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就连董浩叔叔都说,年轻人不容易。
有人削尖脑袋挤入考公、考编的千军万马,渴望捧上体制内的 “铁饭碗”;
有人怀揣梦想勇闯北上广深,在繁华都市的霓虹灯下寻一方立足之地,成为 “北漂”“沪漂” 一族,企图在大城市的机遇漩涡中捞出成功的硕果。
但考公每年录取就那几万人,大城市里的企业也生存不易,大厂也在纷纷裁员。
河南一位 22 岁的00后女孩,反其道而行之,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县城,开启了公交驾驶员的职业生涯,月薪虽仅 2000 元,她却甘之如饴。
从她的账号内容来看,女孩的日常工作画面,透着一股悠然自得的气息。
活动活动身体,驱散久坐的疲惫;泡上一杯热茶,在茶香袅袅中稍作休憩;认真做发车记录,确保行车安全;精心整理公交内饰、清扫卫生,为乘客营造整洁舒适的乘车环境。
上班时,多数时间是她独自一人与方向盘相伴,偶尔与乘客唠唠家常,工作难度不大,远离了复杂的办公室文化,更没有无休止的加班,每日按时打卡,开好自己的车,稳稳地穿梭在县城的大街小巷。
下班后,等待她的是家中父母精心烹制的热饭热菜,是家人围坐共享天伦的温馨。这般生活,让她直言 “超级喜欢”,工作主打 “松弛感”,秉持着 “只要还行就可以” 的人生信条。
这份月薪两千的工作,很多网友表示羡慕。
要知道,在北上广深,年轻人被卷入高强度的工作漩涡。
清晨天未亮,便在拥挤的地铁里被挤成 “沙丁鱼”,奔赴公司开启一天超长时间的忙碌,午休可能只是在工位上扒拉几口外卖后继续埋头苦干,加班至深夜成为家常便饭,身体被过度消耗,精神也时刻紧绷。
为了高昂的房租、房贷,为了能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他们咬牙硬撑,却在忙碌中迷失了生活原本的模样,沦为工作的机器,疲于奔命却难寻内心真正的安宁。
与之相比,女孩回县城开公交的选择,也算是对生活意义的重新打捞。
工作固然是谋生手段,但更是实现自我价值与享受生活的途径。她虽薪资微薄,却能在日常点滴中找到满足感。
每一次将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收获的那一声真诚感谢;每一次目睹县城街头巷尾熟悉的烟火气,感受岁月静好;每一次与家人朝夕相伴,共享亲情的温暖,都是金钱难以衡量的幸福回馈。
最重要的是,她跳出了世俗单一的成功定义,没有盲目追逐大城市的功名利禄,而是扎根家乡,在平凡岗位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如果越来越多年轻人如这位女孩一般回县城发展,也会为县域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
他们带着在大城市习得的新观念、新技术,在县城创业、就业,盘活家乡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与县城崛起。
比如利用电商平台推广家乡特产,让土特产走向全国;开办特色教育机构,弥补县城教育短板。他们改变了县城传统的就业生态,让更多同龄人看到县城发展的潜力,吸引人才回流,形成良性循环。
清华大学副教授严飞所说的 “自我自洽”,正是女孩状态的精准写照。在县城,她不被外界喧嚣的成功标准裹挟,内心平和坚定,找到了生活与工作的平衡支点。
华东师大特聘教授刘擎提到 “不要被地域标签束缚,找到人生不能放弃的目标”,女孩亦是如此,她深知自己想要的是安稳惬意、家人常伴的生活,便不顾他人对大城市繁华的追逐,执着于县城公交驾驶座上的小确幸。
年轻人,是时候反潮流了。
不必都挤破头往大城市钻,县城、乡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重新审视工作,它不应只是功成名就的踏板,更是滋养生命、实现自我的田园;
重新打量生活,幸福不在远方名利场,就在当下每一刻的热爱与坚守。
像这位 22 岁女孩一样,勇敢撕掉世俗标签,听从内心召唤,去探寻属于自己的 “松弛人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绽放独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