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言

2024年12月,叙利亚反对派武装经过12天的“闪电战”迅速占领多个重要城市,并于12月8日宣布控制叙首都大马士革。同日,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抵达莫斯科,开始流亡生涯。自此,阿萨德家族对叙利亚逾50年的统治宣告结束,而这也标志着中东地缘政治的“抵抗之弧”彻底分崩瓦解。

在中东地缘政治的复杂演进历程中,“抵抗之弧”曾是一股极具影响力且备受瞩目的力量架构。其发展轨迹与兴衰沉浮,深刻塑造了伊朗的安全态势,并在世界战略格局层面引发了广泛而持久的涟漪效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抵抗之弧”的诞生和形成

“抵抗之弧”概念的诞生源于 21 世纪初特定的地缘政治环境。当时,伊朗在国际社会遭遇外交封锁与孤立,为突破困境,积极寻求地区盟友与战略支撑点。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一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中东地区的力量对比与地缘政治格局。伊朗趁机与叙利亚建立起更为紧密的战略同盟关系,此为“抵抗之弧”构建的关键起始点。叙利亚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伊朗连接黎巴嫩真主党等势力的桥梁。

2006年,黎巴嫩真主党与以色列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军事冲突。在这场冲突中,真主党展现出了顽强的抵抗意志与不可小觑的军事能力,其通过火箭弹袭击等手段对以色列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威慑与打击。此后,真主党在黎巴嫩国内及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显著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抵抗之弧”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让伊朗看到了借助非国家行为体来拓展地区影响力的可能性与有效性。

与此同时,在巴勒斯坦地区,哈马斯等抵抗组织在长期与以色列的对抗中逐渐崛起。哈马斯秉持着坚决反抗以色列占领的理念,通过发动军事行动如火箭弹袭击以及组织民众进行政治抗争等方式,在巴勒斯坦民众中积累了广泛的支持基础,并与伊朗建立起了联系与合作关系。至此,一条从伊朗出发,途经叙利亚,延伸至黎巴嫩真主党,再到巴勒斯坦哈马斯等抵抗组织的“抵抗之弧”初步成型,其涵盖了军事对抗、政治博弈、社会动员以及意识形态传播等多维度的互动与协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抵抗之弧”的衰落与崩溃

“抵抗之弧”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后续的地区内外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逐步走向衰落与瓦解。2011年,叙利亚爆发内战,这成为“抵抗之弧”命运的重大转折点。叙利亚国内不同派别与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化,外部势力如美国、俄罗斯等纷纷介入,使叙利亚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且极为惨烈的战乱之中。伊朗虽全力支持巴沙尔政权,但叙利亚的基础设施在战火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经济崩溃,社会秩序瓦解,大量民众流离失所。叙利亚原本在“抵抗之弧”中作为战略枢纽的作用被严重削弱,难以再为伊朗提供有力的地缘政治支撑与军事战略协同。

在黎巴嫩,真主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多重压力。国内方面,黎巴嫩政治体系长期存在教派分歧与权力争斗,不同政治派别在国家治理、资源分配等问题上矛盾重重。经济上,黎巴嫩自2019年起陷入严重的金融危机,货币大幅贬值,失业率飙升,公共服务瘫痪,真主党在国内的支持基础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与侵蚀。国际上,以色列将真主党视为重大威胁,不断对其实施军事打击与情报渗透。例如,以色列频繁发动空袭,定点清除真主党军事指挥官与重要设施,同时利用网络战干扰真主党的指挥通信系统,削弱其军事作战能力与战略威慑力。真主党虽顽强抵抗,但在长期的消耗与压力下,其军事资源与战略自主性逐渐受损。

巴勒斯坦地区的局势同样对“抵抗之弧”的瓦解起到了催化作用。哈马斯与法塔赫之间的政治裂痕由来已久且难以弥合。双方在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领导权争夺、对以色列的谈判策略制定以及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关系处理等关键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与对立。这种内部的政治分裂导致巴勒斯坦抵抗力量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战略决策与军事行动体系。以色列则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军事封锁与经济制裁。例如,以色列严格限制巴勒斯坦的进出口贸易,切断哈马斯的武器走私渠道,对加沙地带实施频繁的军事封锁与间歇性的军事打击,使哈马斯在军事对抗与政治博弈中陷入极为被动的困境,其作为“抵抗之弧”重要组成部分的战略效能大打折扣。

三、“抵抗之弧”瓦解对伊朗的影响

“抵抗之弧”的瓦解正在对伊朗的政治、军事和安全格局产生多层面的深刻且复杂的影响。在政治维度,伊朗失去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外交战略依托与地区影响力辐射平台。以往借助“抵抗之弧”架构,伊朗得以深度介入中东地区事务,与叙利亚、黎巴嫩真主党以及巴勒斯坦抵抗组织的合作使其政治影响力得到广泛延伸与强化。然而随着“抵抗之弧”的崩塌,伊朗在地区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显著下降。其原有的地区盟友网络支离破碎,在与沙特等地区大国的地缘政治竞争与合作互动中被迫重新调整策略与姿态。在国际外交层面,伊朗的外交回旋空间也正在受到一定程度的挤压,面临更为复杂艰难的外部环境与外交挑战。

于军事战略而言,伊朗的战略缓冲空间被大幅压缩。在“抵抗之弧”鼎盛时期,其犹如一道坚固的地缘政治屏障,对伊朗的潜在敌对势力形成了有效的战略威慑与军事牵制。例如,以色列在谋划对伊朗的军事行动时,不得不充分考虑黎巴嫩真主党从其北部边境发起的报复性打击能力,以及叙利亚境内可能对以色列造成的军事反制威胁。但如今这一战略缓冲带不复存在,伊朗的军事防御前沿直接暴露于敌对势力面前。以色列极有可能利用这一战略态势变化,加大对伊朗核设施、军事指挥中心以及导弹发射基地等关键军事目标的威胁、侦察与挑衅力度。伊朗被迫重新规划军事战略布局,强化本土防御力量建设,但在军事资源相对有限且外部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这无疑给伊朗的军事战略规划与实施带来了巨大挑战与不确定性。

从国内安全角度来看,伊朗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急剧攀升。“抵抗之弧”瓦解后,伊朗边境地区的安全形势变得极为错综复杂与严峻。极端组织瞅准地区动荡局势带来的权力真空与混乱环境,在伊朗边境地区频繁活动,建立秘密据点,策划并实施恐怖袭击活动。跨境恐怖主义威胁如同阴霾般笼罩伊朗,严重威胁伊朗平民生命财产安全、基础设施正常运转以及政府机构稳定运行。此外,外部势力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军事渗透风险显著上升。美国可能会利用伊朗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局势,加大对伊朗的情报搜集力度、派遣特工潜入以及实施更为频繁的侦察活动,试图精准定位伊朗的战略弱点与关键军事设施分布,为未来可能的军事干预行动提前布局。这一切将对伊朗的安全稳定构成极为严峻的挑战,伊朗政府将不得不调配更多的资源与精力,全面升级国内安全防御体系,以应对外部安全威胁。

四、“抵抗之弧”消亡对世界战略格局的影响

中东地区传统的地缘政治、军事力量平衡被彻底打破,将开启新一轮的地缘格局重塑进程。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可能获得进一步巩固与扩张。长期以来,美国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中东地区拥有广泛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利益诉求。“抵抗之弧”的瓦解消除了美国在中东推进其战略布局的一大障碍,得以更自如地干预中东地区事务,强化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规模与政治主导权掌控力度。例如,美国极有可能进一步加深与以色列的同盟关系,为以色列提供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军事技术支持以及情报共享合作,助力以色列在中东地区构建更为强大且绝对的军事优势地位。同时,美国也会加大对伊朗的制裁压力,综合运用经济制裁手段、外交孤立策略以及军事威慑行动,迫使伊朗在核问题谈判以及地区事务影响力拓展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让步与妥协。

以色列在中东地区的战略优势因“抵抗之弧”的消失而愈发显著与突出。以色列始终将伊朗及其支持的抵抗组织视作对其国家安全的首要威胁,如今这一核心威胁得到了实质性的缓解与弱化。以色列在地区事务决策中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将大幅提升,在巴以和平进程、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构建以及地区资源分配博弈等问题上拥有更为强劲的话语权与主导权。这一变化可能会引发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关系格局的微妙且深刻的调整。部分原本对以色列持强硬立场的阿拉伯国家可能会在重新权衡地区力量对比与自身利益得失后,选择主动与以色列改善双边关系,以换取更多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回报。而巴以和平进程则极有可能因此陷入更为复杂、艰难且漫长的困境,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政策立场可能会更趋强硬与僵化,巴勒斯坦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与建国梦想的道路将变得更加崎岖坎坷与充满不确定性。

其他地区大国如俄罗斯、土耳其等在中东的战略布局也亟待全面且深入的重新评估与调整。俄罗斯在叙利亚拥有重要的军事基地与经济投资利益,“抵抗之弧”的瓦解使俄罗斯在叙利亚的战略布局面临全新的挑战。俄罗斯需要重新审视其在中东地区的战略目标设定、军事力量部署以及外交政策导向,通过加强与其他地区国家的多元合作,全力维护其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与战略利益。土耳其一直怀揣着在中东地区发挥更大影响力与领导力的地缘政治抱负,其在叙利亚问题上有着复杂的利益诉求与战略考量。“抵抗之弧”的变化促使土耳其重新权衡其与伊朗、以色列以及其他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关系,精细调整其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外交以及经济目标,以更好地适应中东地区新的地缘政治现实与战略格局演变趋势。

在全球反恐与地缘政治竞争的背景下,“抵抗之弧”的瓦解可能会诱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全球能源市场稳定、国际反恐合作效能以及大国之间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博弈格局。中东地区作为全球能源资源的关键产地,其局势的动荡不安与力量格局的重新洗牌必然会对全球能源市场的稳定性与价格走势产生直接的影响。国际反恐合作也将面临全新的挑战与困境,随着中东地区局势的变化,极端组织的活动范围、组织形式以及袭击方式可能会发生适应性的改变与进化。大国之间在中东地区的战略互动将更趋复杂、激烈与多元,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大国在中东地区各自拥有独特的利益诉求与战略目标,“抵抗之弧”的瓦解将促使大国之间在地区事务决策、军事力量部署、经济利益博弈以及外交关系协调等多个层面展开更为频繁的战略互动与利益协调,以实现各自在中东地区的战略愿景与利益最大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