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甲秀楼畔。
阳光洒落在波光粼粼的南明河面上,甲秀楼在一片金黄中显得格外宁静与祥和。历史与现实,仿佛在这一刻交织,让人不禁沉醉其中,思绪万千。
700多年前,元世祖设顺元城,乃一座土城。
517年前,王阳明谪贬至贵阳龙场,临行前所知晓到的信息:此蛮荒之地,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386年前,徐霞客走进贵阳,穿过次南门,走过都司桥,沿着南明河一路前行,一个个地名令他好奇,来到太子桥,他不禁问:“何以‘太子’云也?”
从王阳明到徐霞客,再到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在惊鸿一瞥的笔墨间,留下一个令人遐想的贵阳。
2024年岁末,我们设计了一条“寻脉贵阳700年”的穿越:从阳明文化到红色记忆、从古朴村落到繁华都市,从青石板的街巷到摩天大楼的林立……一个个生动的历史瞬间,不同时间坐标上的人物,跃然于纸上。那些筑城夯土建设“九门四阁”的人们、那些生于斯长于斯走向更广阔天地的人们、那些繁衍生息不断改变这座城的人们,一笔一划镌刻着这座城的文脉印记。
贵州日报推出《寻脉贵阳700年》8个版特刊,不仅是对贵阳历史文化的深情回望,更是对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贵阳的文化基因和城市精神,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无限潜力。
抚今追昔,寻脉贵阳。需要穿越时空的迷雾,去聆听被岁月遗忘的声音;需要静下心神,去感受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宁静与深邃。其实,所谓文脉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中。
“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时光在变,城市在变。从过去的军事重镇到如今的现代化都市,贵阳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始终激励着这座城市奋力前行。
贵山巍巍黔中青——行走贵阳触摸历史文脉
翻开中国地形图,在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东部,以丘陵盆地为主的贵阳掩映在群山之中,如一颗镶嵌在高原上的明珠,耀眼夺目。
8亿年“六起六落”的山海转换,千百年河湖溪涧的精巧雕刻,让贵阳形成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独特地质之美,让每一个走近她的人为之惊叹。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又闻天下泉,半落黔中鸣。”
山水为骨,文化铸魂。因“通道”而兴的贵阳,以西南咽喉重地的战略地位,伴随着驿道商贸的马蹄声,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贵人峰如屏,览山城芳华;南明河如琴,流潺潺岁月。徜徉在这座从时光深处走来的贵阳城,在街巷砖瓦、山水楼阁间,捡拾700年岁月流淌沉淀下的历史记忆和人文风情,触摸历史沉浮中涌动出的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黔地英才多俊逸——历史名人与贵阳
“没想到,贵阳历史上还真的有过文武状元,以前只是听说过。”8月暑期,昆明某中学的蒲老师和一帮朋友到贵阳游玩。在曹状元街,她由衷发出一番感叹。
曹状元街是贵阳市的一条地标街巷,很短,仅有几百米。修缮后的街道古色焕发,当年那个竞得武状元的曹维城仿佛英姿回归,点亮了这处人文景点。
曹维城是清朝贵州贵阳府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20岁的他高中癸未科武举殿试进士第一名,被康熙皇帝钦点为状元。对此,道光《贵阳府志》、民国《贵州通志》等文献均有记载。
曹维城致仕后并不眷恋他乡的衣锦生活,而是返回贵阳继续修武。他选择在仓后街(今富水南路)西侧的常平仓内定居。这条巷子是贵阳府的粮仓所在,所以叫做常平仓。曹维城曾经在这里建造过一座府邸。资料记载,府邸为中式四合院,前有朝门,院内广植花木,砌有鱼池,府外道路铺砌青石板,后人将这条路叫作“曹状元街”。
在人们的印象中,武状元都是孔武有力的硬汉形象,但文武兼修的曹维城颠覆了这个认知。他的诗作留下的虽不多,却能彰显其文字造诣。从《贵阳府志》记载的曹维城所作的《初秋登黔灵山赠瞿脉上人》一诗中可见一斑:“居与佛庐近,探幽不厌频。开来天外寺,隔断世间尘。檐敞风烟细,窗虚景物新。白云常住处,从尔问禅真。”《黔诗纪略后编》亦有一首:“黔山精舍好,相对有名僧。道悟无生妙,禅参最上乘。茶煎涧中水,香霭佛前灯。不许尘凡到,云岚护几层。”
距曹状元街直线距离三里多的夏状元街,因清朝文状元夏同龢而得名。夏同龢出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自幼在贵阳长大,长期随父在贵阳团井巷(今团结巷)的一处四合院居宅就读。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30岁的夏同龢赴京参加会试获一甲一名。当年的《申报》《知新报》,相继刊发了夏同龢喜夺魁首的消息。
夏同龢高中状元不久便被派往日本留学,考察日本工业,成为中国历代状元中唯一的留学生。回国后,基本上都在外省供事任职。尽管如此,夏同龢始终认为贵阳这座城市是他功成名就的出发地,30年的学习和生活,让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很深。民国时期,夏同龢家的“状元府第”所在的街道改称状元街,1987年状元街又更名为夏状元街。虽然昔日的景象不复存在,但夏同龢的好学声名仍在贵阳久久回响。
华家故事是老贵阳人津津乐道的谈资。这里的华家,指的是华联辉家。1862年,华联辉举家从遵义迁至贵阳,因经营盐业积累起巨额财富。他在遵义仁怀茅台镇创办成义烧房。1915年成义烧房、荣和烧坊酿造的茅台酒走进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获金奖,一时名声大噪。
华联辉的儿子华之鸿认为,文化建设是贵州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为此他倾注全力办学办报办书局,事业做得有声有色。他与唐尔镛、任可澄创办了贵州规模最大、设备最好的贵州通省中学堂,也就是现在的贵阳市第一中学;出资参与创办《黔报》《贵州公报》等媒体,让贵州的传媒业蓓蕾初绽;1909年创办贵阳文通书局,意在“文以载道,通达心灵”,先进设备加上先进管理,使得书局一跃成为全国七大书局之一。
与华家有着紧密关联的马宗荣,1918年考上公费留学日本学习,1929年回国后担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学,任大夏大学图书馆馆长时创办该校社会教育系。他先后出任暨南大学、浙江大学、劳动大学、中国公学等高校教授,并兼中华学艺社常务秘书等职,后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抗战爆发后与大夏大学师生奔赴贵州,任该校总务长、教育学教授。
在大夏大学任教期间,马宗荣应华之鸿之子华问渠之邀,与文学家、著名学者谢六逸筹备贵阳文通书局编辑所。两人利用广泛的社会关系,聘请了大批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编辑所编委会,成员包括竺可桢、茅以升、冯友兰、苏步青、梅光迪、王伯群、蹇先艾、张道藩等名人。100多位文化精英组成的强大阵容,使得贵阳文通书局与当时的商务印书馆不相伯仲。对于偏居西南一隅的贵州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马宗荣担任大学教职、编辑出版图书的同时,潜心著述,先后出版著作、文集30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大时代社会教育新论》《中国古代教育史》《王阳明及思想》《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等。他集出版家、教育家、编辑家、图书馆学家等于一身,对贵州乃至中国的文化事业和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文脉越春秋 城垣舒画卷——从“九门四阁”钩沉贵阳城市记忆
一山一水显气韵,一楼一阁展风流。
时光流变中的贵阳,多元文化水乳交融,多彩文脉激荡回响。
“盛世车书环斗极,遐方文物应奎垣。”回望历史,老贵阳城氤氲着深厚文化底蕴,先后建有老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北门、新东门、威清门、六广门、红边门“九门”及灵关阁、文昌阁、皇经阁、玉皇阁“四阁”。
作为老贵阳城市肌理的代表,“九门四阁”是老贵阳人最引以为傲的古建文脉。
岁月如歌,一眼千年。时间的刻刀反复雕凿,贵阳老城墙和“九门”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不复存在;“四阁”仅余文昌阁,静卧于老东门一段残垣之上。
沿着历史的足迹一路追寻,在贵阳城市建设史上举足轻重的“九门四阁”并未远去,而是化作城市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生生不息、绵延不断,与这座美丽新城融为一体。
奋进新时代,贵阳城市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龙头、大西南交通重要枢纽和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突出生态文明优势的现代化新型中心城市。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墨香书卷里相遇——透过《贵阳历史文化丛书》探寻发展脉络
山水之城与避暑天堂完美邂逅,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来到贵阳,徜徉在这座历经七百余年基址与布局基本不变的城市,感受城市的独特魅力。
那么,贵阳究竟是座什么样的城市?贵阳之名由何而来?贵阳山水如何演变?贵阳文化发展又有怎样的脉络?
“现在,游客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对于贵阳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山水之美,我们希望通过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让游客在山水之中,还能了解贵阳的历史文化、内涵之美,因认识这座城而产生更为热爱的感情。”《贵阳史话》主编、贵阳市档案馆(地方志办)副馆长(副主任)段洪说。
12月20日,经过两年的精心筹备,《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书在充分挖掘、整理、利用贵阳丰富的历史文化文献史料的基础上,集政治性、历史性、文化性、地域性及普及性为一体。
《丛书》分为总述卷1册、分类卷10册、绘本2册。首期发行总述卷及4册分类卷,其余分类卷及绘本将依次出版。
《贵阳史话》作为《贵阳历史文化丛书》的总卷,以贵阳贵安的历史文化概览为定位,通过大开大合的笔法,在参考与借鉴地方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以贵阳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支撑,凸显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和亮点特色,用史话的形式讲述历史文化故事,展现贵阳从远古走来,发展历程中的重大轨迹。
分类卷则以不同的新视角,通过新观点、新探索的写作方法,打破就文化谈文化的写作构架,多角度追寻贵阳的历史文化。
其中,分册《甲秀昌明》浓墨重彩凸显贵阳教育的繁荣昌盛;《筑城红韵》以中国共产党在贵阳的建立发展为主线,记载党在贵阳的主要活动、主要人物、重大事件;《金筑诗话》以贵阳贵安历史上文化艺术大家的作品成就,立体展现千姿百态的贵阳文化;《贵士名贤》以各个时代贵阳杰出人物的代表故事,体现贵阳的城市精神;《心学胜境》通过王阳明在筑悟道及阳明文化在贵阳的传承影响,展现贵阳的心学文化发展;《考古黔中》以招果洞考古发现的发掘成果为重点,记述了贵阳史前遗址遗迹;《贵山富水》以贵阳城市设立以及规划建设为线索,记述贵阳城的九门四阁、老字号以及四次大移民文化融合的盛况;《多彩之风》主要记述贵阳移民文化与民族文化和谐交融的独特风景;《山海沧桑》主要记述贵阳的地质环境变迁,凸显构成贵阳历史文化发展的独特自然环境;《六爽之城》围绕“爽爽贵阳”城市品牌展示贵阳旅游文化,记述贵阳贵安的风景名胜、老字号、非遗特色等,全力提升“爽爽贵阳”城市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我印象最深的是分册《考古黔中》。这是首本以贵阳贵安史前考古内容为重点的书籍,更有力的证明了贵阳贵安是中华民族‘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的重要构成部分。”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史继忠表示,《贵阳历史文化丛书》不仅是呈现贵阳七百余年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明史,更全面系统的展示了贵阳贵安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特征,以及贵阳贵安人民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读者从中既可看到历史,又能看到文化。
守护历史文化,传承历史文脉。
如今,在贵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贵阳人民发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城市精神,赓续奋进,后发赶超。践行“两山”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的贵阳篇章领衔而成;勇立数字经济发展潮头,“中国数谷”的城市名片全国首屈一指。
回首来时路,七百余年的历史沉淀描绘出今日“新城气旺旧城尽,不愧雄奇冠此州”的林城盛景。揭开岁月洗涤的历史文脉,让我们在散发着墨香的书卷里相遇,一起感受穿越历史风烟的贵阳城。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以文润城焕新彩——推进文化建设擦亮人文贵阳名片
“‘红色美丽村庄’开庄以来,村里乡村旅游发展很好,民宿和农家乐客流量明显增加。”冬日的农村静谧安详,望着眼前颜值一新的村庄,贵阳市息烽县永阳街道猫洞村党支部书记陈孟菊思绪飘飞。
猫洞村毗邻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留下大量革命遗址遗存。过去,因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猫洞村的发展面临重重挑战。
2021年,猫洞村被确定为贵州省首批23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之一,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乘着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的东风,猫洞村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依托贵阳市委党校息烽现场教学基地和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红色旅游,聚力讲好红色故事。2022年7月,猫洞村红色美丽村庄正式开庄。
如今,走进猫洞村,新建的村史馆,成为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努力餐厅”、红色文创工艺(手袋)加工车间等项目红红火火;成立“红色小分队”“红色讲师团”,整编的红色故事、情景剧让人耳熟能详……猫洞村依托红色文化华丽蝶变,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文化建设提振乡村精气神,凝聚乡村全面振兴的奋进力量。”陈孟菊表示,猫洞村将进一步用好红色资源,推动文化建设与特色产业齐头并进,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赋能。
承红色印记,启乡村新貌。花溪区高坡苗族乡街上村、乌当区羊昌镇黄连村……在贵阳这片红色文化沃土上,一个个红色文化资源富集的乡村紧抓文旅发展热潮,结合优势促进文化创新、发展文旅产业、激发乡村活力,走上振兴之路。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近年来,贵阳市推进文化建设,围绕做精红色文化、做强阳明文化、做实民族文化、做特群众文化和做优历史文化,加快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有特色的文化品牌,为文化贵阳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百年前,王阳明在贵阳修文龙场悟道、教化民风,开创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阳明心学。跨越数百年,阳明文化逐渐融入贵阳的每寸土地,塑造着贵阳的城市内核和城市精神。
紧扣阳明心学诞生地这一优势,贵阳市以创新精神推动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打造了中国阳明文化园、贵阳孔学堂等文化地标,打造一批精品文旅线路、精品研学课程和文旅产品,为阳明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文化的沉淀与时代气息交融,赋予贵阳鲜活、包容、开放与浪漫的独特魅力。这里是孕育了阳明心学文化的灵杰之地,更是历史文化富集的宝库,多民族互助共生、和谐相融,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红色文化沉淀厚重。
2023年盛夏,一支乐队以街角为舞台,在文昌阁城墙下歌唱的身影被很多人记住,也由此拉开了贵阳路边音乐会的序幕。一年多来,这场零门票、零门槛、零商业的音乐盛宴持续升级,逐渐发展成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为群众生活注入了音乐元素,唱响贵阳“爱乐之城”的全新IP。
以文润城,滋养城市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推进文化建设,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群众文化、历史文化等各类文化瑰宝在这里交融激荡,一批叫得响、立得住、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应运而生,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共同铸就文化强市的贵阳底气。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纵览古今赏新韵——绿色发展持续提升城市吸引力
“万山迢递到真州,新筑孤城水抱流。”
“乍寒乍暖早春天,随意寻芳到水边。”
千百年来,镶嵌在云贵高原的明珠——贵阳,被一代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和追捧。
清代文人邹一桂是江苏无锡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考取进士,官至礼部侍郎。乾隆元年(1736年)至乾隆七年(1742年),邹一桂两任贵州提督学政,其间饱览黔中的奇山异水,每遇胜景,即用笔摹为画稿备忘,留下《山水观我》图册,共绘湘、黔山水22帧,依次为:穿石、清浪滩、辰溪、马嘴岩、黄绕山、天柱县、相见坡、玉屏山、石阡、关索岭、飞云岩、鸡公岭、帮洞、铁锁桥、白水河、九里箐、葛镜桥、东山、黔灵山、雪崖洞、照壁山、涵碧潭,除前5幅绘湖南风光外,其余皆绘贵州景色。他在《山水观我》序言中说:“黔中山水格外有情,引得无数文士竞往游观,流连忘返,乃至久别后仍忆念不已。”他的《黔灵山图》,描绘了贵阳山城的胜迹,表现了黔中山水秀逸清丽之美。
当代诗人黄润蓬专注在诗词中描绘和谐生态画卷,曾出版《贵州环保诗词选》一书。诗作《仙人洞纪游》中写到“花溪龙洞天河潭,如画如幻似桃源。甲秀黔灵图云关,葱茏灿烂在人间。置身华夏公园省,愿作凡夫不羡仙。”
徜徉于这座有着山水禀赋和文脉传承的城市,攀黔灵山,感叹“野禽五色仙裙蝶,山黛千盘佛髻螺”的天地造化;游南明河,体悟“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天人和谐;登甲秀楼,领略“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的城市韵律;访文昌阁,见证“盛世车书环斗极,遐方文物应奎垣”的城市文脉……一山一水尽显气韵,一楼一阁各展风流。
在寂静的岁月中,延绵百里的环城林带,穿城而过的南明河水,星罗棋布的绿地公园,缓缓铺展出“十里山水半入城”的美丽画卷。
城是一幅景,景是一座城。在这幅和谐生态画卷中培育出来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中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12届。
在202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特邀专家潘家华说:“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有很好的国际影响力。通过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研讨会这样一个平台,我们要推进全球生态文明转型的进程,把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向世界加以传播,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做得更加扎实。”
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山水造就奇观、孕育文化,却也限制发展。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千年之前,诗仙李白一生坎坷流离,性格却始终乐观豪放,诗风雄奇豪迈。暮年的李白在诗句中道出了他心中对当时贵州的看法:偏远。
时至今日,曾经“地无三尺平”的贵州,万桥飞架,大道纵横,实现了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的历史性跨越。随着天堑变通途,“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黔货走出大山、“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贵品走向世界……
前进的力量正在贵州贵阳的每一寸土地上迸发——
勇立数字经济发展潮头,“中国数谷”的城市名片全国首屈一指。发挥华为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数据中心从“以存为主”向“算存一体、智算优先”转型,稳步走在智算领域前沿。
围绕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奋力培育数字经济增长新动能,一批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的制造企业,为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迎来发展新机遇。
发展绿色经济,培育发展动能,特别是在新能源电池方面,积极引进和培育了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中伟新材料等新能源电池企业,着力补链、延链。
树牢开放发展理念,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发展战略,全力拓宽开放通道、做大开放平台、引育开放主体,高质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先行区。
七百余年的历史,沉淀描绘出今日“新城气旺旧城尽,不愧雄奇冠此州”的林城盛景。渊深厚重的历史根脉和人文精神,滋养着贵阳儿女、浸润着黔中大地,造就了“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精神品格,生生不息、历久弥坚。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来源|贵州日报
编辑|赵子滟
统筹|吴亚鹏
编审|刘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