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首位获准进入新中国拍摄的
西方摄影师之一
他在半世纪内来往中国22次
足迹遍布神州大地
他是马格南最负盛名的摄影师之一
曾经两次担任玛格南图片社欧洲分部主席
他荣誉加身
获得美国海外新闻协会
ICP无限奖等国际奖项
他就是中国人民亲近的法国“老朋友”
——马克·吕布
他见证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 Turning A Glance into Poetry」
1957年,马克·吕布是最早一批进入新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之一。而从此往后的50余年时间,马克·吕布往返中国22次,他自称徘徊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次数比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还要多,这让他成为了拍摄中国时间跨度最大的西方摄影师之一。
马克·吕布的导师罗伯特·卡帕曾经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为了拍得更近,马克·吕布跨越了重重障碍,不知疲倦地穿梭于中国各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如歌如诗的风景,看到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更看到了普通中国人民的朴实与坚韧。
兰州附近收割小麦 甘肃 1957
上海广告 上海 2002
他拍下了我们共同的情感记忆
「 Turning A Glance into Poetry」
在新中国摄影器材尚未普及的年代,马克·吕布用他那独特而深情,饱含爱与温柔的镜头语言,定格了我们共有的情感记忆。他的作品所蕴含的对生命本质的关怀、对美的不懈追求,穿透时空,跨越障碍,让这片土地上的人心意相通。
古董商店的橱窗 北京 1965
作为古老国度的外来者,他带着一颗好奇的心,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一种尊重而低调的态度,记录对这个国家诗意的关怀。他拍摄时常常与拍摄对象保持一定距离,用绘画的法则来进行摄影构图,他的镜头寻找形状之美、线条之雅。任何事件在他眼里都会变得优雅而富有诗意,他赋予了画面抚慰人心的力量。
三个好朋友 北京 1957
同时,马克·吕布具备一颗如孩童般澄澈的心灵,他用影像提醒我们,那些在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瞬间,也可以充满幽默趣味,这也正是中国人民对马克·吕布怀有深厚感情的原因之一。
他拍下了最美的时代面孔
「 Turning A Glance into Poetry」
马克·吕布的目光并未仅停留在波澜壮阔的宏观历史之上,也更深入地捕捉了时代洪流中的那些具象的美丽面孔。这里面既有像巩俐这样耀眼的影视巨星,也有平凡而纯真的芭蕾舞者,凡是能触动马克·吕布的美的瞬间,他对此从来不吝啬快门次数。
女演员巩俐 山东 1993
1993年,马克·吕布造访了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的拍摄现场,被当时已经是国际级的女演员巩俐优雅的气质所吸引,不禁为她拍下照片。
上海芭蕾舞演员 1971
影像中的情感不会变质。2010年,马克·吕布重返上海,举办个人回顾展时,他借助媒体表达了一个心愿:希望能与40年前的那位照片里的芭蕾舞演员重逢。展览揭幕之际,当年的女孩如约而至,并与马克·吕布在展览上留下一张时空交错的合影。时间可以让沧海变桑田,但那份跨越时空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却联接依旧。
一回眸
那些今天的观众
不曾经历过的当时
不曾停留过的故事
不曾认知过的世界
那些时光的碎片
在马克·吕布的镜头下
凝聚成诗
依然传递着温暖和希望
来源/成都市美术馆
编辑/黄方力
二审/陈学军
审核/鲁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