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上海到独龙江乡单程需要3天,

年年下雨塌方、封路,

自2015年闯入这片“云南最后的秘境”,

他们坚持进山持续了9年。

每个村挨家挨户做家访,

又是给毛线织布,又是投票办比赛,

还带“织女”们来上海当一日店员,

而且还把她们的头像登到了国外时报。

民族织造在当下语境中生长出新貌,

他们选择用温度对抗自动化,

探索人的多样性。

前不久,DECO跟随 naze naze

去到贵州大利侗寨

参加第一届织布联赛颁奖活动现场,

现场就像个“田野联合国”,

侗语、独龙语、纳西语、汉语、英语……

说着不同语言的几十人坐在一起,

听讲座、吃酸汤、喝酒划拳、篝火跳舞

大家因织布而聚集,感动而美好。

DECO持续关注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与传承,

关注品牌与在地文化的共生。

我们注意到品牌 naze naze

正在以一种“反内卷”的方式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传统在地文化如何激活当地社区,

可持续商业模式如何永续发展,

民族织布带给现代生活哪些启示,

好奇之下,DECO以“超级盟友”的身份

与他们开启了持续性共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贡山出发沿着S318独龙江公路,不是遇到大雾下雨,就会因塌方滑坡封路需要漫长的等待,两个半小时的崎岖山路能开上一两天,想要抵达“云南最后的秘境”独龙江乡,需要一点耐心。

位于中缅边境,作为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少数民族地区,仅有约7000人左右的独龙族长期与世隔绝,高山峡谷之中,流淌着清冽碧绿的江流,这里淳朴而寂静。2015年,素然旗下可持续品牌klee klee的项目团队 naze naze 与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一起,“闯”入了这片尘封已久的村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在乡村里随处可见身披彩色图案的妇女,独龙毯更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物品,昼可为衣,夜可做被。随着经济发展,运输变得便利,方便的彩色纱线代替了葛麻开始被当地妇女织进独龙毯当中,如今“织彩虹的民族”便因此而得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龙江乡的雨季很长,一年有200多天都是雨水,无法上山种草果、干农活的日子里,她们就会在家里织布、做手工。 团队在独龙江当地调研期间,看到独龙族妇女依旧保持着在院子里织布的习惯,于是便有了,“我们根据本地的织布方式设计面料,织女们织布,然后 naze naze 设计产品后销售,”大家发挥各自所长,一起合作的尝试。由此,便开启了长久的织布合作。

naze naze 在当下依旧保有纺织传统的地区,与当地的织女合作,手工织造布料,并以符合当下生活方式的设计,制作供大众使用的日常用品。项目所得利润除了用于支持自我循环发展,剩余部分回馈织女,回到社区。

除了独龙江乡的在地项目,9年间,他们先后与大利侗寨、俄亚纳西乡、普洱孟连县建立了联系,将手工织造布料带出乡村,以符合当下的设计的产品融入日常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织布时,姐姐们会把经纱一段固定在墙上或树干上,另一端固定在腰间,一块宽度40-50厘米,长度8米的织物,需要花费1-2周时间。为了扩大产量,吸引更多织女们参与其中,每年11-1月份独龙江乡雨季一停,团队就会从上海出发进山,挨家挨户做家访,从打消顾虑、了解家庭成员的收入等,慢慢与姐姐们熟络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5年 naze naze 在独龙江乡开启了第一期织布合作,当时报名的织女只有6个。大管理员金春花(大家称其为“花姐”)是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e人性格的她更喜欢组织型事务,第二年便转岗干起了召集活动、放线、质检等。2019年,花姐第一次帮助组织了 naze naze 独龙江织毯大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独龙江乡项目大管理员金春花

渐渐熟练上手后的花姐有了主人翁意识,会自主去管理、对接。作为管理员的她每年会带着当季两位表现突出的姐姐来上海参加培训,同时体验一日店员,与客人面对面接触。几个姐妹从刚来大城市时的忐忑,到自己结伴去公园玩,带给织女们的变化是显著的,甚至已经开始畅想明年去北京看天安门了。

织女们的生活因为这个项目实实在在发生了变化,能让织物产生温度的永远是背后的故事。参入织布队伍后,最直接的变化则是姐姐们有了收入。年前结算工资的时候,花姐特别开心地给家里买了一台大彩电;住在献九当村的李仙英,用去年做管理员挣的钱,给自己添置了一台缝纫机,算是实现了今年的愿望。

每年织布大赛中得奖的姐姐们会被邀请参与设计与研发,团队惊喜地发现,她们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作品里有了更多自己的表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挑(tiǎo)花曾经是当地常见的织法,常见于贵州苗族、侗族老布中。挑花时需使用毛衣棒针一样粗细的挑针,勾着纬线,数着数字,一根、三根、一根……精准挑过纵向的经线,最后形成刺绣般的花纹。因此,挑花也被称为“数纱”,姐姐们也会说,“在绣布”。

慢慢地,织布在姐姐们茶余饭后宣传开来,队伍不断壮大。团队内容负责人郦宣烨指着店里墙上一张张清晰的织女照片,清楚地回忆道,从最开始的6人,慢慢增长到12、38、53,今年预估的100人突然增长到了200多人。面对即将到来的1月进山家访,让他们有点措手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aze naze 不仅关注每一个像李仙英一样的织女,同样也关注她们所在的、保有纺织传统的地区。随着寄过来的纱线越堆越多,近一吨的纱线几乎占据了大管理员花姐的整个屋子。趁着2023年1月份的家访时间, naze naze 团队回到独龙江又多了一重任务——寻找一个织布“据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转遍了山上山下,最终选定了独龙江乡献九当村迪兰小组,由一个村口的新屋和山上的独龙传统木屋组成。他们邀请建筑师赵扬设计并改造,同时采用轻便的建材,把旁边的猪圈也改成了村里的公共空间,希望这里成为当地村民们改造庭院的参照,现在村里人干活时要是下了雨,就会在这里避雨歇脚。

随着空间的落成,集中放线、织布、展示、培训…… naze naze 与织女姐姐们有了一个“家”,由此还增设了一个空间管理员岗位,多样的岗位让姐姐们除了织布,还能根据自己喜好尝试更多的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aze naze 主理人刘城铭回忆起他们第一次去俄亚的奇妙经历。2022年,他们受邀去泸沽湖边上的达祖村唯一一个纳西族村考察,这次还有一位来自深圳研究鸟类的博士同行,在湖边独自徒步两天后,给小学的孩子带来了一节公开课。当天他分享了湖边看鸟路线,这个季节泸沽湖的鸟是从世界上各个地方迁徙来的,下课后小学生听入迷了不肯走。一堂课,仿佛让乡村与外面的世界有了某种连接的“桥梁”,团队被这次事件所打动,由此也启发着 naze naze 借由这一“据点”向社会发起艺术驻留的邀请。

正如他们的logo,意为“连接”的意思,成立新“据点”的初衷也是希望回归社区,解决当地织布使用问题的同时,以艺术驻地的形式介入,期待发生更多社会共益的事情。对于未来驻地的人群, naze naze 并没有做特定的预设,拥抱多元、开放的一切。“不只是艺术家、设计师来做一个作品,也可以是植物学家或者鸟类研究者的分享,只要尊重本地文化,能与当地社区产生良好的关系,那便是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他们启动了以“为家人织一块布”为主题的织布大赛联赛,邀请了独龙江乡、大利侗寨、俄亚纳西乡和孟连的织女们参与。通过这次大赛,工作室希望通过织物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织布传统,合作保留和活化手工纺织技艺,并设计出适合现代生活的实用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前,现代的棉线尚未普及,独龙族的女性们用山上的葛麻捻成线,每年只能织出几块珍贵的布。在俄亚,每家每户不大的地主要用来种玉米,只留一小块自己种麻,两三年收集起来,才能给家人织一套礼服。虽然地区各不相同,但布在织女们的生活中,是一种珍贵的存在,大多用作表达情感和亲情的赠礼。

2023年4月 naze naze 发布独立品牌成立,借由大利项目上市,他们邀请独龙江和大利两个地区的5位织女来到上海。意外的是,她们指着俄亚的布和织布工具,说着不同语言的几人竟然讨论了起来,织布可以跨越语言这件事让团队开始思考四地联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颁奖活动现场,陈列着独龙族色彩明快的织毯,大利复杂的挑花蓝布,还有佤族红黑撞色的时尚织物,俄亚纳西乡为小孩子成人礼准备的麻布……斑斓的织物在木结构的空间里温馨而美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DECO在现场看到了很多让人动容的作品,有给孩子成年礼做的腰带,还有娶媳妇做的见面礼。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今年独龙江第一名来自76岁的罗金会奶奶,想最后给自己织一床毯子;迪秀莲和丈夫希望即将上幼儿园的女儿一切顺利,便用轻快的配色和小花朵爱心,织了一条有爱的包包。

合作伙伴几乎人人都当了一回颁奖嘉宾,最后一等奖还让织女和秀梅和碧玉花姐姐来宣读。

颁完奖当晚,大家围坐在一起玩耍,一起吃贵州酸汤火锅,姐姐们跳舞、对歌、喝酒,不同语言的人相互交谈着,简单而快乐的情感缓慢流淌。

学者、嘉宾、织女们交流中,不断发生着感动的瞬间。当北京服装学院老师讲到布的颜色和形状,织女们可以认出小青蛙图案。策展人高煜则带来了一整箱纺织藏品,分享织物和背后的情感纽带。苏拉威西岛当地妇女织给出海男人们的织布,以图保佑他们的安全,“当这块布远渡重洋到了北京,就说明它和出海的船员一起回到了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未相识,遥远的地方因为织布碰撞在一起,剥离了社会身份,人人平等而简单。DECO看到 naze naze 与织女们连接得很深,不仅仅是合作,这种下沉式的关系让在场的人能真实感受到,联赛的重心是让织女们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同,织布可以提升经济收入,还可以让她们找到价值感。

DECO此次从多视角对话不同领域嘉宾,以期探讨少数民族织造应当如何在当下语境中鲜活生长,传统在地文化能给现代日常生活带来哪些启示,可持续商业模式是否有迹可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naze naze ”意为“慢慢”,取自独龙语“ naze naze jora”(慢慢织布)。他们正在不急不慢地探索一条非标品牌的发展路径,从上海去到云南、贵州村寨,再回到上海,从资本效率走向生命体验,连接城市与乡村,让不同的人群因为织布有了美好的交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于由订单驱使的模式,他们采取了一种反向工作逻辑,每年年初先去挨个儿做家访,根据织女队伍的数量,再做产量规划和商业拓展。他们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坚持使用环保棉和天然染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供质量更好、使用寿命更长的产品,从而减少浪费。他们以长期主义的“商业人文”方式,探索一种共益的新商业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让主理人刘城铭自豪的一点在于, naze naze 所做的事情是持续的,“有的织女参加了一两年,家里有了变动,停个一两年再回来,我们还在。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生活,是我们理解的可持续,并不局限于使用可持续材料,而是在持续发生的人和事。我们最大程度上保留人参与的多样性,享受着这种不确定的、生长的状态。”

品牌与在地文化共生,带来的不仅仅是产品,更多的是文化、情感的共鸣,一种温度的传递。naze naze 与织女们之间呈现了一种崭新的关系,并非雇佣,也非慈善,它更像是在商业与文化之间的一个实验,这些新型关系生长出更加多义的可能。

看完这期关于织女的故事,你最喜欢哪个设计元素?想要试试看织布吗?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监制 | 庄娅琼

文 | Manni 编辑 | 冷面‍‍‍

设计 | Vicky 助理 | easson

摄影师 | 郭鑫慧、申佩玉、张珊珊、赵华

图片提供来自 naze naze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