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记者走进阳原县大南山深处的新庙庄遗址。图为遗址周边地貌雪景。 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纵览客户端讯(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12月22日,泥河湾2024年考古发掘项目论证验收会在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研究中心召开。记者从会议现场获悉,2024年,在新庙庄遗址5号地点,揭露出一个罕见“楔形细石核技术石器初级加工场”,为桑干河北岸的于家沟遗址寻找到石器原料来源和运输路线。其中,海量的石制品间保存完整的“热处理石料”的窑炉在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首次发现,生动呈现出距今1.8万—1.5万年前东方人类的“高精尖”制造工艺流程和场景。
新庙庄遗址出土的典型锛状器。 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新庙庄遗址位于阳原县浮图讲乡新庙庄村西,地处泥河湾盆地南侧大南山深处。198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专题调查中首次发现该遗址。1986年,对该遗址启动发掘,发现石制品3000余件及一批动物化石。石制品以两侧接近平行的长石片最具特点,石器的第二步加工修理非常精致,与泥河湾盆地内长期存在的石器技术有明显区别,有学者认为具有莫斯特技术风格。2016年至2018年,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该遗址周围又发现遗址28处,形成了分布密集、延续时间长的晚更新世旧石器遗址群。
新庙庄遗址出土的装饰品。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2022年至今,对新庙庄遗址1、2、3、4、5号地点进行了发掘。2024年发掘的5号地点属于第六期遗存,包含4至6三个自然层位。其中第6层的碳十四、光释光测年距今1.8万—1.5万年。该遗址揭露多层古人类活动面,发现7万余件正在加工的石制品。该地点与旧新石器过渡时期的于家沟遗址隔桑干河而望,在石器技术上呈现出一致性,为探索华北旧新石器过渡时期古人类石料采集、加工、输送提供了重要资料。
新庙庄遗址5号地点发现“热处理石料”的窑炉。 河北日报龚记者龚正龙摄
5号地点底部古人类活动面发现罕见“热处理石料”窑炉,呈约1米的椭圆形,由几块砾石围绕砌成,石圈内有灰烬、红烧土等,推测为通过加热来改变火山角砾岩的性质,使之能够压制剥离细石叶。这是在东亚地区旧石器时代首次发现此类遗迹,为研究古人类“热处理石料”的方式提供了实物资料。该遗址还发现鸵鸟蛋皮类串珠装饰品100余件,是华北旧石器遗址出土装饰品数量最多的,对探索装饰品制作、演化等具有重要价值。
新庙庄遗址5号地点发现的密集石制品。 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新庙庄遗址的遗址点数量多、分布密集、文化层序丰富、地层序列清晰,已确认距今12万—9万年、9.5万—8.1万年、7.5万—6.3万年、4.5万—4.2万年、4万—2.5万年、1.8万—1.5万年六个不同阶段的遗存,包含石片、陡刃修理石片石器、石叶、细石叶、楔形细石核细石叶等多种石器技术类型,涵盖了华北地区所有石器技术类型,各种技术之间存在继承发展关系,构建起华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
采集到实验室的新庙庄遗址出土动物骨骼。 河北日报记者龚正龙摄
新庙庄遗址是泥河湾盆地一个特殊的地貌类型和一个敏感时段的遗址,其所处的时间段正是现代人演化并在全球范围扩张的关键节点。目前,新庙庄遗址石叶、细石叶技术明显呈现出本土石器技术逐渐演变的迹象和过程,对于研究石叶技术的起源、细石叶技术的来源,以及反映出当时人类的适应、迁徙和文化交流等国际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探索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模式具有极大价值。
(来源:纵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