,五颜六色的,看似许多打太极的小人,密密麻麻地排列在一起。这方面我不涉猎,所以,也不能妄作评论。不过,这段时间我和他同时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对小楷的临习与创作。在中国美院本科教学中是没有小楷课的,时至今日依然如此。而小楷是书法基础的基础。这不单是中国美院,五十多年的高等书法教育在这方面就是空白。而古人一直都极为重视,不单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更在于若无小楷基础,就难于深刻领会晋唐笔法。因为你不练小楷,就难于深入用笔细节,对用笔的精准、细腻的节奏变化就无从把握。其结果是临什么都是粗糙的,极容易养成习气。我在毕业后,经过一两年的反思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于是加紧对唐人写经、赵孟頫小楷的临习。楷之则下的功夫更多,书写的量更大。我不知道他是自悟所得还是得自王冬龄老师的提示。因为我在2003年读王老师研究生课程班的时候,王老师曾说他研究生的两年基本都在写小楷,当时对我触动很大,也明确了以前的路没有走错。楷之的小楷有魏晋的气息,用笔肯定、棱角分明、干净利索。楷之亦有可能由此悟入书法的核心。因为小楷用笔的果断、精准、节奏对草书的学习创作有决定性的影响。(参看唐孙过庭《书谱》)因为草书用笔相对单一,若无中、小楷基础即陷用笔结体单一、平均的毛病。所以,无乎历代行草大家都擅长写小楷。楷之无论在家或外出,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以小楷为日课,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近段时间,楷之的精力主要用于草书创作,书风受林散之、王老师影响。点画细劲飘逸、节奏明快,不造作。喜用宿墨生宣,水墨淋漓,章法行气大疏大密,跌宕起伏。给人以清新洒脱的视觉感受。但若能在结构上更近一步推敲,吸收古人大草结字的一些优点,可能会更好。或者取法献之,于草书中融入行书,则于点画的清新飘逸外更增结字、章法的多样与变化,开一新境!不知楷之兄以为然否?以上就楷之书法略呈拙见。

楷之于学书悟性极高,是能以其内心之核心处吸收一切有利于书艺发展的因素,并能将之充分激发出来的。只要假以时日,不可限量。我愿拭目以视之。

丙申十月十日于婺州龙溪精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叶剑英《梅》二首

作者:唐楷之

书体:楷书

尺寸:138cmx69cm

释文:乞得嫦娥一片痴,孤山风雪自怡怡

林郎别久无消息,娟影依然傲故枝

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珊珊几世修。

漫咏罗浮证仙迹,梅花端的种梅州。

款识:叶剑英元帅梅二首,甲辰金秋,唐楷之书于海上。

钤印:无远弗届(朱文)、江湖相忘(朱文)、唐之印(朱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彩云仍旧现滇南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全国书法名家朱德元帅、叶剑英元帅诗抄作品展

指导单位

云南省文物局

中共昆明市委统战部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

协办单位

云南省图书馆 昆明市博物馆

学术支持

浙江省书法研究会 《中国篆刻》

支持单位

朱德故居管理局 古田会议纪念馆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 云南革命军事馆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省人大服务中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省昆明警备区

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

机构支持

齐庐画会 西湖画会 三星堆诗书画院

鸣谢单位

云南省博物馆

展览顾问

韩天衡 何应辉 鲍贤伦 孙慰祖

学术主持

刘新德 金心明

文学统筹

曹晓宏

总策划

杜 拉

策展 人

刘德武 张 震

策展助理

念继新

展览协调

班 文 李建坤

展览统筹

张文清 杨丹尧

展陈设计

邱 烨 方世秋

视觉设计

王昕蕾

展览执行

邹兴梅 张玲玲 唐友军 朱 晓

宣传推广

张 颖 刘堂建 张学聪

作品释文

熊廷献 刘庆飞 朱青玉 廉文杰

行政事务

李丽娜 马 晨 张 颖 朱晓娟 梁甦君

公共教育

李安妮 曹楚坤 谢 瑞 张 睿 李 珊 王亚楠

赵凌潇 张启文 张玮皓 王铨锐 朱翠红 杨 楠

刘昊谚

展览时间

2024年10月23日——2025年1月12日

展览时段

9:00——17: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临展厅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参观需提前使用小程序预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文编辑:杜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