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公摊这事,一直是很迷的。
不仅让消费者无法判断房屋真实的价格,还无法判断且明确自己购买时的真实面积。
类似菜市场的鬼称。
随着建筑规范和安全标准的不断加强,高层住宅设施设备的升级,越是后期的产品,基本上公摊越大,有新闻报道青岛购房者发现自己的公摊高达46%。
从消费者的角度,一个不明确的“公摊”对购房者是极不公平的,那为什么一直无人推进改革。
因为公摊面积的存在,交易的税费、维修基金、土增税等,有利于地产财税。而公摊面积的存在,也有利于地方将本应有地方推动建设的公建配套,转嫁给开发商再由消费者买单。
而在棚改时代,公摊的存在实际上也降低了地方的实际拆迁成本。
这也是为什么官方没有主动推动“取消公摊”的逻辑。
熟悉我的读者应该都知道,政策的出现,一般是利益相关者推动的。如今“取消公摊”这件事能被推动到“热搜层面”,肯定是官方层面的意识转化。
官方有意主动推动“取消公摊”。
也就是说,如今“取消公摊”的利益远远超过了“保留公摊”的利益,购房者只是被动获得“红利”。
我们都知道,公摊越低的房子越好卖,无论是公摊时代还是如今的取消公摊,在规范允许的前提下,开发商不会愿意做“增加公摊”的事。第四代住宅,就是在地产下行周期中,地方无法取消公摊但又想增加开发商产品能力的“擦边产品”。
想办法给房子搞出“0公摊”,甚至“负公摊”,这样就可以增加产品的竞争力,让产品卖出一个高价格。产品能卖好价格,土地出让的热度和价格自然也就能保持。随着土地价格的增加,也可以在市场上营造出“上涨”预期。
从而带动地产的止跌回稳,再带动土地的上涨。
要知道,在第四代产品出来以前。高层住宅的公摊基本在16-24%之间,部分高层超过了30%。取消公摊后,房价的计价逻辑自然也变化了。
意味着“取消公摊”后的产品,对比如今“有公摊”的产品,价格增加30%。这样以来,地产的名义价格直接调增30%。
统计同志都大呼“骚气”,毕竟地产数据真的烂到没法看。
如今我们的经济,是以高质量发展为精神的,取消公摊后的产品,自然也就成为新时代的房地产产品。
每个时代都有胜利者,每个时代也都有失败者。一旦取消公摊后,0公摊的房东,也就成为高质量资产的拥有者,而那些手握公摊面积的二手房房东,也就成为这场改革的“祭品”。
当然,无论取消公摊,还是保留公摊,本质上这只是一个计价逻辑。对房价的改革整体变化不大,但有利益房价的透明化,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些公摊偏大的房产。
我只记得前些年,群众取消公摊的呼声很高。住建的同志说:
“取消公摊房价会变高。”
如今,我们取消公摊,也就是希望,能让房价重启,而不是单纯为了取消公摊。但,总归对百姓有益。
学习强国,走进新时代
关注一下,防止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