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我在公号文中就写过:“恐袭”可能是对欧美最大的威胁,12月20日晚,德国马格德堡市的圣诞集市发生一起严重恐怖袭击事件:一辆汽车冲入人群,导致至少两人死亡,60多人受伤。德国有媒体说是11人死亡,不知哪一数字更准确,明天可能会出现准确信息。
01
据报道,肇事车辆为一辆黑色宝马SUV,司机是一名50岁的沙特阿拉伯男子,目前已被警方逮捕。
在温馨的圣诞集市上,突然驶进一辆黑色宝马SUV冲向人群,说这辆车在市场区域横冲直撞,朝人群碾压,现场血肉模糊,一片哭叫声,让人十分恐惧害怕。
马斯克批评德国总理朔尔茨应马上辞职,他认为只有德国右翼政党AFD才能拯救德国,马斯克在X上发文说这起袭击事件是德国“大规模移民不受控制的直接结果”。
根据监控录像和社交媒体上目击者发布的视频,车辆以极高速度穿过圣诞市场摊位之间,冲向熙熙攘攘的人群,造成现场一片恐慌与混乱。一名目击者在接受采访时描述:“那辆车冲得太快了,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反应。”
事发后,警方迅速封锁了整个市场区域,救护车和消防车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救援。根据警方发言人的说法,截至当晚22点,事件已造成至少两人死亡,而急救服务部门估计至少有80人受伤。
当地媒体《马格德堡人民之声》报道称,死亡人数可能已上升至11人,另有约60人受伤,其中多人伤势严重。
据《世界报》报道,嫌疑人确认是塔勒布·阿尔·阿卜杜勒穆赫辛,现年50岁,他是沙特阿拉伯籍,自2006年起定居德国,拥有德国永久居留权,并在靠近马格德堡的贝恩堡担任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
这件事情让人震惊的是,这名男子在沙特流亡社区内颇具声望,他是女性难民的重要联系人。他于2016年以政治难民身份获得德国庇护,被认定为政治迫害的受害者。
这已经是我第五次写“恐袭事件”了,让人纳闷的是他们离开了中东,到了欧洲土地上,却不愿意认同当地的文化,这是“多元文化主义的失效”还是他们是打入欧洲的“特洛伊木马”?
02
目前对欧洲来说,“难民”是最大的危机,不仅在德国、英国、法国都面临着伊斯兰极端主义者与西方开放、世俗文化的冲突。
这些参与“恐袭”的人不是因为生存上的问题,而是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就是身体与灵魂的冲突,这个难题很难解决。
2015年,法国漫画杂志《查理周刊》突遭恐怖分子持枪袭击,造成12人死亡,11人受伤。
一年后,法国音乐厅又遭到“恐袭”,后来是犹太教堂、天主教教堂,还有历史老师被“割喉”,这些都是“文化和信仰上的冲突”。
但欧洲的左翼执政党都在回避“宗教问题”,认为这不是伊斯兰信仰而是个例,他们是因为生活原因和融入政策做得不够,他们推出了很多“文化包容政策”但效果甚微,反而让主体民众不满,认为这是有意在削弱基督教信仰,这也是欧洲右翼政党开始崛起的原因,他们担心“宽松移民政策”带来更大的社会震荡。
《查理周刊》一位幸存下来的漫画家Luz,在恐袭事件发生之后接受法媒les in rocks采访时认为,他们只是想画一些迪斯尼那样的东西,只是想挑战我们生活的偏见与禁忌,并不想成为一种象征主义,如今他们却成了象征主义。
《查理周刊》出事前登载了一期“屈服”,这是一种文化上的隐忧,对于“言论自由”的欧洲真要屈服于“暴力”的威胁?
诺奖作家奈保尔在《信仰的国度》里,采访了伊朗、巴基斯坦、印尼等众多国家的信徒,他们中有激进的宗教领袖,也有大量年轻的信徒,这些人极力想回到伊斯兰的传统规范中,他们并不愿意接受现代文化与科技技能,自然难以融入城市与现代生活,他们到欧洲也是生活在伊斯兰社区,躲进自己的“文化安全区”,但他们却有传教、改变欧洲世俗文化的热情。
这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很容易引起对抗和冲突。
03
这次发生在德国的“恐袭者”还是一位心理医生,可见他们的宗教忠诚要超过文化和世俗法律,这也是“多元主义文化”这种相对主义无法去代替他们对超越性追求的原因。
早在1988年,英国作家拉什迪因出版《撒旦诗篇》,就遭到了伊斯兰世界的抵制,出版社被要求禁止出版类似的书,后拉什迪因拒绝道歉遭到死亡威胁,2022年,尽管他移民到了美国,还遭到了一位极端伊斯兰信徒的“刺杀”造成重度残疾。
这种代替“祂行势审判”的冲动是他们完全不知道人的“全然败坏”,人是没有权力谋杀他人生命的,但他们的信仰却打着“真主的旗号”行使“审判权”。
拉什迪在小说《羞耻》就写了“暴力”的文化根源。
现在欧美面临同一个问题,要不要“保护言论自由”向他们的禁忌妥协。
《查理周刊》几次被焚烧、多次被告上法庭,《查理周刊》编辑说假设我们屈服于这些要求,修改“言论自由”,如部分知识分子所赞同的,设定“言论自由法”的边界,让新闻与艺术不再涉及民族文化禁区或宗教文化的严酷教义,那我们自然会进入“自我审查”中,那我们的世界是会变得更美好还是更封闭呢?这样,人人也就没有自由可言。
这个问题同样可以代入这次事件中,如果因为恐惧不去教堂,不去圣诞集市,不过圣诞节,这还是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