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结束北京鼓岭论坛之行的潘维廉,穿着蓝色唐装,神采奕奕地出现在福州市鼓岭的青石老街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讲解员讲完鼓岭“自助菜摊”的故事,潘维廉(左)为其中洋溢的信任和善意点赞。 记者 陈暖 摄

受相关人士邀请,他和中央民族大学美籍专家马克·力文从映月湖公园出发,沿着老街一路打卡夏季邮局、鼓岭历史建筑展示馆、万国公益社、富家别墅、加德纳展示馆等古厝。一路上,幽默风趣的老潘和村民游客打着招呼,和偶遇的小孩用英文对话,还秀起了他学会的闽南话。就像他的书名《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一样,一点也“不见外”。

鼓岭夏局邮局,是故事开始的地方。避暑的外侨从这里寄出一封封跨越大洋的家书。潘维廉挑选了印有鼓岭老地图的明信片,一张寄给工作居住的厦门大学,一张寄给远方的朋友。时间仿佛又回到百年前,盖上“KULIANG”邮戳的明信片,在未来的某一天成为重拾记忆的“钥匙”。

走出邮局,冬日明媚的阳光洒满老街,潘维廉认真观察着老街的一草一木一厝,向导游了解“自助菜摊”的由来。当听说这种无人售货模式已风行20余年时,潘维廉为其中洋溢的信任和善意而惊叹。他向记者回忆起和鼓岭的几次邂逅。最早一次是1993年参观鼓山涌泉寺,他从当地人口中了解到山上保留着许多西式老建筑,但他当时还不了解这些古厝背后的故事。

潘维廉是福建省第一位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国人。1988年,为了了解更真实的中国,他辞去高管职位来到美丽的厦门,成为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中心外国专家、教授。30余年间,他写作了大量介绍福建风土人情的书籍,这些书籍被翻译成9种语言出版。他还搭建个人英文网站,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和福建,许多海外华侨,外国传教士、领事人员的后代主动联系他,希望回到福建找寻家族记忆。

2018年,潘维廉整理了在中国30年间与家人的往来通信,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一书,以一个长期在华生活的外国人视角,记录和展现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2019年,他将新书寄送给习近平总书记后,得到了总书记的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为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而点赞。

在万国公益社,在一众老照片中,潘维廉高兴地发现一位老朋友——“鼓岭之友”穆言灵。他高兴地举起手机拍下了穆言灵夫妇的结婚照。照片中的穆彼得英俊潇洒,穆言灵娇小俏丽,正当风华。在那不久,他们一家四口来到中国工作生活。

潘维廉和穆言灵有着相似的中国生活经历,都长期致力于中美民间友好交往并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老外脸、老内心”的两人一见如故,很快就建立起友谊。去年圣诞节,68岁的老潘回美国看望两个儿子。4周时间内,他穿越时常突袭而至的大风和暴雪,先后到两个儿子、穆言灵和另一名“鼓岭之友”毕乐华的家中聚会,总行程超5000公里,最长的一次他连续开车16个小时。说起这段经历,他格外自豪。在他看来,行程的辛苦不算什么,因为等在终点的是朋友的微笑,是亲友的拥抱。人和人的友谊,就是这样不辞辛苦建立起来的。

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潘维廉一言一行有着浓浓的人情味,一路上和游客热情打招呼,逗一逗路旁的小孩,买几袋热腾腾的红薯分给众人品尝。

“鼓岭风景很美,人和故事更美。有交流才有交情,只有不断增进了解才会诞生友谊,影响身边的人,甚至代代相传。”在北京鼓岭论坛,他的主题分享《中美正确相处之道——和而不同》,也表达了类似观点。

潘维廉认为,鼓岭故事就是中国故事,在当今时代,讲好鼓岭故事对赓续中美情缘、增进互信合作有着重要意义。潘维廉还透露了他的新书《FUJIAN:LAND OF BLESSING》出版计划,里面会有关于鼓岭故事的篇章,他希望能从文字的力量让人们更多了解福建,了解中国故事。(记者 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