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5月,年方18岁的邹容撰写的《革命军》出版。该书文义浅显,持论激昂,在青年学生和华侨中影响很大,人人争诵,风行一时。
章太炎为之作序,称:
其宗旨在驱除满洲,光复中国。笔极犀利,文句沉痛,稍有种族思想者,读之当无不拔剑起舞,发冲眉竖。若能以书普及四万万人之脑海,中国当兴也勃焉。
该书鼓吹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苏报》为之刊文介绍,因而被查封;邹容被判刑两年,1905年4月3日死于上海租界狱中,但其《革命军》却传遍天下,共发行100多万册。
孙中山说:
邹容著有《革命军》一书,为排满最激烈之言论,华侨极为欢迎;其开导华侨风气,为力甚大。
1903年秋冬,陈天华又著《猛回头》《警世钟》先后出版。两书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罪行,鞭挞了称为“洋人朝廷”的清政府,号召国人团结一致,实行社会改良,“自强自立”“救我中国”。
陈天华
章太炎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与保皇派论战,立论严正,征引瞻博,说明不革命不足以改变中国的腐朽状态,立宪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是书不但康有为无可置辩,满洲贵族亦闻之胆寒。
章太炎
由于革命书报的积极宣传鼓动,革命空气愈益浓厚,革命风暴以更加猛烈之势席卷中国大地。
众多革命组织纷纷建立
1900年至1905年,在海外留学生及国内一些大城市中,一批生气勃勃的革命组织乘时而起。其中著名的有:军国民教育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中国教育会、日知会,等等。
军国民教育会于1903年5月11日在日本东京成立,由秦毓鎏、黄兴等在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学生军)的基础上改组而成。会员200余人,以培养尚武精神、实行民族革命为宗旨。
华兴会于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以黄兴为会长。入会者有宋教仁、刘揆一、陈天华等。
1904年7月3日,科学补习所在武昌成立,吕大森被选为所长。该组织的宗旨为革命排满。
光复会以蔡元培为会长,陶成章、秋瑾、徐锡麟先后加入。1904年11月在上海成立。其宗旨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骨干分子多为归国留日学生及上海的革命知识分子,浙东各重要会党首领也多半加入,该会势力甚大。
秋瑾
1902年4月,蔡元培、吴敬恒、章太炎等创办的中国教育会及其附设的爱国学社,是当时上海最重要的革命团体。名义上为教育团体,实则主持者均为激烈的革命分子。活动不以上海一地为限,在江苏、浙江等地均有支会,隐然成为国内东南地区革命运动的重心。
日知会由曹亚伯等于1905年上半年发起,1906年2月建立。该会以武昌教堂圣公会作为掩护。
除了以上影响较大的组织外,还有:1900年在日本成立的励志会,成员有吴禄贞等;1901年秦力山等人在日本成立的国民会;杨荫杭在无锡成立的励志学会;冯自由等人在日本成立的广东独立协会;1902年赵声等在南京成立的知耻学会,章太炎、秦力山等在日本建立的支那亡国242周年纪念会等。
为迎接革命高潮,孙中山加紧进行发动、组织工作。
1903年7月中下旬,孙中山自越南至日本横滨,与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在其中网罗革命人才。他原先的工作重点在会党方面,从此时起,逐渐转移到日本留学生方面。
8月,孙中山在东京青山练兵场附近创建了一所革命军事学校,以日本军事学家日野熊藏为校长,聘退役军官小室健次郎为助教,讲授军事知识和武器制造方法,为日后的反清起义准备军事人才。但该校维持不到半年。
留日学生
1905年1月,孙中山由美抵英,并先后到法、比、德、意等国。此行的主要目的,除侧重于考察欧洲各国不同的政制、研究各国政党政治之得失及对各种政党之组织实地探考其一切情形外,并预定把中国革命种子播散到欧洲大陆,在旅欧的侨胞中,设法罗致一批优秀人才,尤其搜罗有志行、有气概、有学问之留欧学生,以备革命前途的效用。
孙中山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中国留学生中组织了革命团体,有朱和中等多人参加。该团体创立时没有命名。孙中山又先后至德国柏林、法国巴黎,建立革命团体。欧洲中国留学生中的革命组织,以法国的为最大,欧洲革命团体遂以法为中心。
孙中山离开欧洲时,曾经满怀信心地说:
自我见德、法留学生之热心爱国,更深信我必能及身见革命之成功矣。
这些区域性的、规模较小的、分散的组织,难于采取统一的行动,无法形成强大的力量,极不利于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早在1903年《浙江潮》杂志就号召:“消除地域界限,联合建立统一团体。”陈天华在《猛回头》一书中亦呼吁:“不如大家合成一个大党。”
“合成一个大党”这个历史性的任务,是在当时已经众望所归的孙中山的领导、主持下,在极具影响力、号召力的革命领袖人物黄兴、宋教仁等人的支持下,顺利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