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眼中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的?
15岁以天才之姿考上北京大学,25岁以极端方式结束一生。
人虽已离去,但一首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流传于世,成为世间最宝贵的回忆。
这位天之骄子是谁?为何在青春年华之际选择自杀?他究竟有何厉害之处?
诗人之前,远方之外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这是十一个字说起来是多么简单呀,可谁真正的做到了呢?而说出这句话的人,他的“明天”已经运转13100多天。
25岁正当年华、未来可期的年纪,选择卧轨自杀,只留下名字、文字和诗稿,在明天“幸福”。
海子本名查海生,196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小村子里,可谁又能想到,这个普通的村子会因为他的诞生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
查海生5岁入学接受教育,13岁当学徒学习裁缝,15岁参加高考被北大录取,20岁调入政法大学教授知识。
从1982年至1989年,查海生才华横溢、笔走如飞创作出近200万字的作品,尤其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蕴含满满的幸福感。
外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却有一个致命缺点:不善言辞、交际薄弱,25岁时,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后来亲戚朋友在查海生的口袋中发现了一封遗书:“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那么,关于他的死因究竟为何呢?
回归“母亲”怀抱
查海生在创作时,不仅创造出了作品,同时还创造出一种“自毁性”人格,自杀便是他最大的“作品”。
因性格执拗、不善交际言辞,让查海生只看到了生活的悲剧,而他也只能从悲剧中找到一种“精神”物质:写诗歌。
他营造出一个自信、张扬的自己,从而走向深渊回归“母亲”怀抱。
在查海生离世后,很多人开始惦记他的手稿。
有人开价一页十万收购手稿;武汉图书馆想收藏手稿,就连上海图书馆也曾表示过。
原本想着查海生是北大出来的,便将手稿全部交给北大图书馆,奈何没有熟人,只能在北京选择一家图书馆,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既有意思又惊心动魄的插曲。
有位大陆诗人,想要编撰一本华语诗选,但有个硬性要求,入选编入的诗人,都必须提供手稿,查海生的手稿就被借了出去。
过段时间,这位诗人编撰得差不多了,便托朋友将查海生的手稿转交过去,结果朋友家闹离婚,清理家产。
因为离婚这件事,朋友总是心不在焉,不知道什么时候将查海生的手稿与垃圾混在了一起,被装进了一个要丢弃的旅行箱内。
垃圾工人将旅行箱装上垃圾车内,此时,有个叫吾羊的艺术家走过来,他感觉到这个旅行箱的不一般,花了五块、十块买了下来。
吾羊简单地翻了翻,里面只是一些明星以及一个女人的照片,过了一周,吾羊再次仔细翻开,一个小本子写着“海子手稿”四个字,并无偿地将查海生的手稿送了回来。
查海生的手稿经历一番险阻,最终还是完璧归赵,只能说冥冥之中有说不清道不明的路数。
手稿永存国家图书馆
海子的诗稿最早是在好朋友西川手中,他承担着海子诗歌的编撰工作,海子、西川以及骆一禾是在大学时期相识的,号称“北大三剑客”。
199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海子的诗》,不过在当时西川只征订了五册,并且只印了三千册,结果还是被横扫一空。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海子的手稿将永久寄存在国家图书馆中。
寄存仪式上,海子的家人、朋友、同学,甚至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责编出现在会场。
仪式现场,当众向大家展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稿子,可以看到,上面还残留着西川的修改。
在国家图书馆永存这个方式上,前面有梁启超先生的藏书。
梁启超大家都知道,对中国的影响巨大:思想启蒙、文化传承、政治革新以及教育革新都有着卓越的贡献,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品《少年中国说》,激发了无数年轻人的爱国情怀和进取精神。
而海子的诗歌,对中国现代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一代人的写作,更是改变了诗歌的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海子可以与但丁、莎士比亚相媲美。
结语
回顾海子的一生,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一个贫困家庭,培养一位小神童,成就一位大诗人,但他的一生也是可悲的。
缺乏社交、不善言辞,人生中充满孤独与痛苦,精神状态被一步步恶化,最终走向极端。
海子用生命警示我们:面对生命与生活,要时刻深思熟虑,时刻关注内心的感受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