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服务布局,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城乡一体发展。统筹法律服务资源,打造市级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实现100余项公共法律服务事项“一站式”供给,年均法律服务供给3.5万余次。推进“数字化”司法所建设,配备多功能法律服务舱、AI法律问答机等智能设施,提供24小时自助公共法律服务,打通基层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构建诉讼与仲裁衔接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完善“村(居)法律顾问”制度,打造基层“公证办理点”“仲裁服务点”,加强“站所合一”建设,引导更多基础性法治力量和个性化法治资源向基层延伸。
强化供给质量,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品牌建设。将“枫桥经验”与芜湖地域和法治文化紧密结合,培育众多品牌调解工作室、打造出特色调解法,其中“三问”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建设芜湖长江法治文化长廊,打造“一轴五线九片区”长廊集群,为全省乃至全国长江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提供芜湖样板。深化“法律专家门诊”特色项目,邀请市律协相关负责人、各律所主任等专家,轮班坐诊答疑解难。聚焦特殊人群权益保护,打造“花君法律援助工作室”“公共法律服务拥军维权工作站”等特色品牌。联合市残联共同打造“法援护残”公益法律工作室,拓宽残疾人法律援助(帮助)渠道。
深化智慧联通,提升城乡公共法律服务能级。升级构建“智慧精准、优质集成、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优化“四纵三横”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网,纵向建成“1市、7县(市、区)、71镇(街)、922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法律服务应驻尽驻,横向推进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深度融合发展,深入实施“智慧+”法律服务工程,搭建芜湖仲裁系统,建立公证电子证据服务平台,构建“10分钟法律服务圈”,在镇建“站”、在村筑“室”、借“网”入户,实现“线下实体平台建成率、网络店铺开通率”两个100%,更多法律服务产品云端办理,群众“足不出户、人不离村”即可接受各类法律产品服务220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