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其中有很多动人的故事,也有很多符号化的主角形象。为什么主角变成了符号化人物?
对民间文学不能要求太严谨,也不能用严肃文学的标准来要求,而应该用通俗文学的眼光来看待,只要能够流畅久远,就算是好的文学样式,即便发展过程中经过了口耳相传,经过了群体创作,也仍然不失为好故事。民间文学有巨大的矛盾冲突,往往让其中的主角成为具有单一性格的符号化人物。无论是关羽、诸葛亮,还是包拯、苏轼,最初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在传说过程中变成了人们口头上的文学形象,也经过了人们的群体加工和创作,最终变成了具有单一性格的符号化人物。他们身上曾经发生过一些故事,并不吸引人,但经过人们口耳相传之后,就变成了颇富色彩的吸引人的故事。关羽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诸葛亮有演八阵图的故事,包拯有三口铡刀的故事,铡了国舅,苏轼有做东坡肉的故事。当然他们身上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故事,都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甚至他们中的一些人被老百姓尊奉为神,已经从人格升级到神格的程度。民间文学在流传过程中,除了口耳相传就是文字记载,都有一些群体创作的意思,还都要在内容方面制造巨大的矛盾冲突,尤其是文学中的主角会有命运方面的大起大落,也会产生性格的突变。起码他们的行为符合了一部分人的心态,只是这部分人敢想不敢做,而他们做了出来,或者说他们没做出来,却被别人传说做了出来。
一方面民间需要精神支柱,需要根植于真实人物却又必须拔高的一个个标杆,或忠义的巅峰,或智慧之集大成者,或刚正不阿,对抗权贵,或参禅论道,把困难当成一种修行。甚至一些人被传说成神,要接受人们的朝拜,护佑生民;另一方面,自古就有人神共存的宇宙,人人都可参与创作,人人都有传播的积极性,每传播一次故事就被加工一次。人们在传播过程中加入了细节、个人情感、期待,让故事不断翻空出奇,最终把故事中的主角变成为神一般的人物。人们在传说中把故事中的主角由人变成了神,需要仰视才能看到。既然是神,就会有神迹,处处显化,护佑百姓。苏轼到过的地方都有他的笔墨,甚至人们牵强附会,要打造以苏轼为主的文化,还要以苏轼的风格来命名当地的事物,弄得县衙、道路、山河、江海、树林、庙宇等地方都有苏轼的命名,算是供奉他的一个特例。韩愈曾经被流放到潮州,仅仅流放了八个月,那个地方的很多道路、山林等都有韩愈的命名,而且他已经成了当地人供奉的一种颇具文化特色的神仙。虽然朝廷不喜欢韩愈,把他贬到了潮州,但潮州地区的人们喜欢韩愈,把他当成了庇护地方的神灵。当地还流传着韩愈写文章给江海的龙王,要龙王把危害人们的鳄鱼弄走的事例。在八仙传说中,韩湘子写了退鳄鱼的文章,其实来源于韩愈的事迹,也仅仅是书生意气,不管有没有作用,当地的人都把这种做法称为神迹,而制造所谓神迹的韩愈当然也就是神灵了。
在古代,老百姓大多是农民,不读书,不识字。读书的书生大多自视甚高,以统治阶级的人物自居,但只有他们考中之后做了官才会被人们认可,不然就是百无一用之人。书生要写文章糊口,写小说糊口,就要对一些历史上的人物事迹进行加工整理,把没有冲突的故事弄成了有巨大矛盾冲突的故事,只是为了吸引民间的老百姓。老百姓大多没文化,只是听说书人说故事,看戏台上唱戏的演绎故事,自己琢磨。他们大多和土地打交道,思想比较单纯,存在着二元对立的判断标准,总是认为非善即恶,非忠即奸。往往古代民间闹饥荒和战乱的时候,农民们会率先起义,因为他们面临着生存危机,而这种起义往往会被起义领袖利用。他们喜欢看到文学作品中主角大起大落的人生,看到他们真正的悲欢离合,而不是看到温文尔雅的生活。把《水浒传》和《红楼梦》放在一起,让说书人讲出来,或者让唱戏的人演出来,可能《水浒传》更适合他们的胃口。
《三国演义》中人物有类型化倾向,其实就是有符号化的倾向。关羽是忠义的代表,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刘备是忠厚长者,曹操是奸诈小人。这种符号化人物更容易获得老百姓的认同,因为老百姓大多都是农民,没有什么思想深度,也不会理解太多人性的复杂性,而是喜欢看到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理解文学作品中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倘若弄得文学形象比较复杂,他们就会失去了判断标准,或者不会判断这个人物到底是善还是恶,是忠还是奸臣,以至于思想一片混乱,认为这样的文学作品不是好作品,这样的人物也不是什么好人物了。不但文学作品中的主角会成为符号化人物,而且会成为人们崇拜的神,因为在传说的过程中发生在主角身上的故事会变得丰富多彩,拥有巨大的矛盾冲突,而且有很强的耐读性,甚至为了获得更多的受众群体,就要把他们捧为神,用神权来统治人们的心灵和皇帝用神权统治人们是一个道理。这种神权不用刻意宣扬,只需要凸显主角人物的神迹,就可以吸引很多人,甚至人们会自觉崇拜这样的人物。民间把关羽当成财神来崇拜,当成武圣来崇拜,并不是偶然现象。
民间文学有很强烈的矛盾冲突,不是太严谨,但流传范围非常广,甚至世代流传。即便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也仍然会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存在。到了现在,不仅有口耳相传的形式,而且还有文字传播的形式,有电子媒介传播的形式,吸引很多人观看,但主角成为符号化人物的倾向还是比较明显。或许只是为了让劳动人民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也符合了他们二元对立的判断标准,其实总归有些顺应读者需要而愚民的意思。毕竟人们的文化水平提高了,民间文学也应该提高创作水准,起码要让主角具有更丰富的性格特征,以便开启民智,促使人们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