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楼,在普通人的认知里,就是战时重要的工事建筑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造后的炮楼

谁能想到,就是这种经常在抗战剧中出现的炮楼,居然能成为老百姓的定居之所

单位分配的炮楼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入侵山东青岛,在李沧区建了一座变电站。

随后诡计多端的日军,立刻在旁边建立了一座炮楼。

于是李沧区永安路 39 号出现了一栋长方体与圆柱体拼接到一块的炮楼。

这栋由大量花岗岩为原材料建造而成的炮楼,从外观上来看与普通炮楼没有多大差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的炮楼

但日军当时为了使炮楼更坚固,在墙体方面做了特殊的加深处理。

因此,炮楼的墙壁平均厚度达到60厘米,最厚的地方甚至高达72厘米

被如此建造而成的炮楼就像铜墙铁壁一样,连个窗户都没有。

每一层只留下一些细小的枪口,用于对外射击,坚固不摧而且密不透风。

在战争年代,这样的炮楼对于敌人来说就是头痛的难题。

子弹射不穿,只有重型武器才能将其摧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造后的炮楼

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武器装备条件薄弱,因此这座炮楼才能扛过战火保留至今。

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这座炮楼建国之后也没有被拆掉。

而这座炮楼存在的价值,除了让青岛李沧区的人民记住日军侵华这段历史,还能在里面住人。

孙从孝是青岛李沧区沧口街道的居民,从1962年开始,他们一家便住进了这座炮楼,并在这里度过几十个春夏秋冬。

在没有住进炮楼前,孙从孝一家大小一共有12个人,彼时他们一群人都蜗居在父亲电力单位20多平的宿舍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从孝一家

随着家里孩子年纪的增长,狭小的宿舍已经快容纳不下这十几个人了。

于是,孙从孝的父亲向单位申请重新分配住所。

单位对孙从孝一家的情况也非常了解,考虑到其人口数量不少,安排的住所自然地方得够宽敞,要不然住不了几年又住不下了。

建国初期,很多废弃建筑都被改成职工宿舍,炮楼也不例外。

单位经过综合考量之后,决定将炮楼分配给孙从孝一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造后的炮楼

一来炮楼内部的面积很大,二来还有三层高,孙从孝一家人住进去绰绰有余。

可惜没住过炮楼的人不清楚,炮楼完全不适宜日常居住。

孙从孝一家人欢天喜地住进去之后,为了能住得更舒适可是费了不少劲。

改造装修炮楼

孙从孝一家人搬进去这座炮楼以后才发现。

曾经历过炮火攻击的炮楼,地面上早已出现塌陷的迹象。

而且此前日军还在炮楼内部加装了铁栅栏,这就让内部可以活动的空间更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炮楼内部

为了能住进宽敞的房子里,孙从孝一家人齐心协力先动手把地面给填平了,又把碍手碍脚的铁栅栏给全部拆除。

原本炮楼的一楼是日军放置武器的地方,考虑到这里并不平整,孙从孝的父亲索性将其打造成为厨房。

随后在这里架起火炉,全家人就围聚在一楼做饭,共进三餐四季。

二楼和三楼被改造成了休息的地方。

然而由于炮楼的墙体非常厚,气体都笼罩在炮楼内散发不出去。

这就造成炮楼内在夏天就像蒸笼一般,冬天又成了一座冰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造后的炮楼

炎热还可以接受,可一旦到了冬天,一家人就得忍受刺骨的冰冷。

没办法,冬天到来之后全家人便把房间都搬到三楼的瞭望台里。

众人打起吊铺睡在半空中,在房间的中间生起火炉取暖。

这样的居住环境,一家人自然住得都不舒服。

但在那个年代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已经很知足了,孙从孝一家人一起吃苦,感情反而分外亲近。

此后,随着爷爷奶奶的相继离世,以及兄弟姐妹外出求学打工,这座曾经热热闹闹的炮楼也冷清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造后的炮楼内部

1975年,孙从孝有了自己的小家,妻子魏爱琴嫁给孙从孝后就住进了炮楼。

虽然居住条件非常一般,但夫妻俩在这座炮楼里生儿育女,日子也一天天过去了。

委屈自己无所谓,但没有暖气、没有自来水,甚至没有卫生间的不方便,对孩子来说总归是件麻烦事。

为了让家人住得更舒服一些,孙从孝决定继续改造炮楼。

他把规划目标放在环境比较好的三楼,先是隔出一房一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造后的炮楼内部

被他这么一整,炮楼一下子就有了住房的模样了。

之后他又对楼下的公厕进行改造,重新装修了一番成为自家用的卫生间,一家人从此告别往公厕跑的命运。

吃喝拉撒睡的问题解决了之后,孙从孝一直想给炮楼装上暖气和自来水管。

他想到炮楼的外墙有被打出来的弹孔,或许电线和水管可以从弹孔里穿进去。

事实证实这个计划真的行得通,孙从孝也就此解决了一家人用水的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造后的炮楼内部

于是他打算依葫芦画瓢,再找到大一点的弹孔,把暖气管道也穿进去。

可惜暖气管道比水管粗太多。

按照孙从孝这个办法始终无法安装上暖气管道,一家人到了寒冬依然只能靠围炉取暖。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青岛政府决定对全市的居民楼实施暖气安装工程。

听到这个消息,孙从孝一家都高兴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造后的炮楼

靠自己不行,依靠政府工程的能力,肯定能解决炮楼墙体这个硬伤。

但施工队上门后,绕着炮楼勘察了几天,做出了多个方案还是无从下手。

72厘米厚的墙体是用石头堆砌起来的,如果用工具在墙面开孔的话,可能面临墙面开裂,炮楼也会出现倒塌的危机。

因此炮楼暖气管道安装工作,只能先就此打住。

孙从孝虽然很失望,但他一直坚持要给炮楼装上暖气管道。

后来在街道和供暖公司的多方努力下,经过二十多年的工夫,孙从孝的炮楼终于在2012年装上暖气管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炮楼内加装燃气

施工队最终还是从弹孔处动手,凿开暖气孔,将暖气与天然气都引进孙从孝家里。

2004年,青岛市实行房改政策。

这座居住了孙从孝家五代人的炮楼,可以通过房龄叠加货币的形式进行购买。

得知此事的孙从孝,二话不说立即办理了产权证,把这栋有感情的炮楼归入自己名下。

不舍,离开又回归炮楼

其实早在九十年代,作为老员工,单位国棉八厂就给孙从孝分了一套20多平的房子。

但为了照顾老人,加上在炮楼住了几十年,街坊邻居也都有感情,孙从孝与妻子商量过来决定继续住在炮楼。

后来青岛市规划拆迁,单位分的那套房子也在拆迁范围内。

孙从孝一夜之间成了拆迁户,拿到50万元的拆迁款。

2015年,孙从孝拿着这笔拆迁款在青岛李沧区环湾大道附近买了一套商品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从孝夫妻

住进梦寐以求几十年的房子,魏爱琴笑得合不拢嘴:

“结婚住进炮楼后我就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住上套房就好了,不用太大,只要厕所和厨房都在房子里面就够了。”

这么多年,她跟丈夫孙从孝的奋斗目标都是给自己买上一套商品房。

所以当她搬进新家的那一刻,魏爱琴高兴得落下眼泪。

“老炮楼住了几十年也有感情,但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炮楼见证了我们一家人奋斗的历史,它就像长辈一样,给我们感觉不管过去多久,它都会一直站在那里等着我们回家。”

后来已经退休的孙从孝老两口,每天还是风雨无阻地往炮楼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从孝夫妻

由于两人都是党员,退休后就加入街道百姓理论惠民宣讲团,老炮楼就成了夫妻俩为居民宣讲聊天的场所。

两人每天就像上班一样,吃完早餐就往炮楼赶。

打开门烧起开水,陆陆续续便有老街坊邻居上门来唠嗑。

听孙从孝讲讲最新的国家政策,聊聊大家近来的生活情况。

坐在炮楼里,孙从孝夫妇俩总会有一种“日子很长”的感觉。

后来他们明白,这是因为这里有他们熟悉的过往、熟悉的朋友,还有难忘的回忆。

如今,孙从孝魏爱琴两夫妻一边享受着苦尽甘来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从孝夫妻

为了弥补妻子几十年来对这个家付出的不易,他经常带着老伴到全国各地游山玩水。

领略到各个城市的迅速发展之后,魏爱琴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

“几十年前哪里敢想象今天会有这么好的生活呀,以前住在没有暖气的炮楼。”
“一晃40年过去了,我们一家人不但住上了带电梯的楼房,还有经济能力四处旅行。”

孙从孝深有同感,他说:

“现在的年轻人动不动就叫苦,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带他去看看我们的炮楼。”
“四十年前我们住的可是这一片的“楼王”,那时候我们过的日子现在是想象不出来的。”
“很多人都说我们家运气好,没房住的时候国家给分配了这栋炮楼,居住条件不说起码可以遮风挡雨,后来又遇到拆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从孝夫妻

“其实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国家真的进步了,百姓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

正因为以前吃过了苦,所以孙从孝如今很乐意为后人撑伞。

对于老炮楼,孙从孝夫妻俩日常偶尔还是回来小住。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过炮火纷飞的炮楼还是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问题。

为了修缮炮楼,夫妻俩拿出退休工资东补补西补补,就是不愿看到炮楼倒下。

2020年,青岛当地媒体报道了雨水顺着烟道渗透进炮楼的消息,得知这个消息后不少居民自发捐钱帮孙从孝修缮炮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从孝夫妻

对于孙从孝来说,炮楼就是他的家。

对于李沧区的居民来说,炮楼就是历史的见证。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炮楼都在诉说着那段历史的存在。