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条微博,觉得心有戚戚焉,说现在很多人都过着一种“附近消失”的生活。互联网时代的便利和节奏,让人们不再关心附近有什么,和周围的一草一木不再发生连接。
在我的家乡贵阳,下个楼就能在街边吃到米粉或者肠旺面,过一条马路就是菜场,熟悉的摊主看到我妈来,会热情招呼,我妈甚至还要把我介绍给对方:“我姑娘,才回来休假”。
在我生活的北京,下楼,是精致维护的小区花园,走出小区,是一条不算宽的马路,两边是其他小区或机构的围墙,这条马路连接着二环辅路,开车只要一个掉头,就能驶上宽阔而荒芜的主路,陷入滚滚车流当中。
还有一次我走在上班路上,一个外地大叔上前问我,哪里有面馆。我想他是要吃早餐。
我在城市的最中心沉默了。
大城市的“附近”,好像真的消失了。
消失就消失吧,周围有没有面馆好像不太影响我的生活,周末在家吃外卖,公司楼下有“大食代”,但是有一天,我的鞋子坏了!
一双鞋穿去旅行,走得太多磨损严重。另一双太久不穿,鞋跟橡胶老化,碎块掉落得工位下面到处都是,十分不体面。
我在小区群里问邻居,又用大众点评搜附近,竟找不到一个修鞋摊。
邻居说的那家小摊,疫情结束后再也没有回来,大众点评搜出来的修鞋商铺,是个高端护理擦洗店。
难道真的要扔了重买?
本着节俭的精神,我回忆起搬家以前的旧小区,院落门口就有一个修鞋摊,我似乎还加了大哥的微信,拿起手机一翻,竟然找到了,再一问,大哥没删我好友,给出了痛快的回答。
周末,我拎着两双鞋,坐了一段公交车,走回了旧小区。
小区修葺一新,外墙刷了时尚的颜色,门洞不再黑漆漆,门口也没有乱停的单车电动车了,一家叫阿康美发的小店仍然在老地方,小区里的阿姨仍然自带焗油膏去焗油。
我沿着小花园往前走,隔着老远,修鞋摊的大哥就认出了我,喊我。
而且当天我甚至还戴着墨镜。
我走到摊位边,旁边坐着个拉着购物车的大爷,刚才他们正在聊天。
他一边拿我的鞋去检查,一边和我寒暄,说起我搬走好几年了。
大爷说,诶,我们的鞋摊还一直在这里!
我说,还是老小区好,搬走了找不到地方修鞋。
大爷又说,不是小区好,是人好!
抬头看见鞋摊柜子上挂着面小锦旗,我记起来说,对啊,我记得大哥是优秀党员啊!
大爷说:年年都是!
大哥被我们说得不好意思,低头修鞋。
见他要干活,大爷准备站起来走了,拖着他的购物车,一路回家去了。想来是外出买东西,回来走到小区口,就坐下聊聊天。
大哥说,你这个两天以后来取吧,你住得远不远。
我说,不算远,坐个公交几站,我下周末来取好了。多少钱啊?我给您扫码。
大哥说,取的时候再说吧。
差不多已是午饭时间,我溜达到附近的商场随便吃点,
一碗手工粉还没吃完,收到大哥发来的微信:
等我走回去,他又说,你没走远吧?
得知我在吃饭,又问,吃好了吗?
我说吃好了吃好了,你太神速了。
大哥说,这样你就不用再跑一趟了。
在大众点评高端擦鞋人均消费120的对比下。我这两双鞋连换跟带换底,一共70元。
我扫码付费,对大哥说谢谢。
他说,是我要谢谢你的信任和远道而来。
我说,下次鞋坏了我还来。
旧小区已经不算我的“附近”了,但它仍然是很多人的附近。
邻居们会一起散步、聊天,大爷会坐在大哥的鞋摊椅子上,和他畅聊国际形势。
这些老手艺人不会使用现代生活的app,去注册定位自己的小摊,
我们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上,也导航不到他们的踪迹。
但他们还是顽强而坚固地守在原地,像时光隧道入口的守门人。
如果你也找不到修鞋的地方,不如也去找找时光隧道的入口。
如果你也住在方庄一带,大哥的鞋摊在这里,要修鞋扦裤边护理皮具,
可以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