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开始的长征,是中共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

在长征路上,由于敌人的穷追猛打,以及生活条件的艰苦,红军战士伤亡严重。

作为军队中为数不多,受过高等医学教育的军医——李治,自然而然成为了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的守护神,甚至连周恩来都称他为救命恩人。

为了表彰他在革命战争中为战士们做出的贡献,1955年李治被授予少将军衔。

那么李治有一段怎样的革命事迹?

为什么说他是周恩来的救命恩人呢?

请继续往下看。

弃暗投明

1899年,李治出生于江西永新。父亲是清末秀才,经营木材生意,家境比当时大多数中国老百姓都要好。

在这样的家庭条件下,再加上李治机敏好学,他从小接受的是当地最好的教育。中学毕业后,便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南洋医科大学。

大学毕业后,李治回到江西南昌,开办诊所,收取低廉的医药费,为百姓看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治(右一)

然而好景不长,1929年,李治被国民党18师6团强征入伍,成了一名上尉军医。

次年12月,国民党第18师对红军进行围剿,李治是随军军医。

在红军的英勇抗争下,18师溃败,师长张辉瓒被俘,李治也成为俘虏。

不久,冥顽不化的张辉瓒被执行枪决。李治在红军的感化下,毅然决定投奔红军,到红军第四医院担任军医。

1934年10月,李治跟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长征开始时,行军队伍庞大。但医务人员却极其缺乏。所以,李治带领的医疗队,除了治疗和照顾伤员外,还有一个十分紧要的任务,那就是抓紧从战士中挑选人才,将他们快速培养成,专业的医护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治

长征途中,李治等军医,为了培养合格的医护人员,每时每刻都在找机会教学员,掌握医药知识。

红军进入遵义后,在城内休整了十多天。李治等人就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打算培养了一批又红又专的医疗人员。

正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经过李治等人的培养和教育,加上旅途中的实习经历,一批医护人员迅速成长起来,在各个部队发挥重要的作用,挽救了许多伤员战士的生命。

周恩来的救命恩人

1935年红军挺进云南的途中,周恩来突然感觉身体不适,叫来警卫员魏国禄。

魏国禄闻声走进周恩来的房间,看到周恩来正虚弱地趴在桌子上,他关心地上前询问:“您是不是不舒服?”

说完,魏国禄试探性地摸了摸周恩来的额头,惊讶大喊:“首长在发烧!”

魏国禄立刻跑出房间,去请医生。医生一量体温,确定周恩来确实在发烧。为他开了一些退烧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第二天,周恩来还是高烧不退,并且陷入昏迷。

毛主席、刘伯承等首长都赶来看望,邓颖超更是着急得不行。

可是战地医院的几位医生,对周恩来病症做出的诊断,每个人都不一样。

有的认为周恩来得的是重感冒,有的则认为是疟疾。他们分别按照各自的方法,对周恩来进行了治疗,但一直不见好转,依旧是高烧不退。

周恩来的病症持续好几天后,中央决定将他送到干部连,点名要李治出面。

李治细心检查过后,认为周恩来得的是阿米巴痢疾。

在场的医生对李治的诊断持怀疑态度,认为周恩来只是肝脏有问题。

李治二话没说,对周恩来肝部的位置实行穿刺,取得少部分病菌样本,放到显微镜下一看,果然是阿米巴病菌感染。

由于当时条件恶劣,缺少麻药和消炎药,不能进行手术。所以只能按照脓疡进行治疗,

而治疗前,需要用到冰块进行降温。人工制冰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从60多里外的山上去采集。

当天早上出去采冰的战士,直到凌晨两三点才赶回来。因为路途遥远,冰块化了不少,但剩下的部分足够用来降温了

李治让人将冰块放进袋子里,放在周恩来的肝部,希望用冰块将炎症压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天下午五六点左右,周恩来逐渐清醒过来,嘴里不时地呻吟着“肚子痛”

医护人员将他扶起来上厕所,体内排出浓稠的脓疡。同时,他的体温也降到35度。

第二天,李治又一次对周恩来进行诊断,确定了治疗的方向。

李治给周恩来开药,让肠子停止蠕动三天,并交代邓颖超,每小时测一次体温。

服药的第二天下午,周恩来的体温一直保持在35度。

李治没有告诉邓颖超,这个温度已接近“死人”的温度。

后来体温逐渐回升,状态逐渐好转。

又过了一天,李治又对周恩来进行了两次检查,发现他的肝脏大小已接近正常了。这意味着,他基本脱离了生命危险。

几天后,周恩来彻底痊愈,并重新返回作战前线。

在前线,周恩来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是李治救了自己,并称李治是位医术高超且胆大心细的军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对李治的关心

李治对医疗工作非常负责,但因为长期的劳累,以及营养的缺乏,他终于在抵达陕北后病倒了。

毛主席听说后,立即写信嘱咐医护人员要请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治好李治。

李治病情好转后,毛主席又让人给他送来一筐宝贵的鸡蛋,让他加强营养,早日康复。

李治对毛主席的关心十分感激,决心康复后回到卫生学校,为军队培养更多的医生。

后来,在李治的管理下,卫生学校陆续培养了13期学员。

在抗日战争中,李治与这些学员在陕北黄河边,建立起了一条长一千多里的伤员转运线,抢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

1940年1月,李治被调回陕甘宁边区所在地。一边为中央首长看病;一边组织疾病预防工作,经常派医疗队下乡给群众看病。

1945年,延安杜甫川一带,出现了一种疾病,死了好多人。

中央派去调查的医疗队员,查了好久也不知道是什么病。李治只好亲自带队,前往病区调查病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治(第一排第二个)一家

李治发现,病源是群众们吃的一种酸菜。由于酸菜腌制不到位,里面滋生了大量病菌,人吃过后就会被感染。

病源找到后,李治立即申请采取措施,疾病终于被控制住了。

因为救下了许多群众的命,李治受到了边区政府的嘉奖。

解放战争期间,李治被彭德怀推举为西北野战军卫生部部长,继续为国家发光发热。

1955年9月,李治被授予少将军衔。

随后几十年,直到1989年李治去世,他始终坚守在医务工作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