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领导背锅的人常见,但给同事背锅的人却少见。官场上、职场上,甩锅的人比比皆是,但抢着背锅的人其实少有。

大唐名臣、大书法家褚遂良算是个例外。

褚遂良从不甩锅,还抢着背锅。

但凡褚遂良会一点甩锅,或者,哪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甩锅,也不背锅,正常打卡上班领工资,他的前途都会是无限光明。

唐太宗李世民临去时,安排了两位顾命大臣。一个是长孙无忌,另一个是褚遂良。

高宗李治即位之后,当然很重视父皇遗命,很重用这两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孙无忌为太尉掌军权,又让其兼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长孙无忌不干这苦差事。因为确实太累了。高宗则让他只管军事即可,位同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

这虽也是宰相,但在政务上的担子却轻了很多,甚至于可以不管政务。

当然,李勣[jì]——即徐世勣,字懋功,赐姓李,避李世民讳,去掉“世”字——也是必须要重用的,此人威望极重,兵威甚胜,几乎战无不胜。

李世民在临死之前却突然把他解除军权,贬出京城。

李世民老谋深算,他的理由是,太子李治性格较弱,未必管得住,因为李世勣才智超人,但李治对他可没什么恩惠,人家未必让你驾驭。所以,先把他罢黜,看他的反应。

如果李世勣接旨后毫不墨迹,照办不误,那么等我死后,你可以用他为仆射(唐初尚书令有名无位,实际上管尚书省的是仆射,太宗时左仆射等同于宰相之首)。

儿啊,记住,这重要的位置,你一定要亲自任命他,让他感恩怀德。

如果他李世勣接旨后徘徊顾望,我会立即杀了他。

李世民老谋深算,玩弄人心,人家李世勣也不含糊,同样老奸巨猾。

李世民下旨把他从同中书门下三品(宰相)的位置上赶到甘肃甘南(叠州)去当都督,李世勣受诏,家都不回,也不告诉妻儿老小,一个人直奔甘南上任去了。

李治上位后,立即提拔李世勣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接着提为左仆射。

开府仪同三司,就是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自置幕府与幕僚部属——相当于自己可以搞一个政府机构,有办公大楼,门口写上大唐某某某机构。待遇同三公。

这主要是对功臣的赏赐,品级很高,隋唐为从一品。但未必能参与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才是宰相班子,可以参知政事。

毕竟是没给李世勣兵权。

李世勣当然也不干,因为自己不擅长,就不当仆射。李治拗不过,最终就让李世勣李世勣为开府仪同三司、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三品是宰相议政的必备头衔,有这几个字,就算是宰相班子里的。

也就是说,长孙无忌与李勣其实并不管具体政务。

管具体政务的侍中、中书令历经几人,终于在李治上位后的第三年——永徽三年——把褚遂良调进了京城,先做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褚遂良跟李勣的待遇差不多,也是李世民死前故意贬到陕西大荔县(同州)当刺史,让李治上位后再提拔的。

很有意思的是,李世民弥留之际,把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对二人说:“卿等忠烈,简在朕心。昔汉武寄霍光,刘备托诸葛,朕之后事,一以委卿。太子仁孝,卿之所悉,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

也对太子李治谆谆告诫,说:“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

但长孙无忌是外戚,国舅级别的,他就不需要享受被贬再提拔的待遇了,褚遂良却必须出去。

第二年,永徽四年,提拔褚遂良为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

这样,当时实际执掌政务权力的就是褚遂良了。

然后,就出问题了。

褚遂良这宰相没当两年,武昭仪(武则天)大放光芒,她谋取皇后之位。

李治也不知道为什么昏了头,非得把武昭仪推上皇后的位置。

说实话,这不是很合适,别说武昭仪原本是太宗皇帝床上的人,传出去实在不好听。那也罢了,

换皇后,基本上是要杀人的,王皇后一家,下场很惨,同时陪上萧淑妃。

总之,名不正言不顺事不对。

但李治就是坚持。

可笑的是,他还鼓励臣子们要大胆进言,说,啊哈,父皇在位时,我见大家开会都很积极,臣子们据理力争,或唾沫星子乱飞,仗下面陈,或毫无顾忌,驳上封事(反对皇上的决定)。怎么现在开会都不说话呀,大家大胆说,朕也想当先皇那样的爱纳谏的皇帝。

其实他啥话都听不进去。

关于武昭仪上位皇后这件事。

李治最顾忌的是大家都不同意,尤其长孙无忌。于是,他带着武昭仪亲自登长孙无忌的门,又是封官,又是许愿,又是赏东西,话里话外让长孙无忌同意。

结果,长孙无忌装糊涂,但凡话头到这里,他就说,啊,天气不错呀,哈,歌舞真美呀。

李治和武昭仪弄了个灰头土脸回去了。

武昭仪的母亲又去走后门,又托人(比如许敬宗)说情,被长孙无忌当面一通侮辱。

但李治毫不在乎,武昭仪绝不止步。

他们在宫里行动,宣传造势,拉拢人心。

臣子们也不闲着,在宫外串联对抗。

首都长安市长裴行俭就不同意,他认为一旦强行换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那么国家之祸从此开始。

所以,他私下去找长孙无忌、褚遂良商议怎么阻止这件事。

结果,被告密了。

李治寻了个理由,把裴行俭贬出长安,去新疆吐鲁番(西州)做个小官去吧。

同时,把已经被武昭仪收服的许敬宗提拔为礼部尚书。

褚遂良知道事情搞大了。

因为皇上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天退朝后,李治就说,请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四位入内殿。

四位宰相面面相觑,大家心里都明白,皇上这是要给他们施压了,准备谈心宰相,让宰相班子同意立武昭仪为后。

皇上的性子大家也都摸清了,看着软弱,实际上很固执,他可不像他爹李世民那样,别人说的话再难听也能,哪怕是当面怼,也能听得进去,至少不会给进言的人穿小鞋、杀了头。

即便皇上嘴上说得好听,你们要大胆说话呀。

大家都不知如何是好。

褚遂良站了出来,主动背锅。

他说,今日之召见,十有八九是为了中宫皇后之事,皇上心意已决,十头牛都拉不回来,对着干必死无疑。太尉(长孙无忌)是国舅老臣,司空(李勣)是开国功臣,我们不能让皇上背上杀元舅、杀功臣的罪名。

我褚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功劳,官做到了这个位置,而且受先皇重托,如不以死谏诤,将来有什么脸面去见先帝!

意思是,你们都别冲,万一皇上气头上把你们杀了,就把皇上陷于不仁不义地步了,我这狗头不值钱,我来冲,我来背锅。

李勣是老滑头呀,当场就喊肚子疼,呀,打了一辈子仗了,落了一身病,我得回去了。

他不进去。

长孙无忌呢,点点头,做好准备,进去后不说话。

反正有人背锅。

果然,李治见了这三人,就说要立武昭仪为后。

褚遂良是不把命当回事儿了。要知道,这时候武昭仪在帘子后面听着呢,她可比李治心狠手辣多了。

但褚遂良丝毫不惧,直接开怼。

他说:“为什么要换皇后,王皇后出身名家,是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之际,拉着陛下的手对臣说,朕的好儿子好儿媳,就托付给你了。这话陛下亲耳听见的,言犹在耳,转头就忘了?

“再说了,没听说皇后有什么过错,一国之母,轻易废黜,这不合适吧。反正臣不敢曲从陛下,也不敢违抗先帝遗命。要杀要剐随意,反正不同意。”

长孙无忌袖中暗竖大拇指,于志宁佩服得五体投地。

李治脸上变色,肚中暗骂:“哼,你就会拿我那死爹吓唬我。”

但褚遂良既然抬出了“先帝遗言”,这是一把利剑,虽然历来皇帝都不喜欢,但管用呀,诸葛亮训刘禅,张口闭口就是先帝,无往不利。李治也只能作罢。

晚上,也不知道跟武昭仪又如何商量了。

第二日,又把这几人叫进去,又说。

褚遂良说,好吧,就算陛下要换皇后,那你选个好姑娘嘛!天下没有女人了?名门闺秀,所在多有,何必要选武昭仪?

武昭仪算个什么东西?她曾经侍奉过先帝,天下人都知道,你能让天下人闭上嘴,不说闲话?先帝驾驭完了你再睡,这不是笑话吗。万代之后,人们怎么评论陛下呢?

请陛下三思。臣今日出言忤逆,罪当死,请赐死。

话说完,把笏板往台阶上一扔,撩衣叩头,流血不止,说:“还陛下的笏,乞求让我回去种地吧。”

李治大怒,来人呐,拉出去,拉出去。

武昭仪不干了,放声高喊:“还不杀了这牲口!”(何不扑杀此獠!)

因为褚遂良的话实在侮辱性太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孙无忌说话了,毕竟得救老伙计一命呀,他说:“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

左仆射于志宁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

褚遂良把自己甩了出去,开了个好头,之后的韩瑗、来济反复上言,说得话也跟褚遂良差不多,总之,不正确的换皇后的方式,会让皇统亡绝,社稷倾沦,殷纣王、汉成帝就是前车之鉴。请陛下把臣煮了剁了吧,臣不同意。

至于长孙无忌、于志宁,虽然不同意,但基本不说话。

最滑头的是李勣,褚遂良是替宰相班子背锅的,保长孙无忌、保李勣、保于志宁。

其实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哪怕像长孙无忌那样,不同意的意思就写在脸上,但我就是不出言反对。那李治也毫无办法。

可惜,当李治单独召见李勣时,李勣一下子就把褚遂良的付出给淹了。他彻底出卖了为他扛锅挡灾的褚遂良。

皇上说,朕想立武昭仪为后,奈何顾命大臣褚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难道我真的错了吗?

这时候,但凡李勣也反对,李治应该会重新考虑。

但李勣说,此乃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其实这是屁话,皇帝哪里来的家事?他李治的皇帝位子,都是那些“外人”给他争来的,轮到他这里,臣子们就是外人了?

如果换皇后像暴发户换媳妇那么简单,就没那么多人争皇后的位置了。皇后掌后宫,唐时皇后甚至参与政事,怎么能是私事?这跟是否贬低女性毫无关系,帝制性质使然。

哦,为你争天下,为你治天下的时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享福、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的时候匹夫就是牛马?要为你保江山的时候,大臣就是臣民、臣子,既然讲什么君父、臣子,那父子不就是一家人吗?

何来外人之说?

李勣很可耻。

于是,李治用最不要脸的许敬宗去宣布,要换皇后。

许敬宗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竟然恬不知耻地宣传说:“农民多收十斛麦子,都想着要换媳妇;何况天子想换皇后呢?关你们什么事情呢,都在这里妄生异议。”

武昭仪认为这个理由很站得住,命人大肆宣传造势。

这是文戏。

武戏就是拆除挡路之人,先把褚遂良贬到湖南长沙(潭州)去做都督。此后一贬再贬,总之离长安越来越远,先是去桂林,后来又被诬陷谋划造反,直接贬到了越南。最终,褚遂良死在了越南。

即便他死后,武则天也没放过他,把他的子孙后代全流放越南了。一直到唐玄宗上位,才给他恢复名誉。

比较有意思的是武则天,她的手段很有章法。

她只除“首恶”,把褚遂良往山穷水尽的地步干。但却把同样反对的韩瑗、来济加以提拔,以拉拢人心。她把能为自己说话的人,都聚在一起,进行造势。

好像天下坏人只有一个,那就是褚遂良。

然后,利用以上的资本,把王皇后、萧淑妃连带家人,杀得血流成河。

韩瑗、来济后仍为褚遂良伸冤,即便高宗皇帝自己都不认为褚遂良有罪,只说:“其悖戾好犯上。”

武则天掌权之后,就把韩瑗、来济加上褚遂良一起收拾了。

一个人背锅,背到死。而且还是主动扛锅,这种风格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