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榘怎么回事,他再不上中野就要拼光了。他是打算我们拼光了再上吗?”电话那头,刘伯承对着粟裕怒吼。
粟裕得知后,立马让人联系了陈士榘,看看他到底想干什么。
陈士榘为什么迟迟不上?他对粟裕是怎么说的?这件事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淮海战役中的中野
1948年9月24日傍晚,机要员匆匆拿着一份电报送给了毛主席。这份电报是粟裕发过来的,电报类型是绝密。
这样的电报,一般都是紧急军情,所以机要员马上就送过来了。而粟裕在电报中告诉毛主席,济南战役马上就要结束了。
当务之急,是要马上进行淮海战役,联合中野围歼老蒋在中原的兵力。这个战役粟裕在之前已有设想,但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淮海战役。
在打济南的时候,粟裕就敏锐察觉到老蒋在调兵遣将,意图救援济南。老蒋手下的将领各有私心,在救援的时候做不到一条心。
这就导致他们不仅救不了人,反而还会给自己造成极大的损失。这次救援的三个兵团:黄百韬、邱清泉、李弥,就是这样失败的。
淮海战役一开始的目标,仅仅是歼灭黄百韬兵团,没有后面那么大的胃口。在粟裕的设想中,想要歼敌于长江以北,还要等合适的时间。
但有的时候,合适的时间来得就是这么猝不及防。粟裕意识到应该扩大战争,是中野解放郑州和开封之后。
同样作为国民党重镇,中野在郑州和开封的作战,只用了极小的代价就拿下了这两座城市,这对战役的部署产生了重大影响。
拿下这两座城市,并未让中野伤筋动骨,所以他们有足够的兵力牵制敌人。原本的计划中,中野只需要牵制孙元良兵团就可以了。
而主攻的部队,则是由华野出。但这样一来,中野如果只用来牵制孙元良,就有些大材小用了。
粟裕当即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规模。而这时候的中野,在刘帅的带领下,已经牵制住了张淦和黄维的两个兵团。
中野派出四个纵队进入徐蚌战场,淮海战役由两支野战军共同配合,粟裕设想中的小淮海,已经发展成了大淮海。
11月1日,军委向中野下达命令,令他们派出7个纵队共15万人,和华野共同进行淮海战役。有了中野的加入,参战兵力已经达到了60万人。
虽然我军看起来人数众多了,但和国民党相比算是劣势的一方。当时国民党布置在淮海的兵力,可是足足八十万。
围攻黄维兵团
华野的主要目标是碾庄的黄百韬,而中野这边则负责牵制黄维。当时华野打下了张继武驻防的宿县,切断了徐州守军的退路。
如果国民党不能将宿县夺回来,徐州的国民党守军就成了真正的困兽之斗。所以老蒋已经想不了那么多,他下令三个兵团围攻宿县。
这三个兵团,分别是黄维兵团、李延年兵团和刘汝明兵团。老蒋的命令下达之后,让他们必须全力以赴,为其他部队守住后撤的路线。
而在这三个兵团司令里,只有黄维将老蒋的话奉为圣旨,剩下两个人各有各的小心思。
尤其是李延年,他已经接到过好几次支援的命令,也和我军的打援部队交过手。正因如此,他对我军的作战方式十分熟悉。
他知道,要是自己听老蒋的话,恐怕下一个被歼灭的就是自己了。刘汝明虽然和我军交手不多,但这个人十分狡猾。
他见李延年磨磨蹭蹭,自己也就磨磨蹭蹭的。老蒋下命令催他们出发,他们借口部队还在集合,没办法立马出发。
这就导致早早出发的黄维兵团,成为三个兵团中最突出的位置。即便后来那两人出发了,黄维也一直处于最前面。
中野认为这是个围歼黄维兵团的机会,当即决定集中兵力,合围黄维兵团。中野15万的兵力,黄维的部队差不多也是这个数字。
将黄维包围在双堆集之后,中野其实就有些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了。双方兵力差不多,但黄维部队的装备要好得多。
当初为了挺进大别山,中野几乎丢掉了所有的重武器。他们轻装简从、日夜奔袭,才完成了这场关乎胜利的大转移。
和华野相比,当时的中野实力确实较弱。而他们的对手,则算是国民党中的一支王牌军队。
构成12兵团的部队,有10、14、18、85四个军。而其中的18军,就是国民党中赫赫有名的土木系嫡系部队。
这支部队在抗日战场上立过大功,在国民党中也算得上老牌强军。而作为嫡系部队,老蒋也不吝啬好东西,给了他们不少装备。
刘帅生气
一开始的时候,黄维如果按照杨伯涛的建议马上突围,说不定他真的能逃出去。因为当时我军并没有完成包围圈,还是有不少薄弱地方的。
但按照杨伯涛的话来说,黄维既一意孤行,又手足无措,干什么都下不了决心。就算突围,他也是一拖再拖。
本来早上五点就已经提出突围的建议,直到下午四点黄维才开始行动。但这时候已经晚了,战车因为积水的问题不能瞎动。
黄维没办法,只能在双堆集停下休息一晚。而就是这一晚上的时间,已经足够我军完成包围圈了。
双堆集地处广阔的平原地区,几乎没什么可利用的战斗资源。黄维为了不当靶子,只能让人将战车围在最外面,给自己造出防御墙来。
当然,他也没忘记要突围。他派出四个师寻找我军薄弱地点,想要趁机打出一条生路。但廖运周的临时起意,将黄维的逃生之路彻底碾碎。
黄维只能按照老蒋的要求,在双堆集固守待援。但此时,老蒋已经没有援兵派给他了,他最终只有一个下场。
黄维虽然被包围,但愚忠的思想不允许他起义或投诚。他积极设置防御工事,想要和我军决一死战。
中野没有重武器,在黄维的防御工事前举步维艰。为了能拿下黄维的部队,战士们付出了很大的牺牲。
粟裕得知此事后,立马派出华野参谋长陈士榘带兵支援。当时中野经过数日的激战,战士们已经十分疲惫。
然而陈士榘来了之后,并没有立马投入战斗,而是在一边安营扎寨。华野的轻松和中野的疲惫形成了鲜明对比,刘帅看不下去了。
他直接打电话给粟裕,质问他陈士榘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陈士榘想学国民党,做那种冷眼旁观的人吗?
粟裕赶忙联系陈士榘,问他是什么意思。陈士榘告诉他,中野打到现在已经太疲惫了,让他们撤出来,给一条主攻路线,华野直接上。
当时的战场上,中野、华野和12兵团打成一团。因为没有统一指挥,所以战场上非常混乱。
陈士榘分析之后认为,要想尽快消灭黄维,必须要一鼓作气。所以华野分散支援,不如集中兵力主攻。黄维是块儿硬骨头,但华野最不怕的就是硬骨头。
然而陈士榘的想法,前线的陈赓和王近山都不可能答应。他们已经打了一半,现在要将主攻的位置让给别人。
换到谁身上,谁都不可能接受啊!
可刘帅不这样想,谁来主攻无所谓,要用最小的代价拿下黄维兵团才行。于是刘帅给王近山发线报,让六纵听陈士榘的指挥。
在中野和华野的配合下,黄维着重修建的大王庄防御阵地终于被攻破,黄维也成为了我军俘虏。
战斗结束后,缴获的重武器陈士榘一件没要,反而将它们全都给了中野。中野损耗过大,这些武器来得非常及时。
兄弟部队互相支持,才能取得一次次胜利。像国民党那些只看重自己利益的部队,永远理解不了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