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门当户对”,这也是日本自古以来的婚嫁惯例和伦理常纲,和中国有着相通的文化渊源。不禁令人发问:既然中国有着这样那样的“下嫁”,日本呢?答案自然是:“有”。不仅有,而且是个牵动日本历史的大事件。
孝仁天皇的第8皇女——和宫,也是孝明天皇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她在日本历史上是个优雅才智的女子。生在皇家,和宫有机会接受着最好的教育和富足的生活。可以想象,吟诗作赋,生活无忧无虑。但是,在那个包办婚姻的时代,皇族女子的婚嫁之路也自然早已被皇家掌门人“御定”,如果说这算是一个人生悲剧的话,和宫也是悲剧长河里一个不能“脱俗”的普通女性。日本宫内厅编纂的《孝明天皇纪》有这样的记载:由于父亲在自己出生之前就驾崩,和宫的婚姻奉自己的兄长孝明天皇之命,和世袭贵族之一有栖川宫家族的炽仁亲王签订了婚约。
看起来是“娃娃亲”,当时和宫只有6岁,而炽仁亲王已经17岁。相差11岁的年龄,让两人之间与其说是“婚约者”,不如说更像一对特殊的兄妹。和宫自6岁起就在炽仁亲王家里读书学识,文化修养很高。今天的阿弥陀寺里还保留着和宫的手迹材料,写得一手好字。8年之后,14岁的和宫早已亭亭玉立,而正值青年盛期的25岁的炽仁亲王也更加成熟和稳健。在早婚的时代里,对于开始步入婚龄的和宫而言,心中开始有了对2人共赴婚姻的憧憬和美好祈愿。
但人算不如天算,对于和宫和炽仁亲王2人而言,命运的安排是“公武合体”的突然来袭。特别是和宫,她被暗流涌动的政治怒涛以一种极不人性化的方式无奈地推到了历史舞台上。美国压力之下,幕府被迫开港,民怨沸腾,撼动其政治根基。幕府末期,“尊王攘夷”运动如火如荼,倒幕运动持续收割民意。特别是,在《日美通商条约》签订和“安政大狱”等系列事件影响下,幕府和皇室关系持续恶化。在此大背景下,幕府将挽回局面的希望放在利用皇室价值之上,开始重视缓和并修复“公武”关系,政治联姻便提上议程。
幕府提出申请,希望将和宫嫁给德川家茂。根据《孝明天皇纪》,孝明天皇提出了3点反对意见,予以回绝。第一是和宫已有婚约在身,第二是作为先帝之女和自己的妹妹,和宫的命运进退不是自己说了算的,第三是年少的和宫无法接受只身前往“异乡”的关东地区。反复无果,几经酝酿,就在孝明天皇通盘考虑公武合体和攘夷大局后作出同意和宫“下嫁”的决定之后,和宫坚决不从。对此,在政治利益的熙熙攘攘之中,孝明天皇也展现了作为普通人的温情和人性。看到妹妹的激烈反应,他最终做出表态,一是如果和宫执意不从,就改由自己去年刚刚出生的幼小皇女——万寿宫作为下嫁对象,二是幕府如不接受,自己将引咎辞位,和宫也将入寺为尼。有的研究学者也认为,和宫最终接受下嫁,也是出于不忍看到自己兄长以幼小的独生皇女——万寿宫为牺牲品,是家族羁绊的真情流露。但从历史角度看,天皇的让位,以及来自皇室的各种压力,无疑是和宫接受命运的关键所在。从这一点讲,和宫并没有躲避她人生的悲剧。
政治联姻中的下嫁大半是“人质”,这是不争的事实。不幸之中的万幸,德川家茂不仅不是和宫想象中的那种关东地区的荒蛮青年,反而是落落大方,聪明过人,在尔虞我诈的混沌之中屡屡闯关。更难能可贵的是,德川家茂作为第14代幕府将军,也并没有轻视作为联姻产物被送到江户的这位妻子,而是派出2万人的队伍去迎接,带着更多普通人的感情善待,这也成就了在残酷政治中的一份美好。或许,虽出身不同,境遇不同,却都不得不接受命运捉弄的2人,有着刚刚好的惺惺相惜。万幸之中的不幸,德川家茂英年早逝,1866年7月——在20岁时就病倒在第2次长州征伐的途中,死于大阪城。同时,带着“公武合体”目的的这段婚姻也并没能成功改变幕府期待的历史走势。德川家茂死后2年,日本迎来了“明治维新”。这些,在维新史料编纂会的《维新史》中有明确的记叙。
和宫宛如一颗星,随着出家,逐渐的淡出历史天空。回头看,她既活出了生于皇家的荒诞和不公,也作为妻子获得了可以称之为幸福的普通生活,也是一种人生的“赢家”。(2024年12月23日写于东京“乐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