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似乎显得过分天真,它过高地评估了人类在荒芜之地的生存本领,同时却又低估了打造一台计算机所需的复杂工艺,或者说是忽视了要构建一台计算机所必需的庞大工业体系以及众多专业领域的通力合作。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概念——“塔斯马尼亚岛效应”。
“塔斯马尼亚岛效应”是什么?
简而言之,在一个缺乏外来技术援助、人口稀少的环境中,一个地区的科技水平不但不能持续提升,反而可能会被锁定在一个特定水平,甚至可能出现倒退。
这一效应源于一个真实历史案例。
约一万年前的冰川期,塔斯马尼亚岛并非孤岛,而是与澳大利亚大陆相连的一部分。冰川期末期,融化的雪水淹没了两岸之间的通路,塔斯马尼亚岛于是成为了一个孤立的岛屿。
塔斯马尼亚岛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岛屿之一,岛上空气清新,有着纯净的海洋,风景壮美,还居住着各种可爱的野生生物,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由于地理位置的孤立,塔斯马尼亚岛保留了其原始的风貌,超过三分之一的地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这种平静在1642年被打破,荷兰航海者无意中发现了这座岛屿,随后欧洲的殖民者纷纷迁入,建立了殖民地。
岛上的土著居民不足万人,分成12个部落,使用不同的方言,各据一片领地。这些土著与澳洲大陆的居民有着共同的祖先,但因孤立而切断了联系,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欧洲人到来后,岛上的土著遭遇了浩劫,被无情地屠戮,最终走向了灭绝。
但更为奇特的是,当荷兰人在1642年发现塔斯马尼亚岛时,岛上的土著居民还过着原始的生活,身穿兽皮,不会捕鱼,仅能使用最简陋的石器进行狩猎。
事实上,他们在早期并非如此落后,他们曾拥有与澳洲居民相同的、较为先进的狩猎和捕鱼技术。
后续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在孤立的环境中,塔斯马尼亚岛的居民逐渐摒弃了创新精神,由于岛上自然资源的富饶,对于新技术的需求并不迫切。长此以往,他们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技术,向原始和落后的方向倒退。
技术的消逝并不是一夜之间的,而是在世代传承中逐渐丢失。当欧洲人踏上塔斯马尼亚岛时,岛上的文明程度可能已经退化至数万年前。若无外界干涉,他们甚至可能失去生火这一至关重要的技能。
孤立无援,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导致社会总体规模不足以支撑文明与技术的传承,这种文明倒退的现象,被称作“塔斯马尼亚岛效应”。
理解了这一效应之后,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一万名现代人若穿越到150万年前,他们能否制造出计算机?
切勿过分高估现代人的能力,若他们没有任何物质准备,别说制造计算机,生存下去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
150万年前的地球环境对人类而言是极为恶劣的。一万人回到那个时代,首先要解决的将是温饱问题,接下来才是住所与安全。
单是满足温饱这一看似寻常的需求,就足以考验这一万人的生存智慧。
无种子、无机械、无铁锹,未来只能依赖简易的石器……
饿上一两天尚可忍受,但长此以往,在150万年前的世界觅食,其难度可想而知。
这还没考虑到这一万人突然置身荒芜之地所带来的心理恐惧,以及可能潜伏在周围的野兽、恶劣天气、致命病毒等威胁。
坦白说,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人性的弱点可能会被无限放大,出现“人吃人”的状况也不是不可能。
即使这一万名现代人能奇迹般地解决温饱问题(仅为假设),他们也不可能制造出计算机,即便他们能繁衍后代也是如此。
接下来的数代甚至数十代人仍将为食物和住所奔波,温饱和安全仍是首要关注的事项,哪还有时间去思考计算机的问题?
或许他们会将计算机这一概念性的知识传递给后代,但也仅此而已。
再退一步讲,即使这一万人能成功繁衍后代,他们制造出计算机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
不要轻视一台小小的计算机,它集成了现代人类几乎所有的工业体系,从冶金、模具、塑料、电路板、显示器、基站,到卫星、电线等,几乎所有行业都能在计算机的组成部分中找到一席之地。
最可能的结果还是如同上述的“塔斯马尼亚岛效应”,在基础生存面前,其他一切都显得无关紧要,计算机无法帮助他们填饱肚子。在世代传承中,人们更可能传递的是如何获取更多食物的知识,而非如何制造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