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词作者: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赏析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青年时,积极参加抗金斗争。曾上书南宋朝廷,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采纳。后到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官。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迫害,最终退出政坛,抱憾而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作充满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收复山河的豪情,倾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合称“苏辛”,但又不拘一格,一些描摹壮美山川、隐居生活的小令则风格明快、清丽,亦受到人们赞许。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水龙吟》,又名《龙吟曲》《庄椿岁》《小楼连苑》。《龙榆生词谱》以各家格式出入颇多,而取历来传诵苏轼、辛弃疾两家之作为准。一百零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此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此时辛弃疾南归已十二年,而朝廷仍与金人妥协,不图收复。词人于建康(今南京)西城的赏心亭登临远望,俯瞰河山之际,激发了内心的多重感情。
上片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阔的江天秋景图,“千里”“水随天去”“无际”写空间之无穷无际,词人眼底山河壮阔无比。而接下来的三个短句,写出远处山峦青翠秀丽的同时,也赋予了山峦人的感情,“献愁供恨”是因山河破碎而愁恨。国土沦陷,不仅人悲,山川亦悲。后三个短句平铺落日、断鸿、游子三个典型意象,将词人故土沦落、飘零无依的悲慨与暮色浑融。末三句更是写出身世谁悲、知音难觅的孤独。“吴钩”作为战争意象,也融入了英雄词人收复失地之志。
下片密集出现三个典故,“鲈鱼堪脍”反用张季鹰归隐的故事,写出词人对收复失地、扭转战局的坚定之心;“求田问舍”表达对许氾独善其身的鄙薄,以及对刘备胸怀天下的敬仰;“树犹如此”用典故背后的情感意蕴,表达时光不等人的悲慨。词人南归十二年,日日盼收复却无路请缨,个中悲苦谁识?最后三句落到词人自身,在现实无望的情况下,只能短暂地借“红巾翠袖”的柔情给愁苦失落的人生以慰藉。
此词融合了多重感情,显示出辛弃疾丰富的内心世界。词作既写豪情又寓悲慨,写豪情以深婉之笔出之,抒柔情又渗透着英雄豪气,显示出辛词刚柔相济的风格。
撰稿:陈骥
诵读赏析:许文广
栏目介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宋词以其独特的神韵独树一帜,与唐诗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通过多媒体重新演绎,让最经典的词句与最优美的声音有机结合,把美的享受和宝贵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两岸青少年,在提升孩子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同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