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倒戈”次数最多的将军
1/
中国自古就以忠孝治国,忠君孝长这是为人的底线。所以,“好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这样的俗语才能流传千年。
正是受了这样观念的支配,古时朝代理替之际,才会有许多“忠臣以身殉死报君”,而“名垂千古”。即使不以身殉死,也是远离政治,不为新朝所用,是为“遗民”。
但是,人和人不同,有尽忠者,也就会有见风使舵者,于是,史上才会出现许多“叛臣贼子”。
也因此,古人又发明了一句处世良言:“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至少给叛主求荣者一个理论上的安慰。
这些官侍两朝的人,尽管生前风光,吃香喝辣,死后却难留好名,即使是他们的新主子,也不把他们当正常人看待,而是被归于“贰臣”。
比如,乾隆皇帝在乾隆41年提出编纂《贰臣传》,分甲乙两编,共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附录于《清史列传》卷78、79两卷中。
这样做不是让贰臣名垂千古,而是遗臭万年。
乾隆在诏令国史馆修编《明季贰臣传》时,已经明白无误地把对“我大清”有赫赫功勋的洪承畴、吴三桂、祖大寿、钱谦益等一批人打入另册,把降清的明朝官员均称为“贰臣”。
乾隆指出:这些人“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从封建道德出发,实在是’大节有亏”。这些人尽管为清朝作出了贡献,但以“忠君”的标准衡量,他们是不完美的。
做一次叛臣,就落个如此下场,难怪有人对“三姓家奴”更是嗤之以鼻了。
2/
三姓家奴,典出罗贯中老师的《三国演义》,特指吕布。意在讽刺其反复无常,不忠不义。
吕布本身姓吕,父亲早逝,认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丁原待他不薄,倚为股肱。
然而,吕布见利忘义,寡情负恩。董卓用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便令吕布动了心,杀了丁原,取其首级,投降董卓,拜为义父。
为诛灭董卓,司徒王允抓住这对父子同样好色的特点,设下连环计,将歌伎貂蝉同时许给董卓和吕布,使父子两人陷入争夺美女的圈套。
吕布为了一名歌伎,又不惜与董卓反目,杀了董卓,夺回貂蝉。
为了一匹马背叛二爹,为了一个女人又背叛三爹,这便是“三姓家奴”的全本故事。在讲究忠孝仁义、崇尚祖宗膜拜的封建社会,这是最为人不齿的事。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仁义的书,刘、关、张是罗贯中老师极力歌颂的仁义的化身。而吕布,却是袅情绝义、毫无主见的武夫,是刘、关、张的对立面,是作家极力鞭挞的人物。
史实典籍中,并无关于吕布“三姓家奴”一说。这句贬损人的话,是罗贯中老师的杜撰,其目的以借来提高刘关张三英的声誉地位。
然而,三国时代最不能“从一而终”的正是被罗老师捧得最高的刘备。
3/
英雄不问出处。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起家时,往往都依附于某一个军事集团或政治势力,大多数英雄都有过改换门庭的易主记录。
谁是史上易主最多的大英雄?这顶桂冠无疑应属于刘备,有史可考的,刘备就有十次背叛旧主、更换门庭的记载。
1.最初跟随校尉邹靖讨黄巾。(《三国志·先主传》)
2.在平原人刘子平的推荐下,跟随了史失其名的青州从事。(《三国志·先主传》裴注引《典略》)
3.投靠大将军何进的都尉毌(音贯)丘毅。(《三国志·先主传》)
4.投奔幽州公孙瓒。(《三国志·先主传》)
5.与公孙瓒的青州刺史田楷屯兵齐国(今山东淄博市),受田楷节制。(《三国志·先主传》)
6.离开齐国投归徐州牧陶谦。(《三国志·先主传》)
7.陶谦死后,刘备领徐州牧,旋被吕布击败,投降吕布,屯兵小沛(今江苏沛县东)。(《三国志·先主传》)
8.被吕布打败,投归曹操。(《三国志·先主传》)
9.在徐州被曹操打败,投归袁绍。(《三国志·先主传》)
10.离开袁绍,投归刘表。(《三国志·先主传》)
“城头变幻大王旗”,如此频繁地改换门庭,古今跳槽者无出其右,似有反复无常之嫌。
古语说得好,春秋无义战,三国无君子。在那个群雄逐鹿的军阀混战年代,谁胜出谁便是英雄。
至于其手段,则在其次。无论是光明磊落,还是阴险狡诈,都不过是为其争夺天下的终极目标服务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变色龙”的刘备,却一直是历史长河中的确大英雄。
4/
三国是群雄比纷争的时代,有纷争才会有利益直背叛。清末民初的环境与三国时期有些相似。
所以,在那个特殊时期,也出了一位名气很大的“倒戈将军”,虽然在数量上他没刘备多,一生只叛过八次,但他的名声,在当代绝对不比刘备差。
此人原来是清军的一名管带(相当于后来的营长吧),后来时局变幻,他就走上了一条摇摆不定的人生路,一生八次倒戈:
第一次、滦州起义倒清政府;
第二次、护国运动倒袁世凯;
第三次、武穴停兵倒段祺瑞;
第四次、北京政变倒曹锟;
第五次、拉郭松龄倒张作霖;
第六次、五原誓师倒北洋;
第七次、积极倒共;
第八次、中原大战倒蒋。
1948年,搭苏联“胜利”号回国参加新的政权时,途中船上失火,窒息而死。
此人便是西北军的创建者,蒋介石的拜把兄弟冯玉祥将军。
5/
中国有句老话,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中国还有句老话,叫上梁不正下梁歪。
西北军在这样一位著名的“倒戈将军”的统领下,那些将官们的节操就可想而知了。
据不完全统计,出自西北军的“倒戈将军”就有22位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石友三,另一个是吴化文。
石友三系冯的“十三太保”之一,少林寺就是他带兵烧毁的。在军阀混战时期,他三次叛冯,后来又投蒋反蒋,投张反张,被时人称为“倒戈将军”。“七七事变”又抗靠日军,最后被部属诱捕活埋于黄河岸边。
吴化文原冯部任参谋,他先是追随冯,后投奔蒋介石,再投靠汪精卫,又反投蒋介石,最后加入我军,攻进南京城,打下伪总统府。吴化文后获得一级解放勋章,曾任浙江交通厅长、省政协副主席。
除此之外,冯手下的干将还有韩复榘、孙殿英、庞炳勋、马步芳、杨虎成……
西北军中,可称真英雄的至少有如下两位:佟麟阁、吉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