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走进杨家埠,体验木版年画从古朴的门神到可爱的胖娃娃,在精湛艺技中追寻村落的回忆。

“光彩游龙、灯笼高挂、戏台皮影”,走进峡山、十笏园……在灿烂灯火中礼遇历经沉浮却愈发熠熠生辉的乡村文化。

“吃着萝卜就着茶”,走进夏庄、寒亭……在青绿绕村、水满陂塘、小园几许中,嘬一嘬原始的闲情逸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走进井塘古村、胡林古村……触摸青砖瓦房,让时光凝固,倾听那些抹不去的乡土记忆。

“到乡村去!”,潍坊的广袤乡村,如一幅生动的写意画,人在村中走,恍若画中游。每一处村落、每一缕文化、每一口野馐,都是潍坊乡村振兴画卷上的浓浓着墨,肩负起乡村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勾勒了潍坊乡村振兴的故事与风情。让我们解开扎带,一同邂逅潍坊乡村独有的风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与旧。如何让传统文化踏准时代节拍,有效延续,简而言之就是“老戏”唱出新意。比如“小戏之乡”临朐,做好文化山水的课题,壮大创演队伍、搭建舞台、数字赋能等,走小戏发展之路,一时间声名鹊起。再比如安丘的“茂腔”,不断融入 新的故事和语言特色,成为以戏曲为载体表达地方方言的一种鲜活传播形式,村民看得更尽兴。例子不胜枚举,无论古戏遗响,还是旧地长歌,终究是“草台”不“草”娓娓唱来的“村戏”最抚人心。正是这些乡村文化新IP,让古文化与新乡村同频共振,“村戏”弦歌不辍,成为不凋的“繁花”。

异与同。所谓异,就是“一村一貌”、各美其美,因地制宜。比如小麦峪村的“三山、四泉、七潭”、‌雹泉村的“百泉”、平安村的“红高粱”、‌齐西村的“老宅”、洼里村的“生态”、前阙庄村的“文化大院”等等俯拾皆是。一夜春风,引得千树万树梨花开,潍坊乡村差异化路子走得虽不同,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那就是根植于乡村生活文化,不越位不偏道,拒绝“复制+粘贴”式的同质化,深入挖掘各村的资源禀赋,千河涌海,同步让乡村文化从“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近与远。如果有人问我,周末去哪玩?脑海惯性的答案是白浪河的北辰湿地、小镇的民宿野炊又或者是山沟的宝藏景点,总之乡村的素色,大概就是治愈喧嚣拥挤的“城市病”的一方良药。

在推动城乡协同发展中,我们必须要笃定城与乡绝非偶遇的“故交”,而是血缘的相融,要让乡村文化的触角在现代化高楼之中普遍蔓延,不断拉近城乡距离。在潍坊,两个方面推动了城乡距离的缩近。一是“塑性”。比如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重要载体,拓展城乡融合的内涵和外延;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生态治理向农村拓展,让乡村建设日臻完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宜居宜业、有颜有质的和美家园。二是“赋能”。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靠人,既要留住“原乡人”又要召唤“返乡人”。比如:安丘小伙返乡带火蜜薯大姜、临朐青年返乡投身奶牛养殖等等。乡村富起来了,环境美起来了,让越来越多的打工人寻到精神抚慰,也让越来越多的老乡情归桑梓。

乡村,是我们“必须要回的家”,是我们“离不开的根”,如何留住过去,续写新的画卷,让我们期待更好的潍坊答案。(文/袁学旺 林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