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4月30日晚上,毛主席在华国锋等同志的陪同下,在书房接见了新西兰总理马尔登。
会客之后,华国锋见缝插针,简明扼要地向主席汇报了近期的工作,最后说:“全国总的形势很好,也有几个省的形势不太好……”
此时的毛主席已经83岁,身体每况愈下,走路都需要人搀扶,一举一动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但他都不忘表示对华国锋的肯定。
听完华国锋的汇报,毛主席艰难地提起放在茶几上的铅笔,用尽力气在白纸上写下了三句话:
1.慢慢来,不要着急;
2.照过去方针办;
3.你办事,我放心。
这三句话的份量自不待言,也足以表明毛主席对他的寄托。
毛主席逝世后,华国锋开始主持全面工作,待局面稳定之后,于1980年12月主动申请辞职。
1981年2月4日,中国农历除夕之夜,为宴请越南前领导人黄文欣,邓颖超同志打电话请求华国锋主持这次国宴。
当晚,他来到钓鱼台18号楼,出席了这场国宴,即将离休的他深知这将是最后一次出席国宴。
这场接待外宾老朋友的宴会,十分隆重,菜系安排、上菜顺序、座次安排...都十分讲究。
菜过五味,老朋友之间开始回忆起革命往事,颇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气魄。就在这一霎那,厨师端来一道让其内心破碎的菜。
原来,厨师得知华国锋马上要离休,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国宴,因此特意为他做了一道他最爱吃的菜--没有蛋黄的煎蛋。
华国锋瞬间懂得了同志们的良苦用心,不禁动容,宴会之后,特意跑去后厨以示感谢。
华国锋平易近人的举动,让大家看到了毛主席的身影。那华国锋是怎么得到毛主席认可的呢?
1948年冬,随着我方接管的南方城市越来越多,需要从华北抽调5万名干部随军南下,华国锋就是其中的南下干部,南下之后被任命为湖南湘阴县县委书记,后转任湘潭县县委书记--毛主席家乡的“父母官”。
在湘潭,华国锋一边研究党的大政方针,一边实地走访调研,摸清了湘潭区域的实际情况,敢于创新,采用以农业合作化发展模式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并于1954年成立了湖南第一个高级农业化合作社,采取包产、包工和超产奖励措施,调动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
特别是湘潭韶山冲,虽然是毛主席的家乡,但当地是真的穷。以至于民间有句顺口溜,“韶山冲,村连村,十户人家九家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
这句话道尽了韶山冲的贫穷和无奈,毛主席对此也是一筹莫展,既不能特殊照顾,因为全国百废待兴,这样的小山村在全国遍地开花,无法厚此薄彼,又没什么法子能让父老乡亲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
没想到的是,这个问题华国锋一出手就给解决了一大半,百姓是很实在的,你为我办实事,我就从心底里尊敬你。
韶山冲的老乡用雪亮的眼睛把“华国锋”三个字照射到毛主席的面前。特意写信给毛主席,称赞华国锋同志的创新,能让父老乡亲填饱肚子,主席看完甚是欣慰。
华国锋不仅工作扎实,而且理论总结也不落伍。
1955年,正当全国农村如火如荼推进农业合作化时,华国锋在《人民日报》上来了个三连发,题目是:
“《长沙县高山乡武塘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样从中农占优势转为贫农占优势的》、《湘潭县清风乡党支部帮助贫苦社员解决困难》、《湘阴县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这三篇文章旗帜鲜明地说明了一个观点,“只要贫农够努力,未来不再是梦。”文中用长沙、湘潭的工作案例进行了论述。
当时我国农民人口占比80%,贫农人口占比75%,如果解决了贫农吃饭问题,也就意味着我国近60%的人口能解决肚子问题。
那是何等的大事,这可是悬在毛主席心中的大石头,在饥不择食的年代,还有什么能比填饱肚子更重要呢?
正因为如此,毛主席予以充分肯定并亲自批示了这三篇文章。
对于此等人才,既能为百姓干实事,又能把工作经验提炼成理论的好干部,毛主席当然不会放过。
1955年9月,毛主席乘坐专列途经长沙短暂停留之时,点名要接见这位县委书记,一车人除了华国锋这一位县级干部,其他人都是省委领导干部。
毛主席识人的本领众所周知,通过与华国锋深入交流,发现这位长相敦厚的小伙子不错,明确说他是个老实人。
能让毛主席惦记,还能让毛主席主动评价,此鱼注定绝非池中之物。
1955年10月,北京召开七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毛主席破例邀请了华国锋列席并作报告,向来自全国的省委领导介绍湘潭地区推进农业合作化的经验。
此时的华国锋才34岁,面对成百上千的老同志,在中央会议上显得“鹤立鸡群”。
毛主席为缓解他紧张的心情,特意跟周围同志说华国锋是他自己的父母官。
国家级领导人特意向封疆大吏介绍一个县衙,这县衙能不紧张、茫然、不知所措吗?
看着一脸惊慌失措的华国锋,毛主席又说了一句,“一个老实人”。
正是这位老实人,始终坚定不移地跟着毛主席的步伐前进。
凡是毛主席坚持的,他都会坚持;凡是毛主席号召的,他都第一个冲在前头;凡是毛主席着急的,他都当作头等大事来办。
虽然因受到毛主席的关注,他职位获得了火箭式的提拔,但他始终一心为民,总穿着一身普通的棉布衣裳和布鞋,时常下乡调研,与群众打成一片,做了不少实事,比如韶山灌区的修建,在袁隆平万念俱灰之际拨款150万支持他继续搞杂交水稻研究...以至于1971年毛主席亲自点名调他去中央工作。
一步一个脚印,初心始终不变,才让这位抗日游击队员走向了中央领导岗位。
在最后离休之际,因为一道稀松平常至极的菜肴而感动不已,特意在宴会散场之后,跑到后厨跟厨师等人一一握手致谢,这样的胸襟和平易近人的姿态又有几人能做到?他是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华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