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62年10月,对印自卫反击战在边境正式打响。

这场战争来的情理之中,却也在意料之外。

可以说,最终战争能够打响,是多重因素作用之下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战在即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印两国本有着长久的友好交往历史。

古印度的佛教东传、两国间频繁的文化与贸易往来,都见证着曾经的和睦。

然而,近代以来,英国殖民势力染指印度,情况便急转直下。

英国在统治印度期间,出于其扩张霸权和瓜分亚洲利益的野心,单方面炮制出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这条非法的边界线,将原本属于中国西藏地区的大片领土,划归到了英属印度范围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完全是殖民主义者强加的不平等产物。

新中国从成立伊始,就明确表示,坚决不承认这条违背历史事实与国际法准则的边界划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秉持着和平友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边境问题的原则。

我方积极与印度方面进行沟通交流,希望能够妥善合理地处理好边境划界事宜,维护两国边境的安宁以及两国人民间的友好情谊。

但印度方面的态度,却逐渐偏离了友好协商的轨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方面,印度国内一些势力受到狭隘民族主义以及错误观念的影响,错误地将“麦克马洪线”当作既定事实,开始在边境地区进行频繁的蚕食活动。

他们悄悄地越过传统习惯线,在我国领土上建立据点、派遣巡逻队,一点点地试图扩大其实际控制范围,这种行径,是对我国领土主权的公然侵犯。

另一方面,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印度错误的“底气”。

冷战的大幕拉开,世界局势呈现两极对峙的局面,各方势力纵横交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印度自认为,可以在大国博弈间左右逢源,觉得背后有着某些大国或明或暗的支持,便越发大胆地在边境上肆意妄为,全然不顾我国的多次严正抗议和外交沟通。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的挑衅行为愈发变本加厉。

从最初的小规模试探,到后来大规模的越界活动,边境局势变得日益紧张起来。

我国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开展,原本和谐的边境氛围被打破,我国的领土主权,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我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不得不开始着手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边境冲突,进行自卫反击作战的筹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争执不休

而在作战筹划的过程中,面对印度军队这样一个有着一定规模,且作战风格等方面有其特点的对手,我军内部的将领们,基于各自的作战经验、对局势的判断,以及对不同战术运用的考量,出现了意见不一的情况。

一部分将领认为,印度军队虽然有诸多挑衅行为,但毕竟有着一定的军事装备基础。

而且,其背后或许还有某些大国若有若无的支持影子,主张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徐徐推进。

先以小范围的接触战,来摸清楚对方的底细,避免大规模的冲突一下子陷入胶着,要确保我军能在最小损失的情况下应对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担心,如果过于激进地开展军事行动,可能会引起国际舆论上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毕竟,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是错综复杂,多方势力都在关注着中印边境这一热点区域。

而另一部分将领则觉得,印度方面的蚕食行为已经到了极为恶劣的程度。

边境地区我国的领土主权不断被侵犯,如果不痛不痒地采取小范围接触作战,很可能会让印度方面误以为我国软弱可欺,进而变本加厉。

所以,应当以雷霆万钧之势,集结优势兵力,快速出击,给予对方沉重打击,一次性地让其认识到侵犯我国边境主权的严重后果,从而有效遏制其后续的挑衅举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强调的,是作战的时效性和威慑力,认为必须要以强大的军事行动,来表明我国捍卫领土的坚定决心。

不同的意见,各有其合理之处,也都是将领们出于对国家利益、对作战胜利的考量。

大家争论得十分激烈,以至于一时之间,难以形成统一而明确的作战思路。

而此时,作战的筹备又迫在眉睫,急需一个有着卓越军事智慧和威望的人来定夺局面。

老将出马

就在这众将意见僵持不下的关键时刻,刘伯承站了出来。

此时,刘伯承已经70岁高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因为大战在即,所以,刘伯承才复出,给大家做参谋。

看到老将出马,大家都安心了许多。

刘伯承鼓励大家继续讨论,只有大家的意见碰撞起来,才能有好点子。

刘伯承自己则不顾年迈,不断地在纸上记录和分析众人的意见,寻求一击制胜的方法。

在众多将领之中,张国华的情绪是最激动的。

因为张国华所率领的部队长期驻守西藏,对印军的种种恶行看在眼里,恨在心头。

同时也憋着一股劲儿,要给这些肆意妄为的侵略者一个狠狠的教训。

张国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出征,张国华是总指挥,他对于这次战争很有信心,甚至放出豪言,要打掉印军一个旅。

而刘伯承听到张国华的这番言论后,先是肯定了张国华以及战士们的战斗热情和决心。

毕竟在战场上,昂扬的士气、敢于战斗的信念是极为重要的制胜因素。

然而,他很快又严肃起来,告诫张国华说:“不要轻敌,骄兵必败!”

刘伯承说这句话,是基于他对印度军事的了解和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伯承详细地给众人分析起印军的情况,指出印军的第四师王牌第七旅,是参加过二战的部队,在北非、中东等地都经历过实战的磨炼,有着一定的作战经验。

他们熟悉一些正规的战术打法,而且,内部的指挥体系也相对完整。

虽说他们有自己的问题,比如民族成分复杂、凝聚力或许比不上解放军战士。

但在装备上,靠着外部援助,是有不少精良武器的,火炮、枪支在山地作战中,都能发挥不小的威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绝不能因为我们自己有优势,就觉得打掉人家一个旅是轻而易举的事。

刘伯承的话语里满是对张国华的提醒,让其要把对手的实力摸透,放在心上,切不可盲目乐观,被高涨的士气冲昏了头脑。

谆谆告诫

刘伯承还提醒张国华,要深入研究印军在边境地区的兵力部署情况,了解他们各个据点之间的联系、补给线路以及防御重点所在。

针对高原山地的复杂地形,要思考如何利用好地形优势来隐蔽我军的行动,实现出其不意的打击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更建议张国华,要在战前多做思想动员工作,让战士们在有高昂斗志的同时,也具备面对复杂困难局面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

刘伯承对张国华的这一番话,既有对当下作战细节的叮嘱,又有着从宏观、长远角度的考量,让张国华从最初豪迈的誓言中冷静下来,更加全面、谨慎地去筹备对印自卫反击战。

而最终的战果也证明了,正是这种将勇气与智慧相结合、既重视对手又精心谋划的做法,使得我军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成功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军人的实力与捍卫国家尊严的决心。

参考资料:

陈洪波《中印边界问题研究》

七万《建国后的反击战之“对印自卫反击战”》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