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虹跨阶梯,长隧贯山河,一条脉络逐渐清晰的钢铁巨龙正缓缓从成都平原匍匐至青藏高原,这条巨龙就是川青铁路。横跨青海、甘肃、四川三省的川青铁路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纵向主通道兰(西)广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全长832.9公里。
12月20日,记者走进海东市平安区、化隆回族自治县及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实地了解川青铁路青海段建设情况。
冬天的高原滴水成冰,位于海东市第二中学旁的海东西站左右线特大桥建设因天寒地冻暂时停下脚步,但行走在一根根高高矗立的桥墩旁,仍然给人以强烈震撼。海东西站左右线特大桥全长3.6公里,由于桥梁特殊孔跨多,施工组织难度较大。
川青铁路2工区工程部部长王凯介绍,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建设者通过桥群信息化管理应用、智能悬灌造桥机、智能梁场等智能建造的应用实现提质增效,并且严把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支架体系、挂篮作业等关键工序安全质量关。
在海东西站左右线特大桥建设中,还有一处智能科技的规划十分贴心,那就是外敷式声屏障。海东西站左右线特大桥设东平站1处,承担着西成铁路接入兰新高速铁路和拟建曹家堡综合交通枢纽前的避让功能。但桥站周边分布着社区、学校和医院等居民密集区,如何避免受噪音影响?
王凯介绍,为保证噪音控制,将采用具有强降噪、抗风揭、防渗漏等性能的三线桥封闭式声屏障项目,这也是国内首个大跨度三线桥封闭式声屏障,声屏障设计位置桥梁最高处40米,最宽处为21.3米。
距离海东西站左右线特大桥近100公里外的尖扎县,尖扎黄河特大桥正在紧张有序施工作业。站在参观平台向大桥望去,在蜿蜒流淌的河面上,两岸在建的青绿色桥体节间正一节节向河中央延伸。
中铁大桥局川青铁路11标质量总监王凯介绍:“尖扎黄河特大桥主桥是141米+366米+141米三跨连续钢桁系杆拱桥,共设计50个节间,目前已架设完成28个节间,架设完成占比56%,主桥预计2025年7月实现合龙。”
在尖扎黄河特大桥的建设过程中,3D打印技术、测量设备TS30全站仪、沉降变形观测设备等“智造”的应用为大桥建设跑出提质增效“加速度”。
在桥梁变形监测工作中,为保证测量数据能全面反映桥梁变形特点,需要在桥梁各部位设置大量监测点,但传统监测点存在很多缺陷。川青铁路11标测量室测量员孙仔明向大家展示运用3D打印技术做出的微型磁力棱镜。
“运用3D打印技术发明的由支撑架和棱镜安装件及角锥棱镜组成的微型磁力棱镜拆卸方便,观测角度可任意360度旋转。它不仅能保证仪器的测量精度满足工程要求,还极大地规避了部分测量工作在安全方面的隐患。”孙仔明说。
不止在川青铁路建设现场,在尖扎县德吉村,由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的小构件预制场和钢构件加工厂也为川青铁路注入智能动力。
走进钢构件加工厂,迎面展示的是七个机器人正在工作的场景,一环接一环,从原材料的切孔、抓取连接板到固定位置、再到连接板与工字钢之间的焊接,机器人以卓越的性能确保了加工过程的高质量、高精度。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副总工余漾说:“自动化钢拱架生产实现了高质量、高精度、高效率的机械加工,钢构件加工厂内还设置有钢拱架、连接板、小导管、钢筋网片四条自动化生产线,四条自动化生产线集成于设置信息化室监控操作平台,能实时监控和调整生产线运行数据及设备状态。”
小构件预制场厂房承担着西成铁路9-13标的小型构件预制任务,预制内容包括混凝土盖板、路基电缆槽、六棱块、空心砖、防护栅栏等18种规格型号约207万块小型混凝土构件。但在这里的生产线上,记者了解到,从最开始的钢筋入模、自动布料、小构件蒸养、小构件脱模码垛到最后的小构件打包,已实现了整个生产流程“少人化”。
余漾介绍,小构件预制场厂房的自动化生产线还有一个“智慧大脑”,不仅可以协助工人捋顺200多万块构件的排产、预制、养护、存储、配送任务,而且能够保证对整个生产流程做到全周期、全方位监控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