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汪精卫,首先浮现在我们脑海中是一个卖国贼,一个国字号的大汉奸形象,这实际上也是确信无疑的,历史课本中对汪精卫的介绍似乎很少,大多数人对汪精卫的的了解也很少。
汪精卫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戏剧性,从亲自刺杀摄政王到自己被刺杀,从热血的革命青年到穷途末路的汪伪政府的领导者,命运不幸似乎都站在他这一边。
汪精卫原名汪兆铭,广东番禺人,五岁熟读私塾,研读王明阳的《传心录》,受其“知行合一”思想的影响。十三岁父母相继离世,跟随大哥生活。庚子以后清政府官派留学生,汪兆铭便是其中一个。1904年追随孙中山,与胡汉民一起作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他以“精卫填海”的故事来勉励自己,用“精卫”作为自己的笔名,发表了大量的革命文章,从此改名为汪精卫,那年他22岁。
1906年政法大学速成班毕业后没有回国,继续追随孙中山革命,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几次武装起义相继失败,流血事件在国内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这其中就包括梁启超等一些保皇派,梁启超认为,革命党的领导者鼓动国内的激进人士发动武装革命,自己却在千里之外,嘲讽革命党的领袖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唆使别人送死的“远距离革命家”这导致同盟会陷入了信任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汪精卫 第一个站了出来,他对好友胡汉民用血书说了这么一段,“我今为薪,兄为斧”愿意燃烧自己,献身革命,兄长要在异国他乡继续忍受煎熬,以待时机,就这样他踏上了回国刺杀清朝大员摄政王的路。由于保密工作没有做好,还没有实施这项刺杀任务就被抓捕,当时清政府准备立宪,所以打算走司法程序公开的审判,可汪精卫又凭借他大义凛然的供词打动了主审肃亲王(川岛芳子的亲生父亲),结果杀头的罪名只被判了终身监禁,最终只关了一年左右就被释放,1912年与陈壁君结婚后远赴法国留学。
1917年留法五年的汪精卫被孙中山召回国,担任外交方面的工作,可能是因为离开太久的缘故,回国后他在仕途上发展不太顺利,也差点导致了他命丧南京。
1925年7月被推举为国民委员会主席兼军委主席,但他手里却没有实际的兵权,那时候真正的军权掌握在军事领袖蒋介石的手里,因此他始终干不过蒋介石。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开幕式结束后,汪精卫在会场门口与张学良、林森、阎锡山等人和影时被刘亚樵所派杀手摄像记者孙凤鸣连开三枪,不过这里他还没死,其实说起来汪精卫也是倒霉,刘亚樵当时策划的是杀蒋介石,但是蒋介石那天没有来合影,那么汪精卫就成了第二个备胎。
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以后,汪蒋两人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蒋主战,主动出击,汪主和,曲线救国,从此两人开始分道扬镳,期间汪精卫去了越南河内谋划大局,最终在1938年12月29日发电支持对日妥协。随后蒋介石派军统进行暗杀,可惜没有成果,不久汪精卫夫妇飞赴上海,组织同僚与日本人会谈,在听完谈判的汇报后他流泪说过这么一段话“日本征服不了中国,让我在一个文件上签字,难道我签完字中国就是日本的吗?我卖不了中国,这只是我的卖身契罢了”
1940年3月20日,汪精卫在南京组建中央政府,也就是汪伪政府,汪精卫认为自己不仅没有卖国还做了如下好事,第一避免了中国的分裂,建立了百万军队,第二收回了租界的权利,第三争回了一些主权。
据说当时汪精卫与日本人的谈判是以日本撤军为条件的,但是我们想想怎么可能,就算日本当时答应撤军难道真的会撤军吗?这相当于痴人说梦。日军入侵我国是为了掠夺我国的资源和领土,即使日本真的撤军,那汪精卫需要充当免费的劳力把自己国家的资源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日本吗?阿富汗的妥协难道阻止了美军偷油?历史上的侵略者从来不会因为被侵略者的妥协而停止侵略,古今亦是如此。
1943年,汪精卫枪伤复发,次年11月10日死于日本。
汪精卫的“曲线救国”路线在本质上与清政府的赔偿白银和土地的政策其实是一样的,是一种没有最严,是一种失败的策略,真正能救国的路线还是要靠真正的硬实力,也就是人才的强大,军事,经济等各个领域综合国力的强大,才能真正的挺起脊梁,毕竟弱国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