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高敬亭的女儿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请求能够调查父亲被杀害的原因以及对父亲作出结论。
毛主席看完信后,当即对有关部门下达了指示,要求“重新审查”,并在相关材料上批示道:“请军委讨论一次,我意此案处理不当。”
高敬亭究竟是谁,在他的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在毛主席的指示下,相关案件后来是如何调查处理的呢?
1907年,高敬亭出生在河南新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十岁便没了母亲。十多岁时,他才被送进学堂读书识字。他很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刻苦,成绩名列前茅。但因为经济原因,他还是只读了六年便辍学回到了家乡,帮父亲一起种地。期间,他仍然不忘找来书籍阅读,增长见识。
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来到这一带开展宣传活动,其中有一位共产党员梅光荣便是他的朋友。在与梅光荣的交往中,高敬亭第一次听到了共产党人在各地发动穷苦大众起来“造反”的新鲜事。在他们的影响下,出身贫苦、忠厚老实又有义气的高敬亭也开始参加农民运动。
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爆发,高敬亭深受鼓舞,他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了革命活动中。这时,当地的反动势力也逐渐注意到了他。
1928年春,反动派突然冲进高敬亭家中实行抓捕,这些人虽然扑了空,却以搜出一些“反动”传单为由,带走了高敬亭的父亲并将其残忍杀害。
一夜之间家破人亡,高敬亭既痛苦又愤恨。他怀着报仇的心情离开家乡,正式拿起武器参加了红军队伍。1929年,高敬亭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此后,高敬亭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逐渐成长起来。在攻打“峰子笼”的战斗中,高敬亭受伤被送往红军医院。这一住就是三个多月。期间,高敬亭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学到了很多革命理论、军事知识,这段经历令他十分难忘。
1932年11月,红25军成立,下辖第74师、75师。高敬亭被任命为75师政委。
1934年11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程子华、徐海东奉命率领红25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高敬亭熟悉大别山区,又有着丰富的游击作战经验,于是,他便被留了下来继续坚持斗争。这时,蒋介石已经集中20万大军逼近根据地。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高敬亭立即研究作战方针,重新部署兵力,整编剩下的红军余部。到12月下旬,高敬亭与方永乐和徐诚基等人率领的部队会师,革命武装力量得到了迅速壮大。不久后,他们取得了全歼国民党一个营的兵力,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极大振奋了我军的士气。
1935年2月,根据中共鄂豫皖省委指示,高敬亭等人的兵力合编为红28军,高敬亭任军政委,负责鄂豫皖边区的党政军工作。
此后三年,红28军在高敬亭的领导下,在与中共中央几次失联、远离红军主力这一极端恶劣的背景下,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游击作战,粉碎敌人多次围剿,取得了不俗的战果。
此外,高敬亭还在三年游击作战中逐渐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创造性地提出了很多战略战术,这些都与毛主席关于游击作战的思想不谋而合。
与此同时,这三年游击作战,还锻炼并保存了一大批经过战火考验的优秀干部,这些人都在后来的抗日战场、解放战场和新中国的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敬亭在三年游击作战中的贡献不可磨灭,但同时,他的一些做法也产生了不小的争议。
因为长期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而鄂豫皖边区的党政军事务又都交由他全权负责,没有实施集体领导。这导致高敬亭在工作中难免有些简单粗暴,没有注意搞好和同志们之间的关系,逐渐产生了家长式作风。
加之高敬亭是张国焘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在思想上又深受其影响,这导致在鄂豫皖边区在开展肃反工作时,延续了张国焘的错误,错杀了一些好的革命同志。
1937年9月,中共中央派郑位三、萧望东到红28军分别出任四支队副司令、四支队政治部主任并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根据地“肃反”工作中存在错误的指示。他们的到来令高敬亭十分不满。
年底,高敬亭奉命在武汉参加周恩来、叶剑英和项英、叶挺等人主持的工作会议时,为发泄对郑位三、萧望东职务安排的不满,他与警卫员拒绝进入已安排好的房间里睡觉,反而连续两天睡在了走廊上,场面一度尴尬。
不久后,上级派来高敬亭推荐的戴季英接替郑位三。然而,不久后,高敬亭意外发现戴季英和译电员交往密切,便怀疑他们背着自己向军部打小报告。
1938年6月下旬,高敬亭闯进了新开岭译电员的住处,二话不说就是一顿暴打,甚至逼着他承认一些莫须有的情况。戴季英等其他延安来的干部听说后,担心高敬亭使用曾经在“肃反”时用过的一些手段,纷纷逃走。
高敬亭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党内团结,引起了上级和部属的不满。除了破坏党内团结外,高敬亭还反对中共中央的作战计划,并与自己的上司项英不和。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确定了东进敌后的战略方针,然而,高敬亭却并不愿意。尽管后来迫于压力勉强同意,但他却在部队开始东进时要求停止前进,很显然,这是违背军令的做法。
1939年1月,因高敬亭现地收编土匪自行扩大,其部队很快便发展到了1万多人。项英多次要求他停止这一行为,但却被高敬亭无视。
最终,项英向中央致电说明情况,直言:
“高敬亭是不服从命令的山大王,如果不处理他,以后谁也管不了他。”
虽然这些都是后来导致他悲剧的影响因素,但最终让他走向死亡的导火索是“杨曹事件”。这两人都是高敬亭一手提拔起来的干部,他们曾在一次战斗中贪污了缴获的部分物资。事情败露后,虽然有开会讨论处理,但并没有及时惩处。于是,在部队东进途中,两人竟然带着人叛逃了。
此事在军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高敬亭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他已无计可施。随着“反杨曹斗争”的开展,高敬亭也受到了牵连和影响,而部队中早已对他有所不满的情绪也爆发了出来。于是,军中随即展开了对高敬亭的批判。
在接受调查时,高敬亭对自己在过去“肃反”运动中错杀了一些革命同志、工作作风存在问题方面没有争辩。然而,面对“反对党、破坏抗日”等相关指责,他据理力争,进行了激烈地反驳。
最终,种种因素作用下,高敬亭被判处了死刑。虽然高敬亭也曾犯下了错误,且情节严重。但根据他的战功和在党内的贡献,对他实行枪决是欠妥的,尤其在执行枪决时还没有等到中共中央的回电。
从中共中央后来的回电中也能看到,其实高敬亭罪不至死。中央的回电中这样写道:
“对高敬亭采取一些过渡方法,利用目前机会由军部派遣一得力干部到四支队工作,以帮助四支队改造与处理。”
遗憾的是,高敬亭已经逝世了。1943年,刘少奇在见到高敬亭事件的一位当事人时,还曾问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当时不枪毙高敬亭,送来延安学习的话,好不好?”
无论答案是“好”还是“不好”,一切都已经没意义了。那么,究竟谁应该对高敬亭之死负责呢?
当时,处理高敬亭的命令没有经过新四军军部,因此,项英并不知情。直到高敬亭被杀的消息传来后,项英都感到突然、震惊和惋惜,更觉自己没办法挽回了。
还有不少人将责任归咎于军长叶挺,但叶挺并不是我党人士,也没有权力下令处死高敬亭这样的高级干部。
当年鄂豫皖区的领导人是郑位三、彭康,还有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张云逸、邓子恢、戴季英等人。多年以来,只有邓子恢曾在一次新四军的军部会议上,总结高敬亭事件的教训,主动承担了部分责任,没有推诿。
高敬亭逝世后,留下了怀有身孕的妻子史玉清和一个刚满一岁的女儿。她也是一名优秀的红军干部,曾上过战场,参加过游击战争。高敬亭死后,她也受到了牵连,被开除党籍关押起来。
尽管如此,她始终坚定信仰,被释放后继续回到部队,随军四处转战,她将两个女儿寄养在老乡家中,坚持开展革命工作。1942年,她重新入党,成为了新四军中的一名干部。
1950年,史玉清才找回了女儿,可惜的是,大女儿凤兰早夭,只剩下了小女儿凤英。凤英回到母亲身边后,进入学校读书学习。在校期间,她认真努力,成绩优秀,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虽然高敬亭事件已经过去多年,但这件事一直压在史玉清的心中。凤英长大后,也逐渐知道了父亲的情况。于是,她在当年一些老同志的鼓励和支持下,给毛主席写去了一封申诉信。
1977年,经过调查,高敬亭同志终于被平反:
“……(高敬亭)虽在四支队工作期间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可以教育的,处死高敬亭同志是错误的。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指示,中央军委决定对高敬亭同志给予平反,并恢复名誉。”
1980年4月19日,高敬亭骨灰安放仪式上,李先念、徐向前、粟裕等送来花圈,当地军区领导、高敬亭生前战友、部下均出席参加。
时隔多年,这桩尘封许久的历史冤案终于得到了一个公正的评价。
参考资料:文史春秋2020年3期、党史博览2020年8期、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1期、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年12期、时代报告2016年9期、领导文萃2009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