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制造向新 争先进位加速
——来自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线调研
10月19日,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蒸汽发生器装船发运。王继军摄
今年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40周年。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秦皇岛经开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大胆探索,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成为对外开放门户、产业发展高地。在2023年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中,秦皇岛经开区位列第35位,较上年进步了71位,在河北省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排名第一。
近日,记者走进秦皇岛经开区,探寻其争先进位背后的故事。
■ 外资企业由木成林
吸引外资,是观察一个地方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
1985年,在秦皇岛经开区成立的第二年,区内首家中外合资企业——邦迪管路系统(秦皇岛)有限公司注册。1992年,区内首家外商独资企业——秦皇岛恩彼碧轴承有限公司落地。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两家外资企业跳上中国的开放快车,一个发展为母公司最大的制管工厂,一个发展为行业中为数不多的轴承与轴承座生产一体化的基地。
11月9日,恩彼碧公司相关负责人召开讨论会,研究如何用好“两新”政策,对老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公司总经理上中勇二说:“我们希望投入2000多万元购置新设备,让生产效率更高、生产过程更节能、员工工作环境更好。”
2022年,企业投资900万元更新了轴承磨削生产线,大大提升了磨圈水平,生产出精度更高的轴承产品。
近年来,从更新设备到建设包材库再到完善技术楼,企业增资不断。而中国完备的供应链体系,让他们对深耕中国市场更有信心。
“过去我们很多零部件从日本进口,现在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即便是紧急调货,不超过一周也能配齐所有零部件。”上中勇二说。
贸易环境更加开放便利,也坚定了企业加码中国市场的决心。
恩彼碧公司的产品,90%出口海外。为此,母公司在秦皇岛综保区建设了海外仓,产品生产完成后即可进入综保区,实现快速出口退税,加快资金周转。
对于邦迪管路公司而言,2000年起转型生产汽车刹车管、燃油管,成为飞速发展的转折点。
在生产车间的飞锯下料生产线,线锯头以每分钟100米的速度快速移动,将完成涂层的管子切割成一根根不同长度的刹车管。“飞锯虽然速度快,但是平稳性和精度都能保证,是锯切刹车管的‘一把好手’。”该公司工厂经理李国成骄傲地说。
从最初的两条传统制管生产线,到增加3条德国进口连续制管生产线,企业的盈利水平、工艺技术、产能及品类数量逐步升至全球前列。
“中国市场太大了,汽车市场规模在这20多年突飞猛进,我们的销售额也节节攀升,成为奔驰、宝马、通用、长城等知名汽车厂商的主要供货商。”李国成说。
国内大市场、完整产业链、良好的环境吸引众多外资企业投资中国,助力秦皇岛经开区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区内外资、外贸企业分别达到107家、232家。
■ 人最多的地方不是生产线而是实验室
车间内,熔炼、热处理、机加、涂装等工序一气呵成;生产线上,机器人一刻不停,将一只只闪亮的铝车轮轻松地搬来运去;流水线上,铝车轮排队接受X光无损探伤智能识别系统体检,有没有“内伤”一下就能看出来……11月11日,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铝车轮六号工厂内,生产忙碌进行,却几乎看不到工人。
这就是全球铝车轮行业首家“灯塔工厂”,也是省内首家“灯塔工厂”,代表着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
中信戴卡是秦皇岛市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铝车轮及铝制底盘零部件供应商,2023年铝车轮产量突破1亿只。
生产规模如此庞大,本应繁忙的生产车间却见不到工人。人都在哪儿?
“在中信戴卡,人最多的就是研发部门。”公司技术管理中心主任李世德介绍,公司位于国内及北美、德国、摩洛哥、日本的7个研发基地,研发人员超过1700名,可以24小时不断档开展全球协同研发。
公司建有工程技术研究总院、工业工程研究院、数智化制造研究院三大研究院,还有多个国家及省、市级创新平台,并与燕山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构建起创新生态资源圈。累计获授权专利8000余项,构建了材料研究、产品结构优化、生产工艺“三位一体”的轻量化研发体系,可实现从造型理念到批量生产的无缝转换。
今年2月,公司自主研发的“一体化压铸”全流程解决方案正式发布。它可以将98个汽车零部件合而为一,一次性压铸完成生产加工。投入使用后可减重33.4%,扭转刚度提升15%。十余款应用该技术的产品正在同步开发中。
“轻量化、集成化、绿色化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通过不间断地科技研发,以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助力产业发展。”李世德说。
在秦皇岛经开区,像中信戴卡这样的企业并不少见。
把创新驱动发展放在突出位置,该区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目前,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93家,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91家。今年1至9月,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规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8.12亿元,实现利润51.66亿元,分别占全区规上企业总量的65.73%和77.66%。
■ 沿海滩涂“长出”高端制造业集群
11月16日,位于秦皇岛经开区东区的哈电集团(秦皇岛)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码头,天车从生产制造二厂房一直延伸向大海,2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蒸汽发生器由此装船,运往陆丰核电站。
蒸汽发生器是核电装备系统中最关键的设备之一,能将核反应堆的热量转换成300到600摄氏度的过热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组产生电能,业内称之为“核电之肺”。
将一个个动辄两三米高、以吨计重的大锻件焊接起来,是成就这一大国重器的关键。
当天,一位焊工正对蒸汽发生器的水室封头和下部组件进行焊接。水室封头形似一个大铁碗,“碗口”直径4.48米,外侧有火焰加热,工人在作业环境超过170摄氏度的内侧进行手工焊接。
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建磊介绍,这个焊缝的外坡口近300毫米,相当于用上千根焊条把两面“墙”焊在一起,还要保证无裂纹、无气孔、无未熔合缺陷。
面对高标准的焊接要求,加工足够精度的大锻件成为前提。目前,哈电重装与当地多家企业合作,实现了85%以上的机械加工外包服务本地化。他们还与当地企业共享检验试验设备,为当地企业提供喷砂、热处理等服务。
“秦皇岛不光是个旅游城市,重工业也相当厉害。”张建磊说得斩钉截铁。
然而,就在哈电重装注册成立时的2002年,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脚下的土地是一片滩涂,向东是海,向西是渔村,唯一建成的企业只有一墙之隔的山船重工。
20多年来,张建磊眼看着一座座新工厂拔地而起,秦冶重工、中油宝世顺、耀华玻璃集团等骨干企业纷纷落地。
如今,哈电重装与左邻右舍共同成长,累计生产核电设备500多台,产品覆盖国内外24座核电站。这些拥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国重器,打造出响当当的中国核电“国家名片”。
沿海滩涂上“长出”的,不止新能源及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
近年来,秦皇岛经开区壮大新能源及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粮油食品精深加工、精密电子信息技术及智慧消防、康复辅具及医疗健康五大主导产业。截至今年9月底,五大产业集群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到912.36亿元,实现利润66.58亿元,同比增长20.3%。
“秦皇岛经开区成立之初,便瞄准新兴产业梯次布局,孕育出众多优质企业。正是因为踏准了时代的节拍,才能积蓄发展的能量,带来综合位次的前移。”秦皇岛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霍春利说,他们将继续把经开区打造成培育壮大产业链群的平台支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河北日报(记者 冯阳 张辉)
编辑:崔婷婷 编审: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