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到世上没有人能预测,疾病,意外,当避开了那些所有,最后还是要面对死亡,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商家巨贾,普通小民没有能逃开死亡那终极的归宿。
终其一生,最长也不过百年,最终将会尘归尘,土归土,与苍茫大地融为一体,究竟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庄周在《庄子·齐物论》这样写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生与死从未停止过转化。它们是尚未结束的开始。一旦我们理解了这个原理,我们就能在生与死之间获得平衡了。
有人说:人这辈子一共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你的心脏停止跳动,那么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你死了;第二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那么你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死了;第三次是在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后,那你就真的死了。
《寻梦环游记》里有这样一个桥段,有个死者的亡灵在人世间再没有人记起他后,魂飞魄散消弭于无形,这或许是真正的死亡,没人记得你,就像你不曾来过。
时光永恒,可生命却有限,长江后浪推前浪,一切有机而矛盾的存在着,或许正因生命宝贵了,才有了那么多异彩纷呈的悲欢故事。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存在于偶然,死亡却是必然,循环反复,一代又一代。
仔细想来,人自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面对死亡,只是在年轻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性忽略那个永恒的命题。
周国平在《告别遗体的队伍》里这样写道:“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
人到了一定年龄才会知道,所有的浮华名利,在健康和生命面前,其他所有都是浮云,生命的意义其实就是好好活着。
人生是一趟开向终极的列车,没有回程票,不管你愿不愿意,或早或晚都要下车,给后来者让出位置。这是人类永恒的归处,虚无。
没有谁能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未来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消失于生命的蓝蓝天。
所有的生命都会死亡,这是定定不可移的自然法则,没有谁可以违逆。:《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提醒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醒的认知。
宗教其实是人们为了解决对死亡恐惧和焦虑而专门制造出来的 ,死亡宗教和生命宗教,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的眷恋,还可以抚慰人生的挫折和病痛,帮助建立积极、道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佛教将人类生死轮回分为六道,把人的生命体验比喻成了一个人在这六道之间穿梭而过,每一道也都有着自己的特殊经历。
基督教徒说这个世界只不过是暂时的,人在世上只不过是客旅、是寄居的!我们永远的归宿,是在那美好的天家!因为神是掌管生命的,基督徒不是死了,而是“睡了”!睡了的人,将来必要活过来!所以我们有永生的盼望,不像世人没有盼望。
还有其他宗教,哲学都有表述,关于生死的最终归处。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又一个轮回。在生活的某些情况下,我们看到人类在某些危险状况出现时,为了下一代的延续,做出牺牲,这里有亲情了,爱情了,甚至友情,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许是其意义吧。
人生只是一个过程,再大的权势,再多的金钱,最后也终将带不走一草一木,我们只是这个人间的旅者,等体验、感受、领悟这个世界的美好后,终有一天要道别。
我们能把握的是享受这个过程,活在每一个当下,即使到了最后要与世界告别的时候,也可以自豪的说一句:“天空没有留下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
生而为人,做好应有的慈悲、善良和智慧,至于轮回来世,天堂等等,那是以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