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烈,战马鸣。在祁连山下茫茫的戈壁滩上,仅存的几个红军女战士把最后的子弹射向了围拢上来的敌军,她们用石头砸、用刀砍、用牙咬……随着手榴弹的爆炸声,唯有一曲悲歌回响在天地间。
电影《祁连山的回声》曾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这支由女兵组成的队伍就是红军妇女独立团,团长就是被称为“红军穆桂英”的苏风,真名叫陶万荣。
1958年,毛主席途径沈阳时,特意提出要见见当时红军的"黄毛丫头"。当吃完陶万荣做的饭后,毛主席意犹未尽地说:这顿饭,又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事,在长征路上和延安的峥嵘岁月。
陶万荣为何与毛主席有着特殊的战友情,在她身上又发生过怎样的传奇呢?
将军乡走出的童养媳
1916年5月1日,陶万荣出生于湖北麻城乘马区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说起麻城乘马,这可是全国闻名的革命摇篮,从这里走出的无数革命儿女中,有33位成为新中国的将军。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将军乡”。
陶万荣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她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三。因为,家中生活实在困苦,爹妈怕养不活她,就在她7岁时,送给乡邻做了童养媳。
受当时封建礼教的影响,小小年纪的陶万荣在公婆家裹着小脚,还要辛苦劳作,就别提多难受了。
就在她准备接受命运的安排,做一个“三从四德”的女子时,大革命的浪潮席卷湖北,也改变了这个小女孩的一生。
1925年,麻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当时加入农协的会员达数万人,陶万荣的父亲陶绪福还被推举为乡苏维埃主席,她的大哥陶万堂参加了农民自卫军,姐姐陶焕青是县里的妇女主任。
受父亲、哥哥、姐姐的影响,10岁的陶万荣解除了缠足,风风火火地也投入到了革命运动中。
因为年纪太小,组织就安排她担任儿童团团长,负责乡里的情报传递和站岗放哨等任务。
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爆发,父亲和哥哥相继在战斗中牺牲,姐姐也在反围剿时,因掩护群众转移不幸被捕,在狱中饱受酷刑而死。
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和年仅11岁的陶万荣身上,看到逐渐苍老的母亲和年幼的两个弟弟,陶万荣彻夜难眠。
母亲看到女儿难受的样子,笑着安慰她说:“荣儿,家里有我在,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
陶万荣虽然心里万分难舍母亲和弟弟,但她想继承父亲的遗志,为了革命不得不舍弃小家。
就在当天夜里,陶万荣没有惊扰入睡的母亲,她从窗户跳出,直奔麻城县委驻地而去。让陶万荣始料未及的是,她这狠心一走,此生再也未能见到母亲和两个弟弟一面……
17岁的红军女营长
1930年,年仅14岁的陶万荣因为聪明伶俐,被麻城县委推荐选入了红军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毕业后,她成为红军中的第一批女报务员。
1932年,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红军主力撤离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路向西出征川陕。
陶万荣天生有副好嗓子,闲暇时,她经常给同志们唱歌解闷,深受部队首长的好评。
为了向老百姓宣传红军政策,扩大红军队伍,16岁的陶万荣因歌唱得好,被调任方面军宣传队长。
红军到达川西北后,发现这里男人有抽大烟、打老婆的陋习。
川北的家庭妇女不仅要伺候好在家偷懒的男人,还要干最苦、最累的活养家。哪天不顺丈夫的心意,轻则被骂,重则挨打,如果胆敢逃跑,抓回来甚至会被挑断脚筋。
陶万荣带领宣传队深入到农村表演节目,通过自己编排的革命故事宣传男女平等的主张,使得不少川北妇女脱离苦海,融入到红军这个大家庭里。
建国后,余红远(开国少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有个从鄂豫皖苏区来的红军小姑娘,宣传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她唱的那首《劝郎回头》,我至今难忘!
1933年,为了应对敌人的三面合围,红军主力几乎都被调往前线。面对匪患猖獗和地主民团的骚扰,方面军总部组建了我党第一个妇女独立营。
根据以往的表现,总部首长任命陶万荣担任营长。当时,陶万荣听到这一任命,既兴奋,又忐忑。
时任副总指挥的徐向前找到她,用言语鼓励道:“苏风同志(已改名),你虽年轻,但能力强。组织信任你,还有什么困难,我帮你!”
就这样,年仅17岁的陶万荣成了红军正规军的营长,她带领手下400多名女战士担负起了运送物资和伤员,保卫后方机关、医院和兵工厂的重任。
初战告捷,双枪女将威震敌胆
1933年3月,400多名身穿崭新军装,头戴红五星帽的红军女战士,整齐列队站在通江县城中心广场上。
她们大多数人拿着大刀、长矛,只有少数人扛着步枪,那一溜的光头(受伤后方便救治),轰动了整个通江县城。
就像歌中唱的那样“脚不缠,头不盘,剪个毛盖变红男,跟上队伍打江山……”
若干年后,秦基伟将军(妇女独立营军事教官)回忆说:“苏风身体棒、能力强,打起仗来毫不含糊,是红军中的穆桂英!”
刚刚组建的妇女独立营,因为枪支短缺,大多担负辅助任务,很少有机会与敌人正面接战。可就在两个月之后,一场遭遇战,让陶万荣一战成名!
1933年5月,陶万荣率领全营战士在运粮经过鹰龙山时,突然发现山脚下有大量敌人的身影。
一开始,大家还很紧张。当侦查员回来报告说,敌人行军混乱、士气低落,正在扎营休息时,陶万荣判断出这可能是敌人的一部溃兵。
摆在她面前有两个选择:
1、不管山下敌人,继续完成运粮任务,这样做不会蒙受任何损失。
2、趁敌不备,夜间突袭,有机会取得一场胜利,当然也不排除失败的结果。
在与大家商量后,陶万荣做出决定:趁天黑,敌人摸不透情况,逼降敌军。
于是,陶万荣下达命令,3个连分头包抄,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当正躺在地上休息的敌人听到漫山遍野的喊杀声时,他们直接吓破了胆。天知道到底来了多少红军,还是乖乖缴枪投降吧,最少还可以保住一条命。
就这样,妇女独立营在无一伤亡的情况下,俘虏了敌军近200人,缴获长短枪百余支。
从此,妇女独立营名震川陕。身为营长的陶万荣也成为红军赫赫有名的双枪女将(两手都可打枪)。
《会师歌》感动毛主席,黄毛丫头扬名
1935年6月14日,红军两大主力(一、四方面军)历经坎坷,终于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
当晚,为了鼓舞士气,红军总部决定在达维镇广场空地举办隆重的庆祝大会,各部队都精心准备了演艺节目。
轮到陶万荣上场时,她用一曲《红军会师歌》将庆祝大会的气氛推到了高潮。
晚会结束后,首长们到后台慰问演员,当毛主席看到陶万荣后,亲切地握着她的手说:“小同志,你歌唱的真好啊!”
站在旁边的徐向前连忙接话道:“她是我们四方面军有名的黄毛丫头,不仅歌唱的好,还会带兵打仗呢。”
毛主席听后,哈哈大笑:“年轻,会唱歌,又会打仗,以后我就叫你黄毛丫头喽。”
从那以后,陶万荣就成为许多老首长心中的“黄毛丫头”。这也是文章开头,毛主席路过沈阳时,喊年已42岁的陶万荣外号的缘由。
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结束。陶万荣并没有去延安,而是跟随西路军开始了对河西走廊的征战。
临危受命,红军女团长泪洒西征路
西路军总人数超过2万人,早先的妇女独立营经过两次整编,在西征前夕,已经成为拥有强大战斗力的红军主力团。
妇女抗日先锋团下设3个营、九个连,总人数达到1300余人。她们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任谁也不会想到,接下来她们会遭遇何种磨难!
首战吴家山,血战高台,梨园口阻击战……
1937年3月,西路军残部在石窝山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时,妇女先锋团只剩下不到300人。原团长王泉媛、政委吴富莲等团领导都在掩护主力突围时失散了(弹尽粮绝被俘)。
在最危险的时刻,陶万荣临危受命出任妇女团长。她接到的任务是:就地阻击身后的马家军,掩护左、右支队突围。
完成阻击任务后,她们可自行突围,或就地游击等待援兵……
谁都知道这道命令的残酷性,可姑娘们勇敢地完成了阻击任务。在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后,陶万荣决定带领妇女团连夜突围。
她们摸黑在陡峭的山路上行走,十几名女战士因此坠崖身亡,可最终还是有将近200人冲了出来。
等马家军发现不对劲时,陶万荣正带领队伍向牛毛山原始森林急进。可马家军以骑兵为主,两条腿肯定跑不过四条腿,就在牛毛山的脚下血战再起。
仅有20几个女战士顺利冲进了森林,暂时摆脱了马家军的追击。
高山密林中温差极大,白天气温十几度到了晚上就降至零下二十度。为了活下去,女战士们不得不点燃篝火取暖。
追在身后的马家军循着烟迹找到了她们……这支屡建奇功的巾帼英雄团,就此消逝了。
历经磨难,精神不死
陶万荣被俘后,遭到了身体和精神上的非人折磨。就在她将要被分给马匪军官做妾时,因为红军团长的身份暴露,她被马家军押往南京邀功请赏。
一年后,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陶万荣等西路军被俘战士陆续被党组织营救出狱。
在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让她回家看看时,陶万荣毅然回道:“去延安!”
来到延安后,陶万荣先是在抗日军政大学担任女生队长。毕业后,她放弃到苏联学习的机会,坚决要求到最危险的敌后开展工作。
在随后的数年里,陶万荣的足迹遍及山东、东北等地,为抗日和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
1955年大授衔时,与陶万荣一样在红军时期担任过妇女团政委的李贞,成为共和国唯一的女将军。而陶万荣放弃了军职,先后出任省公安厅处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务。
1995年,陶万荣因病去世,享年79岁。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陶万荣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两手空空参加革命,清风两袖离开人世。回顾人生几十年,我没有虚度年华……没什么后悔,也没什么遗憾。我对得起历史,更无愧于未来。”
女兵可以倒下,但女兵的精神永存!
谨以此文,献给党的女儿陶万荣老人,铭记历史,奋发图强,才是对您最好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