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引领海洋强国建设,青岛理工大学科研团队近期在水下混凝土快速修补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开发出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海洋工程材料,为海洋工程建设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胶州湾跨海大桥,是海滨城市青岛的重要基础设施,桥位区海域含盐度高,为目前国内跨海大桥海水含盐量最高的工程项目之一。胶州湾大桥混凝土结构受冻融和氯盐的共同侵蚀作用,其耐久性保障技术要求严苛,大桥的维护保养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在进行讲解的是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逄博,他的研究团队于今年开发了"一种应用于水下混凝土修复的快速修补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技术,专门针对水下混凝土结构易受损、修复困难的行业痛点,研发出快速高效的修补材料及方法,在海洋工程、水利设施维护、桥梁基础修复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项专利的由来,还要从一个细节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逄博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其实我们关注修补材料这个领域已经非常长的时间了,发现修补材料最大的问题就是湿界面挂不住、粘不牢、用不久,但是我们在观察海洋生物的时候,发现海洋生物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它生长的过程中,对于湿界面粘得非常快,而且粘得非常牢,也服役得非常久。所以说我们就把海洋生物的生长过程模仿过来了,应用在修补材料的制备过程中,最终让修补材料既能柔韧,而且又强效,而且对湿界面粘结得非常长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凭借独特的分子结构,修补材料能够主动识别潮湿受损的混凝土表面,并与之形成类似海洋丝足生物般的牢固结合。能够在富水环境中与混凝土粘结强度达到3.4MPa,远超标准要求的2 MPa。该技术特别适用于深水港口码头、跨海大桥桥墩、海上风电基础设施等水下混凝土构筑物的修复加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修复后的部位韧性、抗渗性和抗冻融性能提升3倍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逄博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

我们这个材料也是有效地应用在这个墩柱的保护和修复和防护过程中,它的寿命得到了一个显著的提升,业主也是非常的满意。这个材料现在已经推广到全国的各个领域,包括云南,包括江苏,包括西北地区,目的就是为了将这个产业向四周辐射,甚至向海外来辐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该项成果以210万元的价格在山东省技术产权交易平台成功转让,为更广阔的地区提供先进的环保解决方案,推动海洋工程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连军

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常委 副校长

青岛理工大学聚焦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力构建以信任和绩效为前提的科研管理体制,通过大幅度的放权赋能,激发和保护科研人员的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了生产线,实现了从科学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成功转化。

山东教育卫视记者:蔡玉田 何泓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