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应该都听过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可能现在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人去这样认为。这说明了只看到了文人的表面,没看到文人所带来的精神力量。

有句话也是这样说的: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偏偏要靠才华吃饭,自古文人多骚客。

无论哪个时期,都会有一些文人尝试用文字唤醒人们的思想,文人的战场在笔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面临国家危难之时,除了一些将领士兵冲锋陷阵,还有一些文人如老舍、鲁迅、胡适等等也投入到笔下这无声的战场。文人赋予的是一种精神力量上的抗争。而作做毛泽东秘书的陈伯达亦是如此。

求学生活

1904年,陈伯达出生在福建,他的家庭也算是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个秀才,虽说家庭条件不算特别的好,但是还是让陈伯达去学习,当时他的父亲在村里当一个私塾先生,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也能接触到学习的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他15岁那年,陈伯达考上了厦门集美师范学校,在学校里他接触到了郭沫若的作品,并且对于郭沫若也是非常的崇拜,对他的作品反复地阅读,并且还写信给郭沫若,可见他对于知识的喜爱与渴望。在学校学习了两年半之后,就回到了老家当了小学教员。

1924年,在同乡张觉觉的帮助下,陈伯达来到了上海,他一边在一个报社给别人当记者,一边还在上海大学文学系上学。

在他上学期间,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且这也让他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在这期间,他的文学素养也是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也让他对中国共产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开始陈伯达非常信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且当时正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所以在别人的介绍下,他于1925年加入了国民党,在之后的工作和学习中,陈伯达发生国民党的思想并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也就慢慢的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发现共产党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有共同之处,也就是在这一阶段中,陈伯达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多的倾向。后来因为一件事,促使陈伯达加入中国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他认识了和他是老乡的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张贞,而且通过张贞的推荐,担任了政治教官,后来陈伯达又在陈少微创办的杂志中协助编辑和撰稿。

1927年,中共特派员王菏波来到福州,组织工人运动,在一次机会上,陈少微便把陈伯达介绍给了王菏波认识,不过,这件事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不久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命令张贞抓捕陈伯达。因为是老乡,张贞并没有抓捕,而是护送他离开了。陈伯达如惊弓之鸟,逃往了上海。

1927年的时候,陈伯达在张觉觉、陈少微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陈伯达后来回忆的时候说到“当时国民党正在大肆的屠杀,这个时候我还愿意加入,就免了我的候补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加入共产党之后,上海很难立足。他就根据组织的安排去到了武汉,到武汉后,陈伯达就到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出版科科长,从这开始,陈伯达也就正式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同年,他被安排到了苏联学习,进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

在苏联期间,因为他的闽南话,别人都听不懂,所以他在校期间,很少和别人交流。每天主要工作就是读书,所以他在苏联期间,对于马列的理论认知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也让他对于自己所属的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的认识。

崭露头角

1930年底,陈伯达从苏联回国,在王明的安排下,去到了天津,到河北区参加省委宣传部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出版编辑《北方红旗》。

后来,因为国民党特务机关的破坏,陈伯达被捕入狱,直至两年后才被放出。在狱中的两年,使他的心性进一步得到磨炼,意志更加的坚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狱后,他依然担任宣传工作,很多起义运动的宣传,都是陈伯达亲自写的。

1937年,北平沦陷后,陈伯达向组织申请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去创作。所以就去到了延安,也就是在延安期间,陈伯达见到了伟人毛泽东。

与毛泽东的相处

到达延安后,首先去担任了一名教员,因为讲话听不懂,并不是特别的顺利。后来,延安成立了马列学院,当时张闻天和张伯达很熟,在一次机会中,就给毛泽东介绍了陈伯达,但是并未引起毛泽东的注意。真正引起毛泽东注意的还是在一次座谈会上。

当时很多人都在对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的阶级性进行争论,这个时候陈伯达说话了,运用对立统一的方法加以阐述,

他说:“我认为,孙中山的思想有两个两重性:既包括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又包含民族资产阶级思想的两重性”。

说完后,毛泽东感觉非常的发言非常的好。在座谈会结束后,毛泽东就单独地留下了陈伯达,问了很多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人聊完后发现,两人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而且两个人对中国的哲学都是十分的感兴趣。

此后,陈伯达的讲座毛泽东也是经常地去听,其他人看到之后,也明白毛主席对他的重视,也纷纷去听,慢慢的,去听陈伯达讲座的人也是越来越多。语言上还是有些障碍,随着讲座时间的变长,也都慢慢习惯了他的语言方式。

在这过程中,陈伯达写的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研究也都会让毛泽东看,并且陈伯达按照毛主席的意思进行修改。

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更加地了解了陈伯达。对其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变得越来越欣赏。于是,1939年春,陈伯达就被正式调任到毛主席办公室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调任到毛主席身边后,对于陈伯达来说,又迎来了一次转变。慢慢地,毛泽东发现陈伯达对于打仗的事情真是一窍不通,而且他自己也没有兴趣。毛主席发现他的思想还是停留在古代的一些哲学思想上,并没有和现在这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接轨。于是,毛主席就亲自安排任务给陈伯达,让他研究抗战中的一些实际,中间涉及到军事。政治。教育等等,也正是这一举措,使陈伯达把自己研究工作的注意力从古代转向现实生活。这对于陈伯达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说到在抗战时期,陈伯达的开山之作,那就不得不提到《评〈中国之命运〉》一书了,该书是针对蒋介石出版的《中国之命运》一书。而作出的反击,因为蒋介石所著之书宣称只有国民党才能救中国,并且对中共进行语言攻击。于是毛泽东召集了陈伯达等几人撰写了《评〈中国之命运〉》一书,此书一经发行,影响巨大,对我方后方根据地的稳固起到巨大的作用。在这之后,陈伯达又写了很多文章。为整个抗日和建国后的工作在思想层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周恩来曾赞扬陈伯达:他是“我们党的最好的理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场失意

有句话说:职场得意,情场失意。对于陈伯达而言,也是非常的符合的。陈伯达的事业可以说是非常的辉煌,顺风顺水,但是在爱情上并不是那么的如意。

陈伯达一生共有三任妻子,但是没有一人与他白头偕老。

第一任妻子叫诸有任,他们两个是在苏联的莫斯科大学认识的,当时两个人都在异国他乡留学,心里不免会有些许亲切感,最终共结连理,并且生下了一个儿子陈晓达。

1942年,他和妻子结束了这段婚姻,后来26岁的儿子在1960年前后也因为某种原因而自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任妻子叫余文菲,余文菲之前在抗大学习,学业结束后分配到中央党校工作,两人在此认识,并且生有一个儿子陈晓农,在5年之后,两人又选择了离婚。

第三任妻子叫刘叔晏,刘叔晏很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马列学院认识,时间久了,两人互生情愫,最终,两人结婚了,时间一久,各种矛盾频出,最后,陈伯达将刘叔晏送到了山东。

后来陈伯达入狱,出狱后几位妻子也都没来照顾他,还是跟着他的儿子来共度余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辉煌人生的落幕

谁能想到,一个在伟人身边几十年的人,最后也会入狱,一切看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从成为毛主席的秘书,一直到出事前,陈伯达的道路真是风光无限,一路迁升,而且在毛泽东的30多位秘书中,他的职位可以说是最高的。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他又亲自担任文革小组组长,可见毛主席对他的信任及器重。但是,暴风雨来临前,就是需要点无声的宁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0年夏天,庐山会议召开,会议上,林彪大胆地提出设立国家主席,此时,林彪的野心已经逐渐暴露。而陈伯达在当时也是按照林彪的意思将自己的讲话进行了向下传达。这个时候,毛泽东紧急召开会议,宣布停止讨论讲话,责令了陈伯达做检讨。

后来,陈伯达又搜集了很多资料,进一步为会议造势,此时毛泽东对林彪还是抱有期盼,想去挽救和教育林彪,所以就仅仅批评了陈伯达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在会议上,陈伯达就被控制了,至此,陈伯达的身影没有出现在主席台,再后来,对其进行了审查,确定其犯了政治上的错误,最终被关进监狱。他的政治生涯也正式落幕。

1988年10月,陈伯达刑满释放。在晚年的时候,中央问陈伯达还有什么要求时,

他也只提出一个要求:能不能多给他一点吃水果的钱。中央批复:同意。

后来,陈伯达因病住进了医院,不到一年时间,陈伯达就于1989年9月20日,因病逝世,时年85岁。

陈伯达的“八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伯达的前半生还是非常的顺利,后半生虽有牢狱之灾,不过最后也能善终于家人身边。也算是非常地欣慰。对于陈伯达的工作能力,大家都是认可的,而且在陈伯达的工作中也有着令人感到奇怪的几个特点。

  1. 头顶不见天日。陈伯达特别喜欢戴帽子,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只要在人前,他都会戴一顶帽子。
  2. 不知姓名。他到一个地方很多次,而且负责人也都陪了很多次,每次问名字的时候都叫不上来名字,始终不知道谁是谁。
  3. 喜欢平房。这个可能跟他自身的情况有关系。他看到比较简陋的房子,会夸奖,对于一些在办公楼办公的,他反而有些不高兴,提出批评。
  4. 不坐沙发。他个人非常不喜欢坐沙发。给他准备的有沙发也不坐。看到有沙发,谈事情的时候也是直接坐到地上。
  5. 说话难懂。因为他是福建人,说的是闽南话,闽南话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听不懂的。有时候开会讲事情,甚至会一边说一边比划。对于帮助他翻译的人,他也是非常地感谢。
  6. 不准记录。他自己身为一位秘书,平时的时候需要做记录,但是他在负责讲话开会的时候,却不让人去做笔记,不让做记录,所以他开会特地安排一个能听懂他的话的人坐后面记录,以便后期的传达和落实。
  7. 自由行动。他出行从来都不需要警卫随从,而且从来不事先给通知。有时候他已经到了,警卫战士可能才知道。
  8. 周末深夜,突然降临。陈伯达喜欢在周末的晚上去探访,给人以出其不意。所以,很多了解他的人都会在周末的时候提前做好准备,以防止他的突然袭击。

陈伯达虽然有这些怪癖,但是并不影响其本身的能力与工作情况。可能也正是有这些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也促使他在同一个职位上比别人走得更远更高。

总结:

陈伯达的战场在笔下,不过无论成与败,是与非,他在我国重要的时期,也都为我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晚年虽然有过政治错误,但是陈伯达依然是毛主席身边不可或缺的一位秘书。晚年虽然令人唏嘘,不过也能和家人在一起,也算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