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老照片除外)

近日,肥城路片区成为了青岛市历史建筑保护试点项目。

肥城路,一条对于青岛人来说,非常熟悉的道路,也是来青岛的游客必走的道路。

它位于天主教堂旁,一条石板路,延伸出青岛最美的景观之一。一端连接着德县路与天主教堂,一端连接着六街口转盘广场,经过了中山路与河南路,弯曲的路线,连接着银鱼巷的入口,是如今串起老街区景点比较多的道路。

走访肥城路,采访游客和专家,查找档案,寻觅这条既明显而又不张扬的老路故事。

转盘开端 潮流巷口 前尘往事

从火车站地铁站出来,沿着泰安路,一路走到泰云通道,仿若在岁月中穿梭,周边皆为老楼的一段路程,记录了众多青岛人的童年。

泰云通道一度为天桥,是连接西镇和街里的要道,几经变迁,从定安桥到国民桥、泰云桥,再到跃进桥,孩童们站在桥上“等火车”的场景,成为老青岛人美好的童年记忆,虽然经常被火车喷得一脸黑。

随着时代的发展,天桥藏入地下,变成了宽敞的通道,为新一代青岛人打造了全新的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通道所在的转盘,改造成了地下停车场,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了便利。

肥城路,就是六街口转盘中的一个出口。

年约两岁的幼童牵着母亲的手,走出转盘,进入肥城路。“咱们去哪里玩,宝贝?”“妈妈,去银鱼巷!”

肥城路的端口,离银鱼巷也就70多米,上前询问,母亲姓王,“孩子每天出来都要去巷子里逛,因为里面有好看的画和漂亮的娃娃。”

一脸开心的女童,兴奋地附和着“嗯,嗯!”她的童年,是母亲温暖的手和好玩的街巷。相对于原来在天桥上看火车的孩子,今日的孩童,对这座城市,雕刻了一个新的记忆世界。那照片,从黑白变成了彩色,那条路,从简单变得斑斓,但那快乐,未曾发生改变。

此时的肥城路,就扮演着连接的角色。

于是,半岛全媒体记者踏上肥城路“逆行”,向前向上,一路探寻,寻觅老建筑,寻找历史深处那些人和那些事儿……

肥城路初名为不莱梅街(亦译柏门街),曾叫马关町,因为与银鱼巷为丁字交叉路口,而有了逊清遗老的记载。银鱼巷原名宁阳路,辛亥革命后,一批官员躲到青岛,“壬子夏(1912年)余来青岛时,京外士绅居此者百数十家”,王垿回忆初来到青岛定居宁阳路时的场景。这些清朝官员们虽然简称清官,却被老百姓们戏谑地称为“赃官”,宁阳路也就有了赃官巷的别名。所以,后来有不少人搬出了宁阳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们看来,居住在湖北路上的德国胶澳警察署旧址旁,更有安全感。所以,“住在巡捕房前的有两江总督周馥、学部副大臣刘廷琛、邮传部副大臣于式枚等,在巡捕房西边的有军机大臣吴郁生等,在巡捕房东边的有军机大臣徐世昌等,在巡捕房北边、肥城路上的有盛宣怀、杨度等”,文史专家鲁海先生撰文称。

盛宣怀,这位曾任邮传部尚书的重量级人物,在清朝末年扮演了引进西方技术、奠基现代工业的先锋角色,并亲手策划了“铁路国有”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在北洋政府成立前夕,他已悄然抵达青岛,先是在亨利大饭店下榻,随后更是斥资购置了一栋气派的大洋房作为居所,而他的家人则频繁往返于青岛与上海之间。据《申报》1912年1月7日报道,德国当局曾有意聘请他担任德华银行的买办,但他婉言谢绝,选择前往上海,其家人在那里度过了悠长的时光。

而杨度,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也曾在青岛居住。他在清末以特科考试脱颖而出,官至学部侍郎。1912年,他首次踏足青岛,下榻于胶州旅馆;1916年,他再度来到青岛,在肥城路上居住了一年之久。他的住宅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格,在当时尤为罕见。

建筑旧址 金融中心 分支机构

建筑,是城市凝固的时光。用厚重书写着城市的故事。

肥城路上,就有几座典型的建筑,也起到了中山路金融的延伸作用。

比如,肥城路与河南路路口,金城银行旧址。这栋高昂着钟楼矗立的建筑,与中山路上的银行一样,低调厚重。只是,位置相对来说,有些隐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城银行的出现,与中山路的银行建筑群规划是一体的。

肥城路连接中山路与河南路这一段,是银行聚集的地段。翻查档案,可以看到,青岛银行同业公会与各银行会决议,中山路、曲阜路转角为中国银行,中山路、肥城路转角为大陆银行,中山路中段部分为山左银行、上海银行,河南路、曲阜路转角为中国实业银行,河南路、肥城路转角为金城银行,河南路中段部分为银行公会,并决定几家银行同时开工建造,统一建三层连地下室共四层的建筑。

统一的样式,统一的规划:屋顶是平顶,门面统一用大块蘑菇石,钢窗外加铁板,装设一座公用气炉,安装暖气管,中山路、肥城路转角及河南路、肥城路转角均须以9米为半径作弧形。各银行的建筑图样设计好后汇齐投标。档案中记载,1934年4月,政府聘请建筑工程师刘铨法监工,由华风恒号建筑会所承包开工建造银行中心,同年10月,当最后一块砖石落下,一个崭新的银行集聚中心在中山路南端璀璨绽放。楼群设计各异,错落有致,浑然一体,成为中山路上的一大景观。中国、上海、大陆、金城、山左、中国实业六家银行,如同六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为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无尽的动力。而后来,又有两家银行慕名而来,加入了这个大家庭,使得中山路街区更加生机勃勃。

所以,这些建筑是几乎同步拔地而起的。包括中山路与肥城路口的大陆银行旧址。

金城银行,选址在了肥城路的一处转角。银行由周作民1917年5月创办,和大陆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一起,组成了四大私营银行。上世纪30年代初进入青岛,彼时,大规模的金融业陆续铺开,各大知名银行业陆续赢得了建立分行大楼的机会,金城银行没有在中山路上分得土地,而是建在了河南路与肥城路路口。此地距中山路不足百米,在金光照耀之下,又有独特的风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栋建筑是由杰出中国建筑师陆谦受匠心独运设计的杰作,优雅地站立于城市的一隅。其建筑布局巧妙近似L形,融合了地上三层与地下一层的空间艺术,而主入口之上,一座巍峨挺拔的钟楼傲然耸立,灵感汲取自19世纪欧洲市政厅的建筑风貌,不仅成为了视觉上的绝对焦点,更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望者,与街道景致遥相呼应,和谐共生。

这座以黄灰色调为主旋律的钢筋混凝土大楼,其建设速度之快,在当时堪称奇迹。自1934年4月27日设计蓝图完美落笔,仅仅过了四个半月的时间,即同年9月19日,金城银行便以其雄伟之姿傲立于世人面前。

在漫长的岁月里,金城银行的钟楼不仅是那个繁华交叉路口不可或缺的标识符,更与原警察公署及地方法庭的钟楼遥相呼应,形成了时间、空间与人文情怀的美妙交响。之后不久,太平保险公司也迁入肥城路金城银行大楼。后来,金城银行旧址,曾作为市南区人民医院,如今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从东到西 繁华与繁忙交织贯穿

肥城路是东西走向的,一条弧形的折线,串起了两种不同的热闹,一端是推着行李匆忙来往的旅行者,另一端则是聚集在教堂下的休闲与快乐。

打捞岁月中的曲线,肥城路也有着不同的繁华,一方是金融与各种商号的经济脉络,一方则是新闻产业的聚集。

金城银行旧址的对面,是正在整修的肥城路17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肥城路17号 1905”的字眼告诉行人两栋建筑的年代。一对中年夫妇好奇地看着建筑,“以前的房子很破旧了,都成危楼了,终于改造了”。工地上,工人回以无声的微笑。

改造已见雏形,房屋也面貌一新。两栋长廊式的建筑,并排而列,是1905年德国人阿尔弗莱德·希姆森开发建设的,设计这个房子最初的功能是当做长租式公寓。

德国侵占青岛后,希姆森来到青岛经营祥福洋行,主要从事民用建筑的开发和运营,对早期的城市建筑进行了里院建设,希姆森是大鲍岛里院的设计建造者,里院也成为民居公共庭院建筑代表。除里院外,希姆森还在青岛留下了大量风格独特,融合中西的民用建筑,集中在现湖北路、湖南路、广西路、中山路一带,肥城路17号就是其中之一。

与青岛其他公寓型建筑一样,拱形檐廊,绿色木窗,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花纹装饰外,二层的长廊设计是其代表特征之一,这样有助于通风散热。

肥城路上还有一栋建筑,也是希姆森投资设计。

肥城路与中山路路口,如今的中山路城市记忆馆,以前是第四公园所在地,后规划成了商业用地。这栋建筑最初的目的是为德商祥福洋行建设的公寓。1923年到1924年,青岛总商会自馆陶路迁来,在傅炳昭、隋石卿、宋雨亭等历任会长的带领下,见证了中山路的崛起和发展历程。1938年1月,日军侵占青岛后,这栋建筑历经沧桑,直到1946年4月26日,正式复名青岛市商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海先生撰文称,肥城路曾经是新闻一条街,《平民日报》、《正报》、《青岛日报》、《青岛广告报》(英文)以及青岛通讯社、新闻通信社都曾开设在这条路上,可见,作为中山路的分支,肥城路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信息之路。

《正报》社长为吴炳宸,该报日出对开三大张,是当时四大报之一,上世纪30年代青岛的日报在10种以上。1934年郁达夫来青,该报记者蜂巢(赵怀宝)即作了访问报道。后又作追踪采访,与郁达夫成了朋友。《正报》《光华日报》同仁公宴郁达夫,郁达夫写诗以赠:

“一将功成万马喑,是谁纵敌教南侵?诸君珍重春秋笔,好记遗民井底心。”

肥城路与中山路东北角,还有一栋醒目的建筑,是电气工程师卡尔-约瑟夫·海恩建造的,大约在1901年建成。1904年,德国人恩斯特·希姆森从海恩手中买下大楼,将部分房间出租给一些德国公司或办事机构。承租者之一就是曾被认为是建筑业主的汉堡——美洲航运公司。建筑凸出的阳台非常显眼。初建时,大楼的顶部是塔楼,角部山墙体上分别伸出三座挑楼,二、三楼的住房前,建造有遮阳券式敞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幸的是,1904年,海恩大楼发生大火,大火从木制的精美塔楼烧起,延及至整个屋顶,塔楼的消失,让这栋建筑黯淡了许多。海恩大楼在接下来的历史岁月里一直扮演着中山路商业街道中的重要角色。文艺复兴式的复古风格,顶部是塔楼,整幢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曾任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后改名为山东省立医学院)校长及附属医院院长的尹莘农,早期在同济求学期间,追随丁惟汾投身革命,以学生或医师身份,往来于沪鲁之间。1924年,按丁惟汾指示,开办“青岛共和大药房”,挂“医学博士尹莘农”铜牌执业行医,后来尹莘农身份的暴露,遭到追杀,他潜藏礼贤书院,深夜化装出逃上海,逃过一劫。

中国收回青岛后,这里成为了著名的新民饭店,在青岛人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青岛食品店那一时期,中山路进门处有一个很高的台阶,楼梯的一部分在马路上,而肥城路那个门却是平路。这里面是全市最全的卖各地食品的地方,各种点心和糖果,各地包装精美的小食品琳琅满目,对无数老青岛的童年都有着很大的诱惑。

只是,在经历百年的风吹雨打之后,海恩大楼渐渐成了危房,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必然。1999年前后,海恩老楼被拆除并按原样重建一栋新楼。

双塔入云 眺望大海的眼睛

继续向上攀登,便来到了肥城路上那条以马牙石铺就的斜坡,它宛如一条被绚烂色彩精心装扮的梦幻之路,面对教堂,仰望蓝天和双子塔,即便身处两旁店铺略显嘈杂的音乐之中,仍能感觉心底的宁静。

踏上坚硬的马牙石,一路都是浪漫的风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过杂货铺,路过咖啡馆,遇到了的是“青岛”,感受到的是风情。肥城路11号,同样是海恩的建筑,正在整修之中。

建筑建于1901年,几年后扩建加盖,和海恩大楼一起卖掉。1907年,曾是经营酒水的场所。后来陆续作为教会和学校使用。

再往前走,就是圣弥爱尔大教堂了。

诗人蒲风曾在《青岛》一诗中写道:“观象山是她凸起的头颅,假如她还有对锐利的眼睛呦,那便只好推天主教堂。天主教堂的十字架高插云天,它无日无夜不向着大海眺望。”

天主教堂建成于1934年,花了近30年的时间。建设资金中的相当部分由魏嘉碌主教在德国各地教徒中募得。1933年希特勒主政德国,明令禁止货币输出,致使魏氏没有带走的部分资金被阻滞,这也就是施工方案对原设计有若干改动的重要原因。工程后期的建设资金主要是向青岛教区的教徒募得。在那个建房子靠脚手架的时代,这里建筑工人使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卷扬机把成吨的建材运到高空。当年在青岛读书的臧克家目睹了这一过程,并在自己的诗中写道:“这群人从早晨背起太阳,一天的汗雨泄尽了力。”大教堂完成7年后,魏嘉碌在青岛病逝,葬于教堂西侧的墓穴内。

一座教堂,发展了周边的产业,顺着肥城路到德县路,也有不少,东边有圣言会馆和教会办的明德男子小学(今德县路小学),西边是修女院和欧美女子学校的圣神修道院。教堂后边是教会办的圣功女子中学(今青岛七中),旁边还有个教会医院,附近还有教会开的印刷厂。

作为标志性建筑,无论是旅游参观,还是取景拍摄,天主教堂必会入镜。1953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斩断魔爪》曾在青岛天主教堂拍过内外景,1981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造的《诱捕之后》也是在这拍摄,另外还有2011年的《硬汉2》,里面也有天主教堂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肥城路,是一条充满历史感的老街,百年的老建筑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天主教堂的塔楼高耸入云,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也是情侣们许下誓言的浪漫之地;名人政客,穿梭于此,缔造了厚重的人文底蕴。

而今,潮流的小巷,浪漫的小店,复古与清新交织的元素,穿插于街角,有植根于民间的烟火味道,也有转角即邂逅的文艺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