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代起亚集团要往后靠了,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可能要被“本田日产”拿下。

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本田和日产正计划就合并事宜展开谈判。对此,本田和日产均表示,双方正探讨未来合作的各种可能性,将充分发挥彼此的优势,以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全球汽车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关注的是,本田2023年全球销量为398万辆‌‌,日产‌2023年全球销量为337万辆‌‌,双双位列全球销量榜前十。而日产是三菱最大的股东,持有后者24%的股份,如果日产-本田-三菱合并,那么新公司每年的销量将超过800万辆。

不过现在就计划合并,本田和日产难道已经到揭不开锅的地步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今年开始,不少日系品牌都选择了抱团取暖。

1月12日,马自达被曝与丰田开展进一步合作,将共同开发车载系统等;3月18日,日产与三菱商事宣布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共同探索用电动车提供下一代交通和能源相关服务的新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日产与本田的合并计划其实也早有苗头。就在今年3月,本田、日产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在动力电池和软件方面进行合作,并共同探索车辆电气化和软件开发等。

今年8月,本田、日产合作升级,再次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计划共同研发下一代软件定义汽车(SDV)平台的基础技术,其中涉及电池与电动车驱动装置“E-Axle”等技术领域。

本田和日产若谈判顺利,那么日系“三强”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本田日产集团”、丰田两大阵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为何要合并,原因无他,就是业绩大幅下滑,本田和日产不得不未雨绸缪。

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日系车企的步伐稍显拖沓,就连全球第一大车企丰田也是如此。因此,日系车逐渐被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抛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本田在华累计销量为74万辆,同比下滑30.7%。日产也没好到哪去,在华销量已经连续8个月出现同比下滑,今年1-11月累计销量为62万辆(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同比下滑10.5%。

在中国市场的退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者的财务表现。2024上半财年(4月至9月),本田净利润为4946亿日元,同比下降19.7%;日产营业利润同比下滑90.2%,净利润同比暴跌9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受到国产新能源的冲击外,日系车还面临着来自特斯拉的压力。数据显示,今年1-11月,特斯拉全球销量高达‌157万辆‌。

在市场表现暴跌之际,降本才是活下去的有效手段,本田和日产已经尝试过裁员、关停工厂等方式,目前看来仍无法解决核心问题,才不得不走向合并。

双方合并后,将整合在三电技术、软件开发、智驾等领域的能力,并借此分担巨额研发费用,最终实现技术共享,达到提升产品力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扩大规模和降本来看,本田和日产合并的确大有益处。但是新能源车不同于燃油车,核心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后者,单凭扩大规模和整合资源就想获得领先地位,还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一方面,本田和日产仍旧以燃油车为支柱,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新能源核心技术储备欠缺。

另一方面,以国产车为主的新能源行业发展太过迅速,并非本田和日产在短时间内就能追赶上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在最近三四年,国内新能源车已经实现了颠覆性的升级,以比亚迪为例,其2020年推出的第四代DM系统,百公里亏电油耗为4-5L,但是今年推出的第五代DM系统已经能将亏电油耗降低至2.9L,更恐怖的是,还有不少实测表现低于了这一数字。

除此之外,在智舱、智驾领域,自主品牌以及特斯拉早已投入大把资金,多项技术成果已经量产落地,并且耗时数年积累了不计其数的测试数据等,早已形成“护城河”。以本田和日产的实力,或许跟上头部选手都费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本田和日产体量接近,合并后谁占据主导权,能否相互协调朝着共同的方向发展,仍是个未知数。如果双方不能在决策上实现统一,还相互“掐架”的话,合并反倒可能影响各自的电动化进程。

团结,或许只能续命,而非领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燃油车时代,抱团能够带来规模化效应,实现利润的增长,但是这在新能源时代似乎不奏效了。

Stellantis集团的例子就摆在眼前,它由PSA集团(标致雪铁龙集团)和FCA集团(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在2021年合并而来,但是在2024年上半年,却依旧净利润腰斩、品牌力下滑,还时不时传来即将出售某些品牌的“噩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新爆料显示,富士康正在接洽日产,想收购其控股权。日系车的走向似乎越来越迷惑了。

另据小道消息显示,本田和日产最早可能在12月23日宣布合并的消息,你们觉得日产会作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